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復14
力時,才會讓頭骨發(fā)生左右不對稱地移動。
后腦勺上部為支骨泥骨的復雜綜合部位。泥骨是容易變軟移動,支骨會跟著移動。中間的部位是左右對稱的,從很多小孩身上是很容易看出這種顯而易見的現(xiàn)象。
既然后來的不對稱現(xiàn)象是隨著年齡增長的情況下發(fā)生,這個給后腦勺的力來自何處。人一生中可以簡單分為白天和黑夜兩種情況下度過,既然都是不斷循環(huán)的白天和黑夜,就縮壓到一個晝夜來考慮。
白天黑夜一般人在生活活動中后腦勺就不會受到什么力(什么大氣壓力這些不算),不過靜止時就會有了,那就是睡覺。睡覺時除了有些群體是趴在桌上或者靠在一些地方睡,最常見的就是躺著睡覺了。
從力的大小來考慮,只有人在躺在睡覺的時候,后腦勺受到的力是一晝夜中最大的,頭的整個重量加上頸部有時的用力,合力就全部落到后腦勺處,而從作用力的方向來看這種睡姿有致命一點的是躺受到的力是向前方。
這樣就可以得出不管從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人躺著睡覺是后腦勺處的頭骨受到不對稱力的來源。而且一般正常的人一天總會有1/3或1/4的時間在床上睡覺度過去,睡覺時頭部尤其是后腦勺肯定是和枕頭等物(有軟也有硬)直接接觸。
這樣就找到了讓人的頭骨發(fā)生移動的力源。頭骨移動的時間范圍就縮到人睡覺這種時期。
我們?nèi)硕际瞧教苫騻壬碇?,晚上很少人會趴著睡覺。很少人也是有人,也親眼看到過:我有位親戚從小開始就喜歡趴著睡覺;高一時,我的下鋪也就是喜歡趴著睡覺。受他影響那時我也試過,不過這樣睡覺很累,晚上不知道什么時候人又會自動翻過身來。
就算有的人喜歡趴著睡覺,像我看到的這兩個人,他們也不是把臉正面朝下靠著枕頭睡,那會悶死自己。也就是說面部還是不會正面朝下的,趴著睡臉也是側開來,把臉部(顴骨等處)靠著枕頭等物上。?
合起來說我們?nèi)祟愅砩咸芍X,對于絕大多數(shù)的正常睡姿和少數(shù)趴著睡的人,都會讓頭骨和枕頭等物直接接觸,看來頭骨接觸枕頭等物是不可不免了。
那先了解正常睡姿(平躺、側躺)帶給頭骨移動的影響。
平躺時是怎樣讓后腦勺的力受到不對稱?
那就要看頭怎么擺放了,現(xiàn)實生活中是很少人會去關心頭怎么擺放,自己要不是遇到頭骨移動也不會去注意頭擺放會影響到頭骨移動。那在生活中頭部隨意擺放的時候,什么角度姿勢的擺放都可能會出現(xiàn),那正中擺放現(xiàn)在看來是最理想的姿勢,最多整體發(fā)生前移。
不過要是整個睡覺過程中,人能像是打了嗜喱水那樣從開始擺同樣的睡姿堅持到醒來不多,大多都會在無意識狀態(tài)下轉來轉去。那后腦勺處就不會是總是處在正中躺的位置。
頭斜著躺的情況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而聯(lián)系到頭骨的結構,這樣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躺法當人處于某種激素作用下,頭骨變軟時就會讓后腦勺的左右側發(fā)生移動,現(xiàn)實生活中看到的這種移動會在一定的位置停止。
當頭斜著躺在一定條件下,就會讓頭骨發(fā)生移動 。這種情形就很容易想到了,分頭路的人為什么會最多看到頭骨移動的前期現(xiàn)象。
分頭路,大體上就可以分成三類,中分(大概)、四六(大概)、不是前面兩種,最后一種就包括平頭、二八、一九之類。
社會很多長頭發(fā)的人都會分頭路,而且四六最多。從受力的角度來看,四六分的頭路,頭路的末端四六交界處正好就是支骨與泥骨的交界處。從自身的經(jīng)歷來看,自己分頭路是在初二時,中午在寢室和同學拿個吹風機死吹去分,發(fā)現(xiàn)這樣分只能保持一時,不能長時間定型。
初三的時候,租住在校外時。張Y他也分在頭路,他晚上睡覺能一動不動,保持好姿勢能堅持到醒來,睡前他把夏天晚上洗完澡還有點濕的頭發(fā)四六頭路分好,讓頭路兩側的頭發(fā)分別落向兩邊,醒來后發(fā)型就會定型,而且后翹的頭發(fā)松松的。
我也在分頭路,看他這樣的能很好地定型發(fā)型,晚上也會這樣做,睡前分好頭路,四六分的頭路,要是正中躺時“六”這邊的頭發(fā)就會跑向“四”這邊,就不能完好保存四六的形狀。當時物理書上有個名詞叫做“豎直向下”,我就按照此法,把頭路擺成豎直向下的狀態(tài),這樣頭路兩側的頭發(fā)就會很好地分向兩邊,不會相互干擾。
頭路是豎直向下,這時后腦勺與枕頭接觸就不是正中,而是有所斜向“六”這邊,這就很好解釋了自己為什么初三出現(xiàn)的一些頭骨向右移動現(xiàn)象,分頭路是造成后腦勺兩側受力不一致。
很多人分了“四六”后,在生活中很多人中發(fā)現(xiàn)頭骨都是向“六”移動,頭發(fā)的“四六”深入到后腦勺頭骨的“四六”處,那就會發(fā)現(xiàn)后腦勺頭骨結構的四六處,就是泥骨較多的地方。難怪會發(fā)生頭骨移動,那看來頭路“四六”分好看但是卻相對最危險?!八牧狈衷谀贻p人中最常見。
看看其他分法會怎樣呢。既然頭發(fā)的分法要直接影響到頭骨的受力,頭骨的受力不對稱會導致頭骨移動,從而最終又會在頭發(fā)上反映出來。那么就從最本質(zhì)的頭骨開始,反過來看這種現(xiàn)象。
頭骨的兩側是支骨,中間存在泥骨。這樣的頭骨結構,中分比較好,兩邊受力平衡,要移就整體前移。受影視的影響,分成不三不四的中分,會被人稱為漢奸頭。
要是力是作用在兩側的支骨上也行,畢竟支骨還是比較大,而且本身堅硬不易移動。那這種頭骨上的受力,從頭發(fā)反映出來就是“一九”、“二八”之類的較好,這種發(fā)型在從政、當領導、搞研究等人中能看到很多。
那分頭路的三種類型都討論完成,還有人是不分頭路,像平頭,整體前倒、后翹的發(fā)型這兩種,這些就要看造化。頭骨基本結構都是相同,那就看自己后腦勺受到怎樣的力了。不過從整體角度看沒頭路人的頭骨定型會比分頭路的人要好,因為沒分頭路,昨天頭骨向左移了,睡覺時不用考慮發(fā)型頭是亂擺放,今天頭骨向右移,明天有向正中移,那看起來就向是沒移一樣。
生活中看到的人也是如此,不分頭路的人比分頭路的人的頭骨穩(wěn)定要高。
那這樣考慮的話,頭發(fā)亂得像方便面似的雞窩發(fā)型最好了,根本不用去考慮什么型不型的,愛怎么躺就怎么躺,只要不擺同一個固定的pose睡就行了,這樣力就來自各個方向,物理上形容有來自四面八方作用力的合力是零。
側躺,靠的最多就是耳朵旁顳骨及后腦勺側邊處。耳朵旁似乎沒什么好討論的,都是很硬的支骨。后腦勺側邊處,最近發(fā)現(xiàn)這里的頭骨是可以分層的,那就又多了一種移法。
人的側躺,不可能就是單單靠在耳朵旁的頭骨上,而是會使后腦勺側邊處靠在枕頭等物上,在最近發(fā)現(xiàn)這里的頭骨可以分層的基礎上,就又可以判斷這里的頭骨會被拉擠到中間去,也能形成頭皮露白,和原先單認為兩側是支骨,中間有泥骨的頭骨構造的認識合并起來,就使這區(qū)域變得更加復雜了。
這樣就可以解決自己為什么頭骨老是會玩右移了。
小學時候,鄰居林Q說人睡覺側右睡要對身體有好處,不會對心臟有壓力,自己確實有意識地側身睡覺,應該就是左側睡,可能那時搞不懂心臟的左右位置,也可能是向很多強制自己要怎么做的時候,偏偏結果竟會是朝反方向偏轉。就是想要靠右邊側睡,結果偏偏朝左邊側睡。
左側睡就會使得后腦勺左側邊移向中間,時間長了頭骨就自動調(diào)整了位置。
……
初二第二學期時,同學們就一起在寢室分頭路。
初三,自己分頭路,后來就固定分“左四六”,那時每天四粒的“腦輕松”刺激下,頭骨就開始向右移動。出現(xiàn)頭皮露白,頭發(fā)成向右螺旋狀,不過幸好歪打正著被我用手指向左撥發(fā)根,加上要中考沒再關注頭發(fā),反而后來頭骨又自動移回左右,造成后腦勺處左右很對稱,頭皮露白消失,中考很順利。
后來睡覺就不用枕頭,發(fā)現(xiàn)后腦勺的中間兩邊是不一樣高,左邊要高于右邊。那時發(fā)現(xiàn)左右不一樣高,不知道原因所在,現(xiàn)在就知道了,原來一直來都是頭骨右移的結果,右邊的頭骨前移后,左邊一面被拉過來,一面也高于了右邊。
高一,頭骨在中考時基礎上,自己和黃J晚上方便聊天,就把頭靠在一起,我把后腦勺靠在床頭是擋板上,這時把后腦勺中間的頭骨左邊高于右邊的地方,抵著擋板上,那時晚上在喝加鋅奶粉,時間一長,頭骨變軟時,就被我發(fā)現(xiàn)這里的頭骨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