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江夏區(qū):彭氏家風育出四博士兩碩士揭秘
武漢市江夏區(qū):彭氏家風育出四博士兩碩士揭秘
???6個孩子沒有一個考取過重點中學?有的讀初中時從千米之外找不到家?有的讀高中時物理化學只考10多分。
??核心提示
??6個孩子中,沒有一個考取過重點中學;有的6歲時,把“人”硬是說成“熱”;有的讀到初中時,從千米之外找不到家;有的讀高中時,物理化學只考10多分……
??就是這樣幾個天資并不十分突出的孩子,在彭敦運的特殊家教下,全部考上碩士、博士——
??1969年生的大侄女彭霞,從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碩士研究生畢業(yè)后供職于遼寧省移動公司,曾獲沈陽市十佳青年稱號;
??二侄女彭燦是華中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碩士研究生;
??三侄女彭三是廣州大學外語系博士研究生;
??侄兒張揚(隨母姓)是武漢大學人力資源博士研究生。
??彭敦運的大兒子彭舟,也于3年前考取華中科技大學材料學博士研究生;小兒子周哲(隨母姓),今年5月被武漢大學電信專業(yè)錄取為博士研究生。
??這個特殊的家教,究竟有什么魔力?又是如何開展的?昨日,本報記者與彭敦運展開了一席深入對話。
??長江商報記者?王維博通訊員?曹俊華?實習生?葉紅?羅義琴
??彭敦運,今年71歲,退休中學高級教師,先后擔任江夏一中化學教師、江夏三中校長。1995年,他辭去校長一職,專門從事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至今。
??彭敦運出生在一個農村家庭,他和哥哥一直沒有分家,還把哥哥的四個孩子也帶在身邊,不僅照顧他們的生活,更擔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前后20多年里,彭老師摸索出一套特殊的家教經驗,將六個孩子都送進了高等學府,令鄰居們羨慕不已。
??彭敦運究竟用了什么樣的特殊方法教育子女,這些教育心得對我們今天的家庭教育有多大的指導意義,他的教學方法能被更多的家庭復制嗎?
??六個“笨孩子”
??6個孩子,沒有一個考取重點中學;有的6歲時,把“人”硬是說成“熱”;有的讀到初中時,從千米之外找不到家;有的讀高中時,物理化學只考10多分……幾乎所有教過這些小孩的老師都說:你的孩子不聰明。
??長江商報:為何還要幫你哥哥帶孩子?
??彭敦運:我出生在一個農村家庭,哥哥比我大十歲,兄弟倆感情一直很好。父親去世后,我兄弟倆一直沒有分家,哥哥在鄉(xiāng)鎮(zhèn)賣豬肉,每天起早摸黑,沒時間照顧孩子,當時我在縣城學校里教書,就把他的四個孩子帶在身邊,一來可以照顧他們生活,二來也可以輔導孩子,直到后來考上大學。
??長江商報:為何你認為六個孩子都是“笨孩子”?
??彭敦運:一般沒有幾個家長愿意承認自己的孩子“笨”,但實事求是地說,六個孩子都不夠聰明,幾乎所有教過的老師都說:你的孩子不聰明。大侄女彭霞,高考時物理只有47分,1989年大學畢業(yè)后一個人到沈陽讀研竟走丟了。
??長江商報:六個孩子年齡相距很大,你如何進行因材施教?
??彭敦運:6個孩子中,最大的和最小的相差13歲,我的工作很忙,不可能一個一個手把手地教,因此我經常讓幾個孩子一起學習,尤其是在他們中間樹立“領頭羊”,我的工作更多是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孩子們在相互學習中得到提高。
??百教孝為先
??1980年代,彭敦運在江夏一中教書,每天上午課間操期間,學校會給老師們發(fā)一杯豆?jié){和一根油條,彭敦運舍不得吃,每次領了豆?jié){,總是跑步送給70歲的母親,數年不改。
??彭敦運的言傳身教,孩子們個個孝順著呢。1990年,彭的愛人得了尿毒癥,老彭和6個孩子到處尋醫(yī)問藥,在他和孩子們長年精心護理下,愛人的病竟奇跡般地好了。去年,彭的愛人又不幸得了直腸癌,大兒子彭舟錯過了博士論文答辯,親自將母親送到成都做手術,6個孩子輪流守在病床前兩個多月。
??長江商報:你的家教經驗中最重要的一條是什么?
??彭敦運:沒有孝心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材的。“孝”字本來就是“教”字的一部分,是教育的重點。現(xiàn)在那些沉迷于網吧的孩子,到處打架滋事的孩子,都是不會為父母著想的孩子,是沒有孝心的孩子。
??百善孝為先,百教孝為先。尚德就能樂學,孝敬父母,當情感增厚了,加高了,就會擴展到對自己的職業(yè)、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積淀成責任感,也就給學習注入了無窮的動力,這樣,即使一時迷失,也會知返。因此孝心教育是一劑良方,也是家庭教育的基石。
??長江商報:你如何引導他們把孝心轉化為學習的動力?
??彭敦運:孝心是可以成為孩子長久的學習動力。?把“孝”擴大后就成為責任感,為父母分擔憂愁是責任感,對祖國、對人民盡忠也是一種責任感。記得彭舟在上高一時,問我:“可以談戀愛嗎?”我說:“可以??!”但隨后又告訴他“談戀愛是要承擔責任的,你認為你現(xiàn)在已經能夠承擔這份責任了嗎”。當時,彭舟想了想,說不能。于是早戀的苗頭在責任感的教育中消失了。
??慈不待兵
??彭家的六個孩子都是四五歲上的學,周哲4歲就直接上了小學二年級。從玩到學,這一步讓孩子們有些猝不及防。彭敦運說,這是一個不太成功的選擇,可能過早剪去了孩子想象的翅膀,但還是可以修補的。
??彭霞讀書時,彭敦運大學畢業(yè),留在縣城執(zhí)教。彭敦運常利用星期天,或獨自帶著,或帶著他們中的幾個在田野里跋涉,看農民勞作,初嘗、再嘗疲勞與饑餓的滋味,或翻山越嶺,讓孩子們雙腳像灌了鉛般沉重,近十個小時不吃不喝,等到終于有了吃的,是做好的谷糠餅,散落了,還要拾起重新放進口中,同樣吃得津津有味。
??這些孩子長到十一二歲,暑假也都由彭敦運介紹,到一家電器廠當學徒,還要計件,看勞動成果。彭敦運也利用星期天和假日,帶著孩子們到外祖父家一起種田,體味其中的酸甜苦辣,還與孩子們反復計算,看到底是豐收還是折本。
??彭敦運管這叫慈不待兵。
??長江商報:讓孩子們吃苦,對他們成長能起多大作用?
??彭敦運:孩子們幼小的心靈,裝進了對工農的敬畏,就會油然而生對科學、對現(xiàn)代生活的珍愛之情,而在學校,就敬畏老師。敬師才能信道。即使我自己是老師,孩子也還得別的老師教,再好的家長也只能起輔助作用。
??長江商報:做父母的,該如何正確對待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
??彭敦運:現(xiàn)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都是“中心”、“小皇帝”、“小太陽”,是誰在不斷地強化這種“中心意識”呢,是那些甘愿當“奴仆”的家長,一開始他們可能覺得孩子當“小皇帝”好玩,一旦孩子大了,好玩變成了“好憂”,“皇帝”是不會敬畏“奴仆”的,一個不體諒父母的孩子怎么會站在父母的立場上思考,更談不上立志,盡責和用功讀書了。要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生活,進而學會獨立學習的能力。
??“帳報”與數蠶豆
??六個孩子中,彭舟的智力明顯要差些。在他6歲時,一個“人”字,父母和老師教了上百遍,他依然是讀“熱”。但他從小卻特別愛動,父母結婚時花了32元走后門才買到的一臺紅燈牌收音機,他非要看清里面的人不可:“他們?yōu)槭裁床怀燥堃膊火I?”?有一天,趁父母不在,只有兩歲的彭舟用錘子和起子將收音機拆了個七零八落。如今,已是博士的彭舟,依然沿著一股研究慣性在工作。
??彭舟老記不住東西。彭敦運看到孩子除了教室外,呆得最多的地方是寢室。利用蚊帳,彭敦運幫兒子辦起了一塊“帳報”——一張張寫著數學公式、典型例題、英語單詞等的紙張。
??教高三時,彭敦運將“帳報”推介給學生,他帶的兩個班有64人這樣做了,當年有49位考取大學,其中36個是重點大學。
??長江商報:你是如何對孩子進行養(yǎng)成教育的?
??彭敦運:一次,彭舟吃一袋蠶豆,我問他有多少顆,他信口道1000顆,?我說只有400顆,不信你可以親自數一數,但他不愿放下他的美味,我說也許你是對的,我們證明一下,可以嗎?這下孩子來勁了,結果一數只有412顆。我不失時機地告訴他,說出一個數字,要負責,要認真。
??這種認真,用在學習和今后的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可以想象,連玩都認真的人,一定可以做好任何事情。
??長江商報:你是如何幫孩子找到提高他們學力的方法?
??彭敦運:家庭教育好比一個漁場,魚就相當于知識,漁場老板是知識的組織者,學法的引導者,學生的服務者。讓孩子自己選擇好的學習方法。很多家長在和孩子交流時沒有給孩子足夠的空間。他的小孩學說話的時候,他每天至少抽出40分鐘的時間來陪孩子說話,而現(xiàn)在很多家長總是說忙,不愿意陪孩子。
??彭敦運的家教經
??觀察力和動手能力,這是一種難得的學力,一種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用今天的時髦話說,就是可以促進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即使長大后,依然會沿著一股研究慣性在開展工作。
??初中是小學養(yǎng)成教育的繼續(xù),要著手培養(yǎng)孩子的自我學習,特別是反思能力及程序思想和信息意識。
??歷史錯題集不是用來標榜“書山有路勤為徑”的,千萬不能束之高閣,必須抽時間讀,這是最好的亡羊補牢之舉。
??平地登上千米不難,在3000米海拔處,在7000米的登山營地呢?對那些高起點的學科,叫孩子們咬住,提高一點或不下滑就行;而那些“低海拔”的學科,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讓它們自由發(fā)展,這就取得了總分勝出的先機,避免了憑興趣只攻克一科的高原現(xiàn)象。
??叔叔有很好的表達能力,他能夠用最通俗的話把知識傳授給你,他的家庭教育理念核心是孝心教育及鍛煉學力,這兩點很關鍵。
??他對奶奶及我父親都很尊重,這一點深深影響著我們,平時教我們最多是如何做人,要有孝心,要知恩圖報,對自己、對家人、對社會要有責任感。
??——彭敦運的大侄女、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碩士研究生彭霞
???責編:趙瑜、馬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