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高中語文 | 必修上冊第一單元大單元教學設計

2023-08-10 16:15 作者:高中語文-凝語素箋  | 我要投稿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一單元教學設計


【設計依據】

根據第一單元的“單元導語”“學習提示”和“單元學習任務”和將要閱讀的文本屬性,參考《課程標準》中的“學業(yè)質量水平”評價標準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學科素養(yǎng)”“關鍵能力”等的有關表述設計本單元教學目標等。

【單元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作者別樣的青春年華;培養(yǎng)學生速讀小說、概述小說的能力。

2.?品讀、品味詩歌意象,理解詩詞運用意象抒發(fā)感情的手法;學習小說通過物象,“以小見大”塑造人物的方法。

3.?讀懂人物的心理活動,理解小說的主題

4.嘗試詩歌寫作,點燃澎湃的青春激情。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運用意象抒發(fā)感情的手法。

(2)把握小說敘事和借“物象”抒情的特點。

2.?教學難點:

(1)深入理解詩詞作者別樣的青春年華,點燃澎湃的青春激情,嘗試詩歌寫作。

(2)理解小說人物的思想情感和主題。

【教學(學習)課時數】

安排8個課時,二個環(huán)節(jié):

(1)第1-5課時:詩歌

(2)第6-8課時:小說

?

第一環(huán)節(jié):詩歌

【教學設計意圖】

為了讓學生能夠自主賞析,理解作者借意象抒發(fā)的情思,感受詩境,我選擇了朗讀探究、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領會文意并初步感受詩歌意境,指導學生分組學習,欣賞詩歌變幻多姿的意境。同時采用比較閱讀的教學策略,將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和郭沫若的《立在地球邊上放號》聞一多的《紅燭》進行比較,重點感悟《沁園春?長沙》,從而引導學生理解毛澤、郭沫若、聞一多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偉大革命抱負,理解作者對國家命運前途的關注,激發(fā)青春的熱情,敞開心扉,追尋理想,擁抱未來。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作者別樣的青春年華。

2.?品讀、品味詩歌意象,理解詩詞運用意象抒發(fā)感情的手法。

3.?嘗試詩歌寫作,點燃澎湃的青春激情。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詩歌運用意象抒發(fā)感情的手法

2.?教學難點:

(1)深入理解詩詞作者別樣的青春年華,點燃澎湃的青春激情。

(2)嘗試青春詩歌寫作。

【教學過程】

一、前置作業(yè)

(設計意圖:讓學生提前預習文本,先整體感知文本內容。)

布置學生預習本單元文本,重點是《沁園春?長沙》《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紅燭》,多朗讀,注意夯實基礎,了解意象概念等。發(fā)放有關作者寫作背景資料等。

二、課堂教學

第一、二課時

(一)導語激趣

(設計意圖:采用多種形式,或自編導語,或以詩入情,或介紹背景等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青春是美妙的,青春是昂揚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別樣的青春年華。現在我們一起品味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讓我們進入老一輩革命家的青春歲月吧。(也可從毛澤東《沁園春?雪》引入)

(二)初讀會意

(設計意圖:詩歌,是詩人用生命彈奏的歌謠,朗讀是最好的讀詩方法,所以用朗讀來感受詩人生命的節(jié)奏。)

要求學生讀好字音、停頓和起伏,并概括詩歌的上下闋內容。用自己的語言說說作者描繪了哪幾幅圖畫?

1.?學生甲朗讀全詩。

首先請一位學生讀,全班同學傾聽評點。

2.?教師范讀(誦背讀),糾正字音,商討句讀和學生朗讀中錯讀或需要調整的句子。

明確:

(1)字音

沁/泌???舸/柯??悵/帳

(2)看/萬山紅遍??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看、憶作為領起字,讀時要稍微停頓,讀出情感。

(3)萬類霜天/競自由??糞土/當年萬戶侯

讀好情感,理解作者深沉而又昂揚的情感。

3.?概括詩歌的上下闋內容。

明確:上闋寫景(描繪湘江秋景);下闋抒情(抒發(fā)革命情懷)。

(三)品讀入境

(設計意圖:鑒賞品讀詩詞,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詩歌的意象,聚焦意象,從意象中品味詩人深沉而又昂揚的情感。)

1.?積累知識,掌握方法

(1)意象的概念?!耙狻笔侵冈娙说闹饔^情意,“象”是指客觀存在的物象。意象就是詩人思想感情與具體形象(物象)的組合。

(2)意象的類別。詩歌中的意象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單一的,有的是多個的。

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再如白居易《憶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江花”、“江水”兩個意象就足以說明白居易的快樂生活。

(3)常見意象的寓意。?古詩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對固定的寓意,如“羌笛”往往寄寓著別意和鄉(xiāng)情;“楊柳”往往表示挽留的情意,送別的不舍,思鄉(xiāng)的纏綿;“月亮”是思鄉(xiāng)懷人或渲染凄清的氣氛;“梅”是“孤獨”、“寂寞”、“孤芳自賞”、“高潔偉岸”的代名詞;“蟬”是“惜時光”、“痛別離”、“苦遠游”、“感身世”的同義語。?

(4)意境,是詩人主觀情意與其描寫的客觀物象融合而成的世界。意象與意境有一定的聯系,都是主觀與客觀統一的產物,都是情與物的結合體。意象一般與詞句相關,而意境則與全篇對應。?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边@首詩有不少意象: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這些意象組合起來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畫面:詩中沒有直抒對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過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邊若有所失的詩人形象,表達送別友人的深情摯意。字面上句句寫景,實際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謂一切景語皆情語。

再如賀鑄《青玉案》中“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這三個意象組成一個整體,藝術地回答了“試問閑愁都幾許?”它不是三個意象的簡單相加,而是形成了一個感人的藝術境界:閑愁像無邊無際的如煙青草,似狂飛亂舞的滿城飛絮,若凄清迷茫的黃梅時雨。??

2.?明確要求,學生品讀

小組合作,找出自己喜歡的幾幅畫面,說說畫面里有哪些意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一首詩就是一幅畫或多幅畫,是由多個意象組合起來的畫。

(1)上闋:獨立寒秋圖:獨立(人)、湘江、橘子洲

湘江秋景圖:萬山、層林、漫江、百舸、鷹、魚、

(2)下闋:崢嶸歲月圖:百侶、同學少年

中流擊水圖:浪、飛舟??

上闋通過萬山、層林、漫江、百舸、鷹、魚等意象的描繪,描述了作者獨立橘子洲頭所見到的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

下闋則通過百侶、同學少年、浪、飛舟等意象的描繪,再現了往昔的“崢嶸歲月”,流露出對往昔戰(zhàn)斗生活的無限懷念。

3.?小組交流,教師點評

(1)明確主旨:本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抒寫出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關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

(2)全班齊讀或分組朗讀并背誦。

?

第三、四課時

(四)比較研讀?(群文閱讀)

(設計意圖:把《沁園春?長沙》《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紅燭》進行比較閱讀,通過問題設計理解詩詞的青春內涵及情感,提高對人生青春價值的思考。)

小組繼續(xù)合作討論,將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和郭沫若的《立在地球邊上放號》、聞一多的《紅燭》進行比較閱讀,分析在朗讀節(jié)奏、情感及意象有何異同?

1.?朗讀節(jié)奏與情感(在教材中劃出節(jié)奏,采用多種形式朗讀)

2.?意象與寓意(見上表)

3.?主旨比較

(1)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本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抒寫出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關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

(2)郭沫若的《立在地球邊上放號》:這首詩描寫了橫跨兩大洋的巨人(詩人自己)的呼喚與吶喊,表達了詩人渴望破壞舊世界、創(chuàng)造新世界的熱情和決心。

(3)聞一多的《紅燭》:全詩以詩人對“紅燭”心跡的交流為線索,用問答的形式展開詩人的胸懷,既表達了詩人青春的困惑與希望,也表現了詩人獻身祖國、甘愿自我犧牲的愛國精神。

4.?共同點:作者都處于青春年少時期,又都處在中國黑暗時期,他們彷徨,對現實不滿,但又十分關注國家的命運前途,也不想放棄自己的豪情壯志,更希望能點燃澎湃的青春激情,去追尋理想,擁抱未來。

【板書穿插其間】

?

第五課時

(五)小結,嘗試詩歌寫作

(設計意圖:以詩歌閱讀帶動寫作熱情,條件成熟結集出版學生詩集,以詩歌寫作促進閱讀深入。時間若不夠,可延至課外完成)

1.?嘗試詩歌寫作先要從詩歌的意象入手,即通過具體的形象(物象)婉轉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意象中,同時注意詩歌語言的凝練、含蓄及音樂美。

2.?詩歌寫作中,意象的選擇只是第一步,是詩的基礎;由意象創(chuàng)造出“意與境諧”的詩的藝術境界(即意境)才是目的。一般來說,詩像不像詩,有無詩味,主要看意象;詩美不美,有無意蘊,則主要看意境。由詩味到詩美,實際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過程。離開了意象,就無以談意境。因此,在詩詞中,起點是意象,終點卻是意境。?

3.?同學們剛踏入高中,正處于青春飛揚時期,特別是剛剛經歷了辛苦而又甜蜜的軍訓生活,你肯定有許多不同的感受,請以“軍訓?青春”為主題,嘗試創(chuàng)作一首詩歌,要求抓住青春的特質,巧用意象,抒發(fā)自己的青春情懷和理想,為自己的軍訓生活以及美好的青春留下一筆寶貴的財富,感情自然。

4.?填好《詩歌寫作評價表》。

5.?展示學生的詩作。(朗讀展示,學習園地展示……有條件的可結集出版)

三、作業(yè)布置

(設計意圖:學生學習了詩歌文本后進行課外拓展閱讀,加深對詩歌的意象、語言、情感的理解,進一步體會青春飛揚情感。作業(yè)也可分開穿插至不同課時后布置。)

1.?揣摩《沁園春?長沙》中選詞煉字的精妙之處。

看、憶/紅遍、盡染、碧透

(1)看、憶二字起統領下文(七句)的作用。憶字還與開頭“獨立寒秋”遙相呼應。

(2)紅遍、盡染、碧透,幾個詞語的運用,讓我們看到了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

2.?課外推薦閱讀毛澤東《水調歌頭?游泳》、聞一多《死水》、郭沫若的《天狗》、周恩來《赤光的宣言》、朱德《太行春感》、舒婷《致橡樹》、汪國真詩集、青春流行歌詞,思索青春的價值。

3.?自讀《峨日朵雪峰之側》《致云雀》,感悟詩人抒發(fā)的情思,體會象征手法的運用。

四、教學反思

?

第二環(huán)節(jié):小說

【教學設計意圖】

本單元有兩篇小說,《百合花》是必讀課文,《哦,香雪》是自讀課文。依據單元導語、學習提示和單元學習任務,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說敘事和抒情的特點,一是,通過培養(yǎng)學生概述小說的能力,進一步加強學生對小說敘事特點(尤其小說三要素之情節(jié)構成)的了解;二是,承接本單元前五首詩歌“意象”學習的內容,通過研讀文章中的物象,掌握學習“以小見大”的細節(jié)描寫方法,進一步了解作者是如何抒情的。

【任務情境】

無論什么時代,都會有絢麗青春的飛揚、美好人性的彰顯。而不同的時代,人物的個性特點會有所不同?,F在,就讓我們走進兩篇精美的小說,去領略革命戰(zhàn)爭時期和社會轉型背景下,鮮明個性的呈現、青春活力的舞動,去欣賞作者獨特視角下的物象美、性格美、情感美。

【教學目標】

1. 培養(yǎng)學生速讀小說、概述小說的能力

2. 理解小說標題的含意

3. 掌握學習小說通過物象,“以小見大”塑造人物的方法

4. 讀懂人物的心理活動,理解小說的主題

【教學方法】

1. 學生自讀,教師指導的合作探討教學方法。

2. 主題式閱讀方法。

【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掌握學習小說通過物象,“以小見大”塑造人物的方法

2. 教學難點:

(1)理解小說標題的含意

(2)理解小說人物的思想情感和主題

【教學課時數】

三課時,二個環(huán)節(jié)。

(一) 第1-2課時:

(1)研讀文本《百合花》,梳理了解文本內容和情節(jié)結構,了解小說敘事的特點。

(2)主題閱讀,掌握學習小說通過物象,以小見大塑造人物的方法。

(二) 第3課時:延伸閱讀《哦,香雪》,深入領會小說通過“鉛筆盒”的細節(jié)描寫,以

小見大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小說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主題。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學習內容:把握故事情節(jié),了解小說敘事特點;聚焦“百合花”,理解小說主題

前置作業(yè):布置學生預習課文,研讀《百合花》,自讀《哦,香雪》,注意復習意象概念,自查生字詞。(設計意圖:讓學生提前預習文本,整體感知文本內容。)

一、自讀課文,思考問題(10分鐘)

(設計意圖:一是檢查預習效果;二是為了發(fā)揮課堂最好的效果,讓學生在課堂帶著問題閱讀,劃出生字詞,培養(yǎng)聚焦問題、依據文本解決問題的意識)

1. 學生自讀課文,了解小說大體內容

2. 思考討論:以“百合花”(物象)為題有何含義及作用?請學生從文中找出有關百合花的情節(jié)。

二、把握故事情節(jié),聚焦物象“百合花”(標題),理解小說主題

討論提問:以“百合花”為題有何含義及作用?

(1)展示白色百合花的圖片(注意要白色百合花,符合文中的內容和寓意。)

(設計意圖:聯系生活,激發(fā)興趣)

請學生談白色“百合花”花卉的主要特點和花語:色澤文雅,香氣清幽,白凈純潔,即清麗、純潔、高雅……(提示:這是開放的話題,言之有理即可。)

(2)明確:百合花一共在文章中出現了三次。

(設計意圖:培養(yǎng)依據文本解決問題的意識)

第一次:被子一拿出來,我方才明白她剛才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這原來是一條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緞的,棗紅底,上面撒滿白色百合花。

第二次:包扎所的工作人員很少。鄉(xiāng)干部動員了幾個婦女……我看見她把自己那條白百合花的新被,鋪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塊門板上。

第三次:在月光下,我看見她眼睛里晶瑩發(fā)亮,我也看見那條棗紅底色上撒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這象征純潔與感情的花,蓋上了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臉。

明確百合花的表層含義:

指代被子上的花紋圖案,是一種客觀物象,即小說的意象,也是線索。

(3)思考提問:概述故事情節(jié),簡要劃分課文層次;圍繞百合花被,試著給情節(jié)不同部分擬一個小標題。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概述小說的能力,讓學生了解小說敘事的特點)

明確:

(小結:小說三要素之“情節(jié)”包括“序幕、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尾聲”)

(4)研讀跟百合花被相關的情節(jié),明確百合花的深層含義。

(設計意圖:理解小說標題的含意、理解小說的人物和主題)

A.請學生朗讀15頁第一次描寫百合花被的一段文字和“剛走出門不遠……我已從心底愛上了這個傻呼呼的小同鄉(xiāng)”。

B.再請全體學生齊讀“她卻對我異樣地瞟了一眼……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臉”。

明確百合花的含義:

(小結:小說三要素之“人物”塑造方法)

(5)明確標題(物象)作用:

(設計意圖:明確物象的作用)

①以“百合花”為題,點出文章的重要內容、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百合花是文章的線索。

②以“百合花”的純白象征人民戰(zhàn)士、人民群眾的高尚情操。

③以“百合花”作結,有利于揭示文章主旨,即有利于表現純潔深厚的軍民之情和戰(zhàn)友之情,表達了高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拓展延伸】題目含義及作用的解題思路

三、活動延伸

(設計意圖:深入解讀文本,理解小說的主題)

分組思考:

(1)重點研讀“那條棗紅底色上灑滿百合花的被子,這象征純潔感情的花,蓋上了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臉?!?/p>

(2)“百合花”僅僅是新媳婦心靈和性格的象征嗎?和小通訊員和我有關嗎?

明確:

百合花贊美了普通人的高貴品質,表達了人民對革命英雄的崇敬與熱愛,象征了軍民間純潔的感情。百合花是象征,贊頌人物的人性美、人情美。

以“百合花”為題,一是,百合花,色澤文雅,香氣清幽,白凈純潔。二是,題目以借代的手法指印有百合花的被子。更重要的是,百合花,作者賦予了它豐富的象征意義:即小通訊員和新媳婦他們都有百合花一樣高尚純潔美好的心靈,軍民之間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樣純潔高尚美好,(小通訊員和我)戰(zhàn)士和戰(zhàn)士之間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樣純潔高尚美好。百合花,象征著性格美情感美。

?

附:板書

?

第二課時

學習內容:技巧點撥——賞析本文中的物象

【任務引導】

細節(jié)描寫是對描寫對象作逼真、細膩、具體的描繪,它是文學作品中描寫人物性格、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表現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的最小組成單位??雌饋砗孟袷亲髡咝形闹胁唤浺獾男攀譂娔毤毱纷x,就會感受到作者不盡之意見于描寫之外,正如古人所說:“言有淺而可以托深,類有微而可以喻大”。借“偽裝”,借“物象”,以小見大刻畫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留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教學過程】

一、自讀課文,思考問題(10分鐘)

思考討論:依據文本,除了“百合花”外,試著找到二個或以上其它物象并做賞析。

要求:從文中找出相關情節(jié),小組交流后,展示分享。

(設計意圖:主題閱讀,掌握學習小說通過物象,以小見大塑造人物的方法。)

二、小組交流討論,展示分享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交流進行思想碰撞,分享展示、教師點撥,進一步鞏固已學內容并加強對文本的理解)

(一)物象賞析:

1. 野菊花

第一次是在去包扎所的路上,“我”看見他“肩上的步槍筒里,稀疏地插了幾根樹枝,這要說是偽裝,倒不如算是裝飾點綴?!?/p>

第二次是“我”目送他走遠了,“看見他的槍筒里不知什么時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樹枝一起,在他耳邊抖抖地顫動著?!?/p>

看似信筆寫來的幾句,把小通訊員純樸、自然的情趣表現了出來。在即將發(fā)起總攻的時候,在緊張的戰(zhàn)斗間隙,這個小戰(zhàn)士還有心思把偽裝作為裝飾,在槍筒上插上樹枝和野菊,這種行為表面上是“我”隨意看到的,或者還顯出這個小戰(zhàn)士的天真、孩子氣或是涉世不深,實際上這些描寫正體現了小通訊員的青春活力,表現了他對生活的熱愛。

2. 饅頭

第一次是在小通訊員離開包扎所返回團部時,“走不幾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的挎包里掏了一陣,摸出二個饅頭,朝我揚了揚,順手放在路邊的石頭上,對我說:‘給你開飯啦。’”這個小通訊員,雖然自己還是個孩子,但是,革命隊伍的熏陶,培養(yǎng)了他體貼、關心他人的好品德。同時,也激起了讀者對這個小通訊員的喜愛之情,從而為下文失去這么好的戰(zhàn)友而悲痛蓄勢。

第二次是當小通訊員犧牲后,新媳婦一針一線地縫補衣肩上的破洞,“我”實在忍受不了這“沉重的氛圍”,“我想看見他坐起來,看見他羞澀地笑,但我無意中碰到了身邊的一個什么東西,伸手一摸,是他給我開的飯,二個干硬的饅頭……”

“我”睹物思人,勾起“我”對小通訊員的深切思念,想起他的羞澀、憨厚,想起他的天真、活潑,想起他的善良、體貼。通過這“飽含著戰(zhàn)友之情”的二個饅頭,深切表達了“我”痛失戰(zhàn)友的內心悲痛之情,“立片言而居要”,產生了“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引起了讀者的強烈共鳴。

揭示人物的善良品質,表達“我”對小通訊員的思念之情,引起讀者共鳴。

3. “衣肩上的破洞”

第一次是在借被時,由于羞澀、慌張,小通訊員在接過新媳婦遞過來的新被轉身走時,不小心衣肩上掛破了個洞,而且不肯讓新媳婦縫補,這既照應了前文寫的小通訊員的靦腆、憨厚,又表現了他的執(zhí)拗,當然還帶有一點對新媳婦的惱意。

第二次是小通訊員離開包扎所返回團部時,“我”看見他肩上撕掛下來的布片在風里一飄一飄。我真后悔沒給他縫上就讓他走,現在至少要裸露一個晚上肩膀了。”這一方面呼應前文,說明這個破洞確實不小,同時也說明“我”一直目送小通訊員遠去,加上對“我”后悔心情的描寫,細膩地渲染了“我”對小通訊員的惦念、關懷,并且隱隱約約地暗示小通訊員要出事,為下文寫小通訊員負傷犧牲埋下伏筆。

第三次,小通訊員躺在門板上,新媳婦看見肩頭上露著那個大洞,發(fā)出驚嘆,這不僅進一步證實擔架隊抬回來的這個重傷員確實就小通訊員,而且還說明他從包扎所回到團部后,一直都無暇顧及這個破洞,并且到最后連這個破洞都沒來得及縫補就犧牲了,同時,又表現了小通訊員大公無私、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質,使小通訊員的形象在讀者的心目中愈加高大起來。

第四次,新媳婦“低著頭,正一針一針地在縫他衣肩上那個破洞”,醫(yī)生說“不用打針了”,可新媳婦好像什么也沒看見,什么也沒聽到,依然拿著針,細細地,密密地縫著,“我實在看不下去了,勸她不要縫了”,她卻異樣地瞟了“我”一眼,“低下頭,還是一針一針地縫著”。這其中,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和感情:有對當初小通訊員“受氣”的懊悔和內疚,更飽含對烈士的敬佩和痛悼……照應小說故事情節(jié)的前后發(fā)展,渲染氣氛,牽動讀者的心。

【明確】小說中使用多個物象,每個物象先后出現多次,對展開和呼應故事情節(jié)、表現人物形象、揭示文章主旨等有著特殊的作用。

(二)小結:

背景補充:《百合花》寫于1958年3月,是茹志鵑前期代表作。她寫這篇小說時,正是反右斗爭后不久,她的丈夫是這場擴大化運動的受害者。冷峻的現實生活使她“不無悲涼地思念起戰(zhàn)時的生活,和那時的同志關系”。她說:“戰(zhàn)爭使人不能有長談的機會,但戰(zhàn)爭卻能使人深交,有時僅幾十分鐘,甚至只來得及瞥一眼,便一閃而過,然而人與人之間,就在這一剎那里,便能膽肝相照,生死與共?!彼?,《百合花》是她“在匝匝憂慮之中,緬懷追念時得來的產物”。

小說擷取了革命戰(zhàn)爭時期人民斗爭生活中的一朵小小浪花,使用多個物象以小見大,刻畫了有著百合花一樣純潔高尚美好心靈的小通訊員和新媳婦的形象,表現了純潔深厚的軍民之情和戰(zhàn)友之情,傳達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茅盾所說的:“沒有閑筆”,“善于用前呼后應的手法布置作品的細節(jié)描寫,其效果是通篇一氣貫串,首尾靈活。”這一切,都使小說情節(jié)細節(jié)各個部分富于有機聯系。

三、作業(yè)

(設計意圖:學習和運用在文本中使用“物象”等細節(jié)描寫表達感情的寫法。)

1. 結束了初中生活,走進了高中,回首這段時光,每個人都會有有趣和動情的事涌上心頭,請擷取一兩個片斷,最少使用一個物象,寫出性格美或者情感美的主題。字數不少于600字。

2.?填好《寫作評價表》。

第三課時

學習內容:延伸閱讀《哦,香雪》,深入領會小說通過“鉛筆盒”以小見大、通過細節(jié)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小說主題。

【教學過程】

一、閱讀全文,整體感知

1.導圖引路,概覽全文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概述小說的能力,讓學生了解小說敘事的特點)

讀完課文后,將①②處的內容補充完整(設計意圖:聚焦解讀香雪的形象)

明確:①香雪渴望有自動合上的鉛筆盒,準備雞蛋,爬上火車,換取鉛筆盒。②香雪實現愿望,換取鉛筆盒,徒步返回。

2.小說以“哦,香雪”為題的好處。(注意“哦”的讀音)

(設計意圖:復習鞏固標題的含義和作用)

明確:

(1)題目清新可人,富有詩意。

(2)點明小說的主人公。

(3)題目中加“哦”字,真切地表現了作者對香雪所作所為的理解與肯定,并由衷地贊嘆了香雪的純樸可親以及對現代文明的向往。

二、深入品讀,感悟賞析

(設計意圖:回扣本課第1個問題,深入領會小說通過“鉛筆盒”以小見大、通過細節(jié)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小說主題。)

1.小說用兩個情節(jié),寫“香雪”一個山村少女因為想拿雞蛋換一個自己心愛的鉛筆盒而被火車帶走了,從而使自己吃了徒步三十里夜路的苦。可見這個鉛筆盒不僅是一個實物,請從文中找出鉛筆盒相關的情節(jié),談一談,你如何理解鉛筆盒在本文中的象征意義?

明確:鉛筆盒一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

第一次,23頁“有一回她向一位戴眼鏡的中年婦女打聽能自動開關的鉛筆盒,還問到它的價錢”。

第二次,24頁“‘你上學怎么不帶鉛筆盒呀?’她們又問”。

第三次,24頁“車上一直沒有人發(fā)現她,她卻在一張堆滿食品的小桌上,發(fā)現了渴望已久的東西……香雪還是猛然把籃子塞到女學生的座位下面,迅速離開了”。

第四次,26頁“還有香雪手中那只閃閃發(fā)光的小盒子。她多么盼望她們會再三盤問她啊……她要告訴娘,這是一個寶盒子……想到懷里的鉛筆盒,想到同學們驚羨的目光……然后舉起鉛筆盒”。

明確鉛筆盒的意義:

①對香雪來說,鉛筆盒就像黑夜中一盞閃亮的燈,照著她在追求知識、追求文明的道路上勇敢前進。香雪對鉛筆盒的追求,就是對文明的追求,能夠主動追求文明和進步,才是她身上智慧因素的覺醒。

②結合時代背景來看,小說寫于1982年6月,當時“文革”剛結束不久,我們國家正逐步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冰雪正在融化,禁錮正在拆除,中國人民急切地表達出對現代化未來社會的渴望。香雪的理想代表著窮鄉(xiāng)僻壤的山民要擺脫貧困和封閉的企求,香雪的性格代表著那個時期進步青年的純真、善良、追求上進的性格。改革開放伊始,社會上涌動著各種欲望浪潮,苦慣了的中國人包括中國農民希望生活幸福,也不乏追逐物欲的時髦,而香雪所追求的是超越物質之上的精神上的東西,想得到未來的彼岸幸福。“香雪”的名字是一個時代的象征符號。

(小結:一只鉛筆盒,使我們看到了洋溢著青春氣息的農村青年的積極的人生追求!鐵凝把她以小見大、平中求奇的創(chuàng)作特長充分地施展出來了。——白燁《評鐵凝的小說創(chuàng)作》)

2.有人說,香雪不喜歡她父親親手做的“小木盒”,而用她娘辛苦攢下的四十個雞蛋換了一個鉛筆盒,是虛榮心的表現,意味著純真而質樸的鄉(xiāng)村文化的失落。你認為她愛慕虛榮嗎?

(設計意圖:通過思考探究,碰撞思維,理解人物形象和小說主題)

明確:香雪不愛慕虛榮。

(1)香雪本性純樸。那個鉛筆盒的主人一定要把鉛筆盒送給她,卻怎么也不要她的雞蛋。但是,香雪在臨下車的時候,還是悄悄地把雞蛋塞在了女學生的座位下面,這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純樸的香雪。

(2)交換是香雪自尊的表現。香雪覺得女學生是在哄她,“臺兒溝再窮,她也從沒白拿過別人的東西”。當她知道“北京話”有愛人時,“替鳳嬌委屈,替臺兒溝委屈”。“趕快回去,明天理直氣壯地去上學,理直氣壯地打開書包,把‘它’擺在桌上”,她要在鎮(zhèn)上同學面前掙回她代表臺兒溝的高貴的自尊,她不要別人看不起她,她要從臺兒溝帶去和同學一樣的帶磁鐵的塑料泡沫鉛筆盒,掙回屬于臺兒溝的尊嚴。用雞蛋交換,是香雪自尊的體現。

(3)想要鉛筆盒是因為香雪追求進步。香雪的內心把“鉛筆盒(寶盒子)——上大學——不會叫人瞧不起”聯系到了一起。香雪在公社中學意識到貧窮是不光彩的,為了“不會叫人瞧不起”就必須擺脫貧窮,為了擺脫貧窮就必須上大學,為了上大學她才追求一切與知識有關的東西。在這條心理鏈條中,擁有鉛筆盒絕不是香雪人生追求的終點,而是她實現更高人生追求過程中的一部分。這與賣腎換手機、縮衣節(jié)食買LV的當代人有著本質的不同,因此可以說,香雪并不愛慕虛榮。

3.香雪與其他姑娘們的表現有什么異同?為什么會有這種與其他女孩子不同的表現?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探究,碰撞思維,理解人物形象和小說主題)

明確:

三、整合探究

1. 本單元小說物象賞析方法及作用歸納(同小說設計第一課時)

2. 小結:茹志娟筆調清新,情節(jié)單純明快,細節(jié)豐富傳神,善于從較小的角度去反映時代本質。在鐵凝的筆下,一切都被賦予了生命。山、樹、溪、火車、鉛筆盒,筆觸所至,這些物體都躍動起來,有了體溫,有了脈搏,有了感情,有了靈魂,和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動一起,共同組成了一個和諧的充滿生機的藝術世界。天地萬物無不多愁善感。

二人都善于使用物象去表達人物的心理活動,反映文章的思想感情、反映時代的話題,善于以小見大。

?

附:板書

四、課后思考

《百合花》與《哦,香雪》在敘述角度上有何不同?分別有怎樣的效果?

(設計意圖:比較鑒賞小說文本的敘述特點,把握小說基本特征。此題可根據學生情況和課時安排,課后靈活完成。)

明確:

(1)《百合花》采用的是第一人稱敘事方式,即整個故事是由參與到情節(jié)中的第一人稱敘述者“我”作為故事人物講述出來的。

如在“護送”這一情節(jié)中,敘述者“我”作為一個臨時被派到前沿包扎所去的女文工團員,性格開朗,落落大方,而剛參軍的通訊員正好相反,叫他護送一個女同志到包扎所,似乎比接受一次戰(zhàn)斗任務艱巨多了。由于敘述者“我”參與到事件中,在與人物的交往過程中對人物的行為進行了敘述,并使敘述者“我”的思想感情與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相一致,因而,讀者能透過作品感受到帶有濃重的感情色彩的人物——一個外表樸素整潔、充滿青春活力、純真可愛的小通訊員形象。

綜觀全文,敘述者“我”無疑是“可信的敘述者”,“親切真實,拉近和讀者的距離,增強文章的感染力”,作品較為明顯地傳達著隱含作者的思想規(guī)范及其信念,即軍民魚水情如百合花般純潔。

(2)《哦,香雪》則采用了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稱敘述角度,既居高臨下俯瞰遠觀,又探幽入微細品細察,一切景象都自然順暢而靈巧地擺弄在讀者面前。即“直接客觀地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反映現實比較靈活自由”。

這樣的敘述方式既表現出客觀性、自由性,又表現出精致性。這就是所謂的“扇面展開”情節(jié),先整體掃描,后集中敘述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一些遠離敘述主體目標的東西粗略敘述,有如遠景,可遠觀而不可細察;一些與敘述主體目標相關的東西正面敘述,有如中景,描寫在精與粗之間;而敘述的主要目標或對象(香雪其人形象和她的鉛筆盒故事)則精描細繪,有如近景,必須以特寫手段處理。因此,小說不斷地調整觀察和描寫的焦距,由點到面、由面到點地表現臺兒溝山村、姑娘、香雪和香雪的鉛筆盒的既多重又單一的形象。

這樣的敘述角度從另一方面拆分又可一分為二:一是從外人的眼光看臺兒溝,二是從臺兒溝人的眼光來看外面的世界。開篇從大環(huán)境寫起,逐漸縮小描寫的范圍,從寫大山轉到寫山村里的姑娘們,再從姑娘們中分辨出獨特的香雪,仿佛對臺兒溝、對山民、對姑娘們和對香雪從陌生到認知、到親近,這就是從外人的眼光來看臺兒溝。再有,寫臺兒溝人忽然迎來“那綠色的長龍”火車,初見不識,驚懼恐慌,好像在黑暗中打開了一扇觀看外面世界的明亮窗戶,攪起心中一片波瀾,產生對外界的好奇、對未來的向往,這就是從臺兒溝人的眼光看外面的世界。這兩種視界或兩重敘述角度,“給小說增添了意趣,給讀者創(chuàng)造了情境感”。

五、推薦閱讀

茹志娟《故鄉(xiāng)情》、梁曉聲《大兵》、鐵凝《孕婦和牛》、王海桐《北大是我美麗羞澀的夢》

六、教學反思

?

附:

【單元學習反思表】


高中語文 | 必修上冊第一單元大單元教學設計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东阳市| 神池县| 厦门市| 漳州市| 通渭县| 博湖县| 吴旗县| 瑞丽市| 苍溪县| 正阳县| 曲沃县| 灵武市| 新津县| 加查县| 驻马店市| 道真| 宣汉县| 海盐县| 高碑店市| 镇远县| 郯城县| 新丰县| 临海市| 阳原县| 江安县| 苏尼特左旗| 林周县| 顺昌县| 疏附县| 丰城市| 尉犁县| 长岭县| 绵竹市| 司法| 南漳县| 洛浦县| 郓城县| 宣威市| 东明县| 沭阳县| 济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