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雜談】我們?yōu)槭裁葱枰娪霸海?/h1>

長達近180天的漫長分別后,電影院終于重新要和觀眾們見面了。
在這半年時間里,大家的生活、觀影習(xí)慣被改變,有不少人的心態(tài)和觀念也發(fā)生了變化:看電影本為消遣,去影院只是途徑之一,為什么有那么多人會為了影院復(fù)工而歡呼雀躍?為什么一定要去影院看電影呢?

這份難以定義的情愫可以是商業(yè),可以是娛樂,甚至可以是理想。
誠然,如今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能夠提供越來越多途徑滿足我們類似的愿望,但當燈光暗去、銀幕亮起的那一時刻,你與或相熟、或陌生的人共同進入未知世界的那一瞬間,影院所能給予我們的東西仍然是最特別的。
下面我會結(jié)合自己的觀影經(jīng)歷,簡單聊聊“去影院看電影”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認識更多的別樣世界
電影院是通向另外一個世界的門。
在并不算久遠的物質(zhì)條件相對匱乏的過去,影院的地位顯得尤為重要。
我上小學(xué)時,學(xué)校偶爾會組織學(xué)生們?nèi)バ℃?zhèn)上的電影院,這是我最喜歡的集體活動,90年代后期能放的片子不多,給學(xué)生們看的也都是些老片,但對那時的我們來說,已然足夠了。

比如有一次是看《終結(jié)者》——直到今天我還在納悶為什么老師挑片子如此硬核——這個未來機器人追殺人類的故事,給我的驚奇刺激超過了恐懼。
有兩個記憶點我印象很深:一個是莎拉·康納逃生后打電話時,一群男生在竊竊私語地傳莎拉的半遮半掩,我對此還后知后覺,看來性啟蒙不如別的男同學(xué)早;二是結(jié)尾高潮戲時,我和身邊的女生猜了好幾回“這次機器人應(yīng)該死了吧?”T-800直到最后半個身子被壓扁才停止追殺,給足了我面子。
還有部片子,許多80后應(yīng)該都有印象,那就是《紅櫻桃》。

其實我小時候哪兒懂什么納粹和法西斯啊,就記住了一槍爆頭、白花花的身子以及無法被抹去的紋身……后來長大些了,才逐漸開始明白戰(zhàn)爭對普通人造成的苦難和摧殘。
當然,按照今天的眼光去看,這部含有眾多血腥、暴力、裸露鏡頭的片子妥妥的一部限制級電影,連公映都難,更別說放給孩子看了,關(guān)鍵是我小學(xué)時還看了好幾次,一時間不知該感到幸運還是不幸。
相信沒人會否認“電影能連接異世界”的作用,無論對面是虛構(gòu)世界還是另一個現(xiàn)實世界,雖然現(xiàn)在大家可以借助網(wǎng)絡(luò)隨時隨地開一扇“傳送門”,但去電影院依舊是最有沉浸式體驗的一種方式。
獲得奇妙的視聽體驗
大多數(shù)人在多數(shù)時候去電影院都是為了娛樂消遣,簡單用一個字概括,那就是“爽”。
單只針對觀影本身來說,爽也可以分為好幾種,可以因為看到了一個跌宕起伏、感人至深的好故事而覺得舒爽,也可以因為體驗到了非同一般的視聽效果而感到痛快。
每到這種時候,就必須把《阿凡達》拿出來,它在影史上(尤其是特效方面)標桿式的里程碑意義毋庸置疑。

2010年年初的時候,國內(nèi)的IMAX銀幕屈指可數(shù),再退一步講,能放3D電影的影院也有限……事實上,那會兒電影院的數(shù)量都還不多。
我清楚記得自己刷了兩遍《阿凡達》,第一次是放假前和同學(xué)去萬達影城排長隊,第二次則是放假回家后,和心儀的姑娘坐車去市區(qū)的影院,每次想見潘多拉星球都不容易……相比之下,后來幾年購票方便了許多,選擇余地也更大了。
電影從無聲到有聲,從立體聲到全景聲,從黑白片到彩色片,從普通銀幕到寬銀幕甚至是穹幕、環(huán)幕,許多如今我們已習(xí)以為常的特效大片,放在一二十年前仍然是難得一見的奇景。
就在我以為電影再難給我新的視聽驚喜時,去年的《雙子殺手》又刷新了我的認知。

24幀僅僅只是夠用而已,60幀、120幀又會帶來怎樣的全新感受?盡管《雙子殺手》最后得到的反饋不理想,但它已經(jīng)完全折服了我,還讓我相信并期待:電影在未來一定有著更多的可能性。
電影拍攝技術(shù)及放映設(shè)備的發(fā)展,也推動著電影院的不斷演進升級,當代影院發(fā)展已經(jīng)歷四代,僅僅從硬件來說,電影院就能碾壓現(xiàn)在九成九的“家庭影院”。
就算家用設(shè)備足以媲美影院設(shè)施,我還是愿意去電影院,因為那是一個相對陌生的、需要正裝入席的、有儀式感的公共環(huán)境,其他渠道,比不了。
擁有難忘的社交經(jīng)歷
作為可以呼朋引伴的公共場合,電影院天生自帶社交屬性,你多少都會和親人、和朋友、和愛人去看過幾場電影。
對于一些人來說,他可能并不是有多愛看電影,他也許只是為了和喜歡的人多待一會而已。
因此,電影院在某些時候會擁有特別的“附魔”效果,看好片當然有樂趣,看爛片興許還會有情趣,比如2013年最具代表性的《天機·富春山居圖》。

在觀影之前,我和朋友就知道這是部爛片了,所以我們是抱著獵奇的審丑心態(tài)去看的——態(tài)度擺正了,再爛的片子也不會傷害你。
我和朋友以全程吐槽的方式看完了電影,由于東拼西湊的《富春山居圖》要素滿滿、槽點極多,根本沒什么時間“冷場”,像是婚紗女VS西裝男、溜冰鞋大戰(zhàn)等場面我們都是一路笑罵過去的,而且那場人少,附近沒其他觀眾,也不用擔(dān)心打擾到別人……靠看爛片獲得愉悅的觀影體驗,除了在B站刷彈幕外,大概也只有在影院才能辦到了。
而當碰到一部你喜歡的電影,再加上“你不是一個人”的欣喜時,那就可能會形成一群人的狂歡。
如果沒啥意外,那10刷《西游記之大圣歸來》會是我今生的最高紀錄。

“自來水”這個詞,就是在2015年的那個夏天誕生的——其實就我個人而言,《大圣歸來》再好,刷兩遍也夠了,可在加入自來水群后,我被那群年輕人的熱情感染,隨后便加入了不遺余力推薦身邊之人去觀影的行列(要不然也不會看那么多遍)。
近兩個月時間下來,從線下到線上再到線下,我認識了不少朋友,參與了9月初下映前最后的包場,前前后后下來,所收獲的早已不是用“看場電影”能概括的了。盡管在一些人眼里這些東西缺乏價值,但對親歷者而言,這些經(jīng)歷都無比珍貴。
若干年后,也許你會忘了電影的內(nèi)容,但你不會忘了近在咫尺的那個人,以及那些揮之不去的感受。
收獲寶貴的人生記憶
“電影的發(fā)明,使人類的生命至少延長了三倍?!?/strong>
而在影院觀影,不僅會增加我們生命的長度,同時也會增加厚度,我們在借由電影經(jīng)歷另一段人生的同時,還依靠這段“人生”串聯(lián)起了一座座陌生的孤島,機緣巧合下,我們會共筑彼此的記憶。
猶記得2005年5月,《星球大戰(zhàn):西斯的復(fù)仇》在國內(nèi)上映,讀高二的我憋到周六上午做完實驗課考試后,飛奔出校園去影院買了最近一個場次的票,剛開場的科洛桑空戰(zhàn)可謂震撼至極。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這場高潮戲進行正酣時,前排靠過道的座位上卻傳來了一個孩子的哭聲……很熟悉的場景對吧?
身邊的父親幾次勸阻都沒能制止孩子的吵鬧,接下去就出現(xiàn)了我永生難忘的一幕:父親起身攔腰抱起了孩子,一跨步走到了過道上,接著三步并兩步,就那樣橫抱著孩子離開了影廳,直到完場也沒回來……我看不到他臉上是怎樣的表情,但我知道那是我在電影院見過最帥的背影。
關(guān)于電影的記憶可以是偶遇的,也可以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
隨著年紀增長、精力衰退,我可能無法像前些年那樣整天肆無忌憚地跑去電影院了,可如果碰到喜歡的片子,我還是會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去給予支持。

像是去年年初的《流浪地球》,暑期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我已沒法像過去那樣刷太多次了(其實也分別3刷和5刷了……),于是改為了送電影票,初衷很簡單,就是想鼓勵更多人能夠看到有進步的國產(chǎn)電影。
當然,寶貴的記憶不僅存在于電影外,更存在于電影之內(nèi)。
看了20多年電影,有過太多值得鐫刻的故事,商業(yè)的,文藝的,流行的,小眾的,有些名字早已泯然眾人,有些大名至今如雷貫耳。

讓我憋尿看完全片的《功夫》,送別邁克爾·杰克遜的《就是這樣》,哭得稀里嘩啦的《玩具總動員3》,眼前一亮的《心迷宮》,雖遲但到的《冰雪奇緣》,影片內(nèi)外火藥味十足的《戰(zhàn)狼2》,還有使我在電影院追完連載的《復(fù)仇者聯(lián)盟》系列……
電影院因為這些電影的上映而人流如織,電影也因為電影院的放映而更加完整,它們共同拼湊起了我們的回憶。
后記:
回到開頭的問題:為什么一定要去電影院看電影呢?
為了尋找另一種生活,一個擁有無限可能的世界;
為了那完全屬于我的兩個小時;
為了和身邊的她/他在一起;
為了一場酣暢淋漓的體驗;
為了得到獨一無二的珍貴回憶;
為了失去或錯過的時光,為了不曾擁有的時光。

電影院,7月20日,我們再次相會。
好久不見,別來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