23、《道德經(jīng)》逐章評注:十四章

? ? ? ?視之不見,名曰“夷”(1);聽之不聞,名曰“?!保徊坏?,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2)。其上不皦,其下不昧(3),繩繩兮不可名(5),復歸于無物(6)。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zhí)古之道(7),以御(8)今之有(9)。能知古始(10),是渭道紀(11)。
【注釋】
(1)夷:帛書本作“微”。
(2)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三者,指視之不見的“夷”、聽之不見的“希”和搏之不得的“微”。這三者是老子用以描述客觀存在的“道”的。由于“道”沒有確定的形體,我們的感官無從體驗,因此難以用確切的語言描述它,只能以我們經(jīng)驗世界的這些概念去“證偽”它,通過對我們熟知的感性經(jīng)驗的一一否定,從而顯示“道”的特征。致詰:致,達致,解決;詰,究詰,追究,疑問。這句的意思是:無論夷,還是希,還是微,這三種狀況也是無法描述和解決“道”究竟是什么的問題,所以“道”大概是這三種混合而成的那種狀況,以此可知“道”確是客觀存在的。?
(3)皦(jiǎo):明亮、清晰。
(4)昧:陰暗、不清楚。
(5)繩繩兮不可名:繩繩(mín):渺茫、幽深、不可知,有的版本此為“尋尋”。名:名狀,描繪。
(6)復歸于無物:指“道”復歸于它無形無象、混沌不分的狀態(tài)。有解讀者指這與十六章“復歸其根”是同一個意思,其實不準確,那是指客觀事物的“有”、“無”演變運動狀態(tài)?!盁o物”,并不是空無所有,而是指我們的感官不能知覺的、不具有任何形象的“道”。
(7)執(zhí)古之道:執(zhí),依據(jù)、根據(jù);古之道,自古以來就存在的“道”。
(8)御:駕馭。在此當利用、使用解。
(9) 今之有:之前一般解讀,眼前的具體事物。這里的“有”是指一般意義上的現(xiàn)實世界的存在物,不同于一章的“有”。其實這里的“有”就是一章的“有”,而且是“常有”或“恒有”,即客觀存在的天地萬物。
(10)能知古始:能夠依據(jù)、根據(jù)“道”而了解宇宙的開端、起始狀況。
(11)道紀:紀,綱紀,規(guī)律。道紀,“道”的綱紀,道的本質。
點評:
? ? ? ?老子在這一章之中,對“道”加以不同角度的描述,但最后仍然是“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具有說明不明、說暗不暗,可以描述卻又難以描述,說無狀又好似有狀,說無物卻又好似有那種實象,總之就是惚惚恍恍的樣子。但要說“道”的本質,可以依據(jù)古今之道,就可以駕馭古今之天地萬物的存在和演變發(fā)展。甚至能知古始,能推未來!
? ? ? ?這里,我個人認為,從“道”貫穿客觀事物的整個演變過程看,“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其中的“古今”應是前后句子的承接省略,否則句意就不夠完整;而“能知古始”應該也有前后句子的承接省略,依據(jù)老子“萬物方作,吾是以觀其復”之句,當含有依據(jù)“道”而能推知未來事物如何演變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