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道德經(jīng)》逐章評注:二十二章

? ? ? ? 曲則全(1),枉則直(2),洼則盈(3),敝則新(4),少則得,多則惑(5)。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6)。不自見(7),故明;不自是,故彰(8);不自伐(9),故有功;不自矜(10),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11)哉!誠全而歸之。
【注釋】
(1)曲則全:卑身委曲反而能保全自身及所求。反過來,保全自身及所求必然是從卑身委曲開始的。
(2)枉則直:枉,彎曲。彎曲反而能伸展、伸直。反過來,伸展、伸直肯定是從彎曲那里開始演變而來的。
(3)洼則盈:低洼之處反而能充盈。反過來,充盈必然是從低洼之處開始演變而成的。
(4)敝則新:破舊反而能演變出棄舊換新。
(5)少則得,多則惑:一說是指人對于財物,少取反而可以多得,貪多反倒會因被貪欲迷惑而失掉。一說是指人對于知識,知識少而精反而會獲益匪淺,知識多反倒會因說法不一而產(chǎn)生困惑。從前后語意看,今從前說。以上六句話,用客觀事物論證了老子的客觀事物演變必然性的思想。一般人對于事物,常常只能看到表象,卻不思考本質(zhì);常常只看到事物的現(xiàn)狀,卻不知道事物的發(fā)展演變。老子則善于從事物演變的角度去觀察事物。通過對事物原來存在狀況、現(xiàn)在存在狀況的分析,然后判斷事物今后的演變方向,從而做到對現(xiàn)實事物的透徹把握、對現(xiàn)實事物本質(zhì)的清晰認識。由于客觀事物毫無例外的處在發(fā)展演變的必然性之中,所以老子認為:在“曲”里面存在著“全”的道理,在“枉”里面存在著“直”的道理,只有“洼”才會導致“盈”,只有“敝”才會導致“新”。一般的人只會去關(guān)注“全”、“直”、“盈”、“新”這些客觀事物演變的結(jié)局一端,而忽略其如何演變而來的一端,因此,求全求盈、急功近利,意味著必然會引起無數(shù)紛爭。老子在下面的闡述中指出,只有遵循客觀事物的演變必然性,才能做到主觀上的“不爭”,那才是求全之道,“不爭”在于主觀上不自我顯示、不自以為是、不自我夸耀、不自我矜持。
(6)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之前一般解讀,一,指“道”,式,即栻,是古代占卜用的一種迷信工具,根據(jù)它轉(zhuǎn)動的結(jié)果來判斷占卜者的兇吉禍福。這里老子用“式”,是說圣人觀察天下萬事萬物的演變也要借助有用的工具,而這個工具就是“一”,即“道”,更準確的說,就是事物演變的客觀必然性,把這一點作為方式方法或工具。
(7)自見:自現(xiàn),自我顯示。
(8)彰:明顯、顯著。
(9)伐:夸耀。
(10)矜:驕傲。
(11)言 :帛書乙本作“語”。
點評:
? ? ? ? 這一章歷來被認為是老子哲學思想中最精華的一章,但由于都不是從老子的哲學體系上去把握和理解,所以對其精華究竟指什么,對此的理解就說法各異了。我個人認為這最精華體現(xiàn)在本章的三個層次上,三個層次分別指向最深刻、最精髓、也最具可操作性。
? ? ? ? 我們通過對《道德經(jīng)》第一章的分析,已經(jīng)明確了老子論述和強調(diào)的“道”指的是“客觀之道”,其具體意義就是對客觀事物本身兩種“有無”基本的演變必然性的本質(zhì)抽象或規(guī)定。因此而言,其最深刻之處就是老子哲學把客觀事物毫無例外地置于演變發(fā)展的必然性之中,老子善于從事物演變的角度去觀察事物,通過對事物原來存在狀況、現(xiàn)在存在狀況的分析,然后判斷事物今后的演變方向,從而做到對現(xiàn)實事物的透徹把握、對現(xiàn)實事物本質(zhì)的清晰認識。歷來許多解讀者把老子的這種觀察分析客觀事物演變必然性的方式方法,片面的理解為所謂客觀事物的表相與里層、正面與反面等,而把老子哲學體系中強調(diào)的最為深刻關(guān)鍵的客觀事物演變必然性忽視掉了、也割裂掉了,而這些不足之處正是由于沒有完整把握老子的哲學體系所致。這里客觀事物本身的“有無”演變是一種高度的抽象,實際情形可以千變?nèi)f化,這就是所謂的“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等等。這是本章的第一個層次。
? ? ? ?最精髓指的是老子把客觀事物本身千變?nèi)f化的演變情形簡潔地概括為“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歷來一般解讀者把“一”理解為“道”,這樣理解其實并不準確,更準確到位的理解應(yīng)該是“一種方式方法”或“一種工具”,這里原來的“客觀之道”,即原來所指的客觀事物本身演變發(fā)展的必然性,現(xiàn)在已經(jīng)轉(zhuǎn)化為“圣人”的主觀性的方式方法或操作工具了,也就是說這里“道”已經(jīng)是方法了,是“眾妙之門”了。這是本章的第二個層次。
? ? ? ?最具可操作性指的是遵循客觀事物本身演變的必然性而不主觀妄為,即“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達到“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目的。這里“不爭”指的是不爭主觀妄為,其實強調(diào)了要爭的則是要遵循客觀事物本身演變的必然性。最后再加以強調(diào),如此做法,可謂此言不虛自古而然,確實可以把天地萬物歸結(jié)到演變必然性這一點上。這是本章的第三個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