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梟雄】你可識得,漢昭烈帝!

備軍在廣陵,饑餓困敗,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窮餓侵逼——《英雄記》(三國志沒有引用這一段)
下面我來舉例。在描述政變后,盧植、閔貢救回皇帝劉辯,返回洛陽的記載。
張璠漢紀曰:帝以八月庚午為諸黃門所劫,步出谷門,走至河上。諸黃門既投河死。時帝年十四,陳留王年九歲,兄弟獨夜步行欲還宮,闇暝,逐螢火而行,數(shù)里,得民家以露車載送。辛未,公卿以下與卓共迎帝於北芒阪下。
英雄記曰:河南中部掾閔貢扶帝及陳留王上至雒舍止。帝獨乘一馬,陳留王與貢共乘一馬,從雒舍南行。公卿百官奉迎於北芒阪下,故太尉崔烈在前導(dǎo)。卓將步騎數(shù)千來迎,烈呵使避,卓罵烈曰:"晝夜三百里來,何云避,我不能斷卿頭邪?"前見帝曰:"陛下令常侍小黃門作亂乃爾,以取禍敗,為負不小邪?"又趨陳留王,曰:"我董卓也,從我抱來。"乃於貢抱中取王。
英雄記曰:一本云王不就卓抱,卓與王并馬而行也。
(就是這個“一本云”說明了裴松之手頭有兩個版本的《英雄記》。)
我在我的文章中分析過這段記載,我認為張璠《漢紀》的記載有邏輯問題。
實際上,這個段子很容易看出錯誤來,因為盧植和閔貢竟然都消失了!
范書《何進傳》說盧植“夜馳河上”,《獻帝春秋》(范書《靈帝紀》李賢注引)說閔貢十余人“率騎追之”,可見盧植等人都是騎馬去追趕皇帝。所以返程之時,盧植等人又怎么可能讓皇帝步行呢?
王粲《英雄記》寫的返程經(jīng)歷與張璠《漢紀》完全不一樣。兩相比較,因為《英雄記》提及了閔貢,所以更應(yīng)該可信。同時,也足以證明:劉辨是有馬騎的,他也會騎馬的。
至于王粲在描寫從黃河邊到雒舍這段路程時,用了“扶”字,大概是想暗示劉辨這幾天來經(jīng)歷生死變革,驚魂未定,加上饑渴,所以從黃河邊到雒舍時精疲力竭,閔貢“扶著”劉辨也是情理之中。
而張璠則編造了“劉辨兄弟二人獨走夜路,坐露車”的神奇經(jīng)歷,范曄知道隨行的還有閔貢等人,于是錄其史料時僅刪掉“獨”字,卻依然于情于理不合,難以信服。
即便這樣,范曄在寫《何進傳》時,卻是采用張璠《漢紀》的記載,乃至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記載此段記載時,是將張璠《漢紀》和《英雄記》混合編排的。
就這個問題,我們不能簡單的以張璠《漢紀》錄入正史(范曄后漢書)就成了“史實”,也不能以其內(nèi)容怪誕而全盤否定。
有人(王曉磊)提出,張璠《漢紀》所言“乃為突出天子之神圣,遭難而不覆。”
我的意見相反,我以為這是“突出漢末天子之落魄,(暗示)塑造漢室將傾的景象?!?/p>
不論張璠本意如何,我認為:這段記載能留存并傳承(范曄、司馬光)下來,自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以上的例子并不是證明《英雄記》比其他野史的真實性要高一些,也有例外。
例如:
《太平御覽·卷771·舟部四》引《英雄記》:曹操進軍至江上,欲從赤壁渡江。無船,作竹排,使部曲乘之。從漢水來下,出大江,注浦口,未即渡。周瑜又夜密使輕船走舸百艘燒排,操乃夜走。
我們都知道曹操得了荊州后,是獲得了大量水軍的,見孫權(quán)、周瑜、魯肅等人的傳記,都提到了曹操擁有大量的水軍。
結(jié)果到這里,曹操軍抵達赤壁時“無船”!只有“竹排”!周瑜燒的是“竹排”!
曹操寫給孫權(quán)信中的“燒船自退”(陳志《周瑜傳》裴注引《江表傳》)就莫名尷尬了。
也可能,正是這樣的不真實性,陳壽就沒有采用這段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