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逼真而又空靈的烏有之鄉(xiāng)——讀《桃花源記》有感
? ? ? ?一個平日里以打漁為生的人,意外發(fā)現了一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黃發(fā)垂髻,并怡然自樂”的世外桃源,并受當地人熱情的招待,就好像來到仙境一般。但在日后他再來尋找時,卻“不復得路”,仿佛之前的經歷都只是黃粱一夢罷了。
? ? ?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婦孺皆知,卻鮮有人思考桃花源,這個逼真空靈的烏有之鄉(xiāng)存在的意義。陶淵明究竟為什么要創(chuàng)造這個令人向往的夢境?其實背景已然揭示了答案。當時東晉朝廷腐敗,貪污之風盈行于世,達一切都令陶淵明十分厭惡。他恨天下百姓不能生活在太平盛世之中,恨自己來到了這黑暗的人世間,于是便創(chuàng)造出了桃花源并憤然辭官,從此隱居田園。
? ? ? ?他希望將桃花源徹底與世隔絕,所以抱著再尋桃源的想法的漁人再也找不到那個洞口;他希望讓自己永遠隱居山林,卻無法真正做到。這是他人生的悲哀,亦或是他心境的升華。他并不需要這個令他失望的人世間給予他什么,這里僅是他肉身的棲身之所。他期盼的是給他心靈慰藉的桃花源,并且這桃花源并不止局限于田園。他向往它,追求它,永無止境。
? ? ? ?反觀我們眼下的學習之路,我們常說學習是為了自己,那么我們學習,到底是為自己的什么呢?又是什么讓我們堅持到現在,并且繼續(xù)堅定地向前走呢?這就好比是我們自己的“桃花源”,我們可能覺得學習很苦,成績還不理想,但是有時就是一所理想的高中,一份和同學的友誼,就能成為我們走下去的信心。只要心中有“桃花源”,我們的精神就不會空虛;只要為之奮斗過,我們就不會留有遺憾。
? ? ? ?一個美麗的夢幻泡影——桃花源,竟能流芳百世,我想,當我們對現實感到無奈時,就想要跳出這個圈子,追尋自己的理想,這大概便是桃花源傳頌至今,千古不朽的魅力之所在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