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我的偶像包袱
????我有偶像包袱嗎?
????是的,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我也不例外。人之常情,人總是傾向于給人留下好的印象。但是過猶不及,過度的偶像包袱會讓人變得很累。
? ?我為什么感覺人際交往會累??
????有偶像包袱的人,為了維持一開始的好印象,人會傾向于做兩件事:
????1.隱藏自己的缺點 ?
? ? 2.在相處中盡量迎合別人
????然而,上述兩件事分別需要做不熟悉的自己和討好別人。這往往會耗費我大量精力?,F在明白小孩子都精力旺盛了,小孩子不用耗費精力做這兩件事。
????人類社會需要維持表面的規(guī)則,但是心中顧慮太多就如同背了很重很重的行李在跋涉,最近愈發(fā)意識到這一點,所以我閱讀了《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解決了我很多的疑惑,給予我很多在生活中行之有效的心理學技巧。分享我如下的總結:
????
1、不要妄想去討好每一個人
文在寅作為一個鐵腕首相,敢說真話,做實事,很有能力,但是還有右派保守黨厭惡他;懂王特朗普,幾乎在外人看來是個傻子,不斷破壞美國的國家利益,一個最不稱職的總統,但是還有不少人支持他。
以前我總是認為,只要搞好所有人的關系,自己就可以利于不敗之地,但是發(fā)現,只要做一件事,就肯定有兩種甚至多重聲音,我們只能選擇一種。所以,不需要去討好別人,因為根本無法討好每一個人。
2、不要嘗試做救世主
明白自己的能力邊界,自己的定位。公司花錢購買我的時間和技能,說到底一切都是生意。根據自己的能力做出承諾,并按時完成承諾,這就是一個靠譜的人該做的事。任何妄想做救世主,然后過度承諾的行為,最后都會有兩種后果:
a、通過加班完成能力范圍之外的事,背負心理壓力、壓榨精力損害身體健康。?
b、承擔完不成的風險,最后沒完成承諾,被打上不靠譜的標簽。
3、自由,就是不再追求別人的認可
大部分的痛苦來自于人際關系,人際關系中大部分痛苦來源于我們希望去改變別人。把自己和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不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
舉例:我曾經樂善好施,幫助過很多人。所以我希望別人認可我,覺得我是個善良的人,我沒做一件事都很在意別人怎么想,期望能通過察言觀色得到反饋,一旦沒有反饋我開始焦慮和質疑自己。
別人要不要認可我,是別人的課題,我再怎么努力也無法控制所有人的想法(我只能間接施加影響),所以堅定的貫徹自己的認定的事,把事完成就好,不要為其他人怎么想而誠惶誠恐。
4、擁有接納自己的勇氣
我以前常常會產生自卑感,為了獲取別人的認可才會產生比較,比較會帶來自卑感。我們沒有必要去戰(zhàn)勝任何人,健康的自卑感不是去和別人比較而是和心中完美的自己比較。積極看待自己與別人的差異,不強迫自己去追求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