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先思考還是先行動?解讀日常生活中的知行之謎

人是先思考再找理由還是先選擇再找理由?類似的問題還有“人先思考再行動還是先行動再思考”、“人先感覺再決定還是先決定再感覺”。
這些問題涉及到人類意識、認知和行為的關(guān)系,不同的心理學理論提供了不同的觀點。下面我將通過一些例子來說明人的知行關(guān)系。

先思考再行動:這種行事方式通常被人們認可。不論是在讀書做題還是在工作解決問題時,我們通常會先進行思考甚至絞盡腦汁,然后才開始行動。
這種觀點是認知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根據(jù)這一理論,我們的思考過程被視為對信息的編碼、存儲和處理,這些過程會預先影響我們的行為。
先行動再思考:人們常常認為自己的每個行動都包含了一個深思熟慮的過程,但實際上并非如此。舉個例子,比如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等行為是完全自發(fā)進行的,無需思考。
還有一個例子,小時候和朋友一起放學回家的路上,我跟著他走,他也跟著我走,然后突然我們互相質(zhì)疑起來:“你往這個方向走干嘛?”,然后我們又前后回答:“我在跟著你走啊”。這個例子明顯是一個先行動再思考的例子,我們先往前走,然后在行動的過程中才開始反思是否正確。
這種觀點可以在行為主義心理學中找到。行為主義者認為,人的行為是由刺激和反應(yīng)的關(guān)系確定的,而我們的內(nèi)心體驗(包括思考和情緒)是次要的。
先選擇再找理由:假設(shè)你走進一家鞋店,看上了一雙特別漂亮但價格昂貴的鞋子。你決定購買這雙鞋子。但在決定購買后,你可能開始后悔,然后為自己找理由:這雙鞋子是真皮的,質(zhì)量很好,非常耐穿;這雙鞋子的設(shè)計特別,穿上去會讓你看起來非常時尚;你工作努力,買這雙鞋子是對自己的一種獎勵。
然而,實際上,這個決定可能是基于沖動行為或受到商家的營銷策略影響。
這在社會心理學中被稱為后設(shè)理論,用于描述人們傾向于為自己的行為或決策構(gòu)建一種看似合理的解釋或理由,即使這些行為或決策可能并非基于這些理由產(chǎn)生。這種理由構(gòu)建過程可能是自動的,并且人們可能并不意識到這個過程。
先感覺再決定: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情況。讓我們考慮一個人際交往的例子。假設(shè)你參加一個聚會,遇到了一個陌生人。這個人沒有做任何特別的事情,只是與你交談。然而,你的直覺告訴你,你不太喜歡這個人。你可能無法清楚地解釋這種感覺,但你就是感到不太舒服。然后,你決定盡量避免與這個人打交道。
在這個例子中,你的感覺(對陌生人的不喜歡)在前,你的決定(避免和這個人打交道)在后。你可能會去找一些理由來解釋你的感覺,比如這個人的態(tài)度、語氣或微表情讓你不舒服。但事實上,這些可能都是你在做出決定后,為了給自己的感覺找出的理由。這就是一個“先感覺再決定”的例子。
這種觀點體現(xiàn)了情緒心理學的一部分,即我們的情緒和感覺對我們的思考和決策有重要影響。
先決定再感覺:這種順序涉及到認知失調(diào)理論,該理論主張,當個體的兩個或更多認知(例如,觀念、信念或知識)彼此沖突時,會產(chǎn)生一種名為認知失調(diào)的心理不適。為了減輕這種不適,個體會試圖改變或調(diào)整他們的認知。
舉個例子,讓我們考慮一個吸煙者。這個人知道吸煙對健康有害(認知1),但他仍然繼續(xù)吸煙(認知2)。這兩個認知是相互沖突的,因此產(chǎn)生了認知失調(diào)。這個人可能會感到心理上的不適,并試圖減輕這種不適。他可能會開始尋找并相信那些表示吸煙并不那么有害的信息,這樣他的行為就不再與他的健康觀念產(chǎn)生沖突。

人的認知和行為并不總是單一或線性的。在很多情況下,思考、感覺、選擇和行動是同時發(fā)生并相互影響的。例如,在一個矛盾的情況中,你可能同時體驗到憤怒和難過的情緒,你可能在思考和感覺之間來回搖擺,也可能在行動前做出選擇,但在行動后再進行反思。這就涉及到了心理學中的動態(tài)系統(tǒng)理論,這個理論強調(diào)了個體在復雜環(huán)境中的行為和心理過程的非線性變化和多變性。
人的思考、感覺和行動是復雜的,它們受到許多內(nèi)在和外在因素的影響。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它們劃分為先后順序,而是應(yīng)該考慮它們?nèi)绾卧谔囟ǖ沫h(huán)境和情境中相互作用。了解這些相互作用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并在必要時進行調(diào)整。
總的來說,人的知行關(guān)系具有復雜性,但通過不同的心理學理論,我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理解這個問題。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可能會發(fā)現(xiàn)自己在不同的情境下采取不同的知行關(guān)系。理解這一點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為和決策,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與他人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