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比萬里長征更遠古的遷徙?4000年前:從山東半島到川西平原

2023-02-11 14:05 作者:三星易極  | 我要投稿

范勇/文

中國歷史上有數(shù)次令人可歌可泣的民族大遷徙,均是萬里長征。

提起萬里長征,人們首先會想到1934年10月開始的紅軍的長征,中央紅軍、紅四方面軍、紅二方面軍三大主力,途經(jīng)贛江、湘江、嘉陵江、烏江、大渡河、岷江等江河,過草地,爬雪山,歷經(jīng)艱辛,用時一年多,共行程二萬五千里。

清朝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爾扈特部首領(lǐng)渥巴錫(阿玉奇汗之曾孫)為擺脫沙俄壓迫,維護民族獨立,率領(lǐng)部眾沖破沙俄重重截擊,歷經(jīng)千辛萬苦,勝利返回祖國。土爾扈特部為鞏固中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回歸行程萬余里。

再往前追溯,清朝乾隆二十六年,駐扎在東北盛京、開城等地的清軍錫伯族軍人及其家屬計三千余人,由東北,沿蒙古北路,途徑大草原、沙漠、戈壁灘,輾轉(zhuǎn)一年三個月,于乾隆二十七年到達新疆伊犁地區(qū),屯墾戍邊,行程也有萬余里。

中國歷史上還有沒有更早的萬里長征呢?

答案是肯定的。

除了將打敗的丹江口一帶的苗蠻歸化為“華夏人”的舉措之外,為了防治江漢地區(qū)其他苗蠻的重新反抗,舜向堯建議,將鄂西未被同化的苗蠻族遷移到西北的三危山。

我們從文獻中可以看出這個浩大工程的始末:

“三苗在江、淮、荊州,數(shù)為亂。于是舜歸于言而帝,請流共工于幽陵,以變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殛鯀于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咸服?!保ā妒酚洝の宓郾炯o》)

這個計劃,在今天看來,似乎不可思議。一則所涉及的民族不少,牽扯的人力、物力太多;二則遷徙的路途似乎太過遙遠,尤其是三苗的長途遷徙;舜是否有些異想天開?是否難以執(zhí)行?

實際上舜的計劃并不太難,仔細分析,除了三苗是部族和部落,共工、驩兜、鯀,都是古代的部落首領(lǐng)或重要人物,處理他們,就是將他們的親屬和家人流放而已。鯀是禹的父親,因治水失敗被殛于羽山,既然已經(jīng)殺死他,還稱之為“以變東夷”,顯然,將其與三苗、共工、驩兜并列,純粹是司馬遷為了拼逗“四罪”而玩的文字游戲。

不過,將三苗遷往三危山,卻是真實的歷史事件。

在華夏族武力的威逼下,鄂西部分三苗族被迫遷徙。這一時間,應(yīng)該是在先二里頭文化時期,即公元前21世紀。

三苗的遷徙,揭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向西大遷徙的序幕。

三苗遷徙的目的地,便是三危山。歷史文獻又明確記載:“竄三苗于三?!保ā渡袝虻洹罚?/p>

三苗的遷徙

戰(zhàn)敗后的三苗集團,在華夏族的武力壓迫下,被迫作鳥獸散。

一部分三苗族,繼續(xù)被從鄂西沿長江西進的夏人(二里頭文化)追擊,被迫逃亡,向洞庭湖流域、長江三峽等地遷徙,散布在中國的兩湖、江西、川東等地,以后又逐漸進入廣西和西南諸省區(qū),他們是中國江漢地區(qū)的濮人和南方苗瑤等族的祖先。

大量的被包圍或俘虜?shù)娜缱?,則被迫沿著先前同族人向中國西部地區(qū)遷移的路線開始遷徙。

關(guān)于三苗被迫遷徙的情況,在考古學(xué)發(fā)掘資料中也得到證實。著名考古學(xué)家俞偉超教授在研究過程中指出:“在這個長江中游地區(qū),正好在龍山階段以后的二里頭至二里崗時期,有一支來自黃河中游的文化,從淅川到黃陂盤龍城,直插其心臟,而當?shù)卦械奈幕盗?,在二里頭以后恰恰猛然中斷,文化面貌的突然變異,正同古史傳說相符。”

被戰(zhàn)敗的三苗部族,其結(jié)局就只能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他們成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他們被迫按照夏族的命令,向西遷徙。

承擔(dān)押解三苗族西遷任務(wù)的,有三部分人員。

押解三苗部族西遷,是舜、禹的決定,代表著華夏族的意愿,當然這個任務(wù)是要由夏族來承擔(dān)。

不過,由于要長期駐地監(jiān)管西遷的三苗部族,這就引出一個問題:長期在西方駐扎,那些派遣的夏族婚姻問題怎么解決?

古代先民很早就認識到近親婚配的惡果,“同姓不婚,其生不蕃”。所以古代各部族內(nèi)的人員不能互為婚姻,婚姻的對象必須來自別的部族,而且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遠緣的姻親關(guān)系。夏人同樣有自己的姻親部族。解決派遣長駐外地的夏人的婚姻是一個很現(xiàn)實的問題,因而武力監(jiān)督和看管西遷的三苗族的任務(wù),同樣落在夏族的一個同盟部族身上。

這支受到夏族倚重的部族,不是別人,正是與夏王族世代通婚的有緡氏部族,這支來自山東的夏王朝姻親支系、重臣盟國在夏族處于困難的時候——外有三苗、防風(fēng)氏、東夷等族的騷亂,內(nèi)有王朝的權(quán)力之爭——挺身而出,出兵助陣,并且還承擔(dān)起押送三苗族西遷的重任。

同樣承擔(dān)監(jiān)押三苗族西遷的還有三苗昔日的同族——當時已被華夏族同化的苗民(鄂西使用骨笄冠發(fā)的土著部族),不過,他們現(xiàn)在自稱是“夏族”,是夏人的支庶,即旁支夏人。選擇這些被堯舜同化的苗民來共同承擔(dān)監(jiān)押三苗的任務(wù),其原因,一是由于華夏族軍隊正忙于擴大戰(zhàn)果和擴大地盤,同時,還要面臨與東夷的激烈戰(zhàn)爭,無暇他顧,抽不出多少人員來押解俘虜。

二是這些已經(jīng)變成夏人的前苗民,來自三苗集團,熟悉三苗的情況并且與三苗族關(guān)系密切,是夏人了解和掌控西遷的三苗族的得力助手。這是他們也承擔(dān)監(jiān)督三苗西遷任務(wù)最主要的原因。

河洛集團即人們常說的華夏集團,是民族融合的產(chǎn)物,其下層民眾是從王灣二期文化的后裔,由于來自山西的唐堯,同樣來自山西的舜,來自東邊的禹(本為西部族群,因其父親鯀被堯封為崇伯,即河南嵩山地區(qū),后派到到黃河治水而因罪被殺;禹接替鯀的任務(wù),因而在海岱地區(qū)治水,故浙江會稽一帶有禹跡)的分別加入,在強制同化周邊民族的同時,擴張壯大,猶如滾雪球一般,最后融合成為華夏民族。

所以,在大禹的領(lǐng)導(dǎo)下,夏人成為華夏族的核心。眾多被同化或歸順的部族,都演變成為夏人。

夏人的支系因此是很多的。

據(jù)《史記·夏本紀》記載:“太史公曰:禹為姒姓,其后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侯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裦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由此可見,歷史上所謂的夏人,其實大多是被夏人同化或歸順而來的。

被異族強制同化的事件,在中國歷史上是常有的。

歷史有驚人的相似處。我們從3000多年后的明末女真族軍中的“漢八旗”,便能夠看到民族同化的情況:明明祖先是漢人,被滿族同化后,他們不再行漢人禮儀,處處以滿族自居。

三苗族的西遷,這是一場規(guī)模浩大的移民運動。

其中,也出現(xiàn)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萬里長征。

由山東而來的有緡氏,到達豫鄂地方,已經(jīng)是走了兩三千里路;接著要和江漢那些已經(jīng)被同化的夏人共同監(jiān)督和押解向西遷徙的三苗族,前面還有幾千里的遙遠路程在等待他們。

他們幾乎要橫穿整個中國的東西部。

中國水系圖(綠色為山東有緡氏遷徙路線圖補南海區(qū)域圖)

向西遷徙的三苗族,人口眾多,被分成兩路,一路從丹江口沿漢水溯江而上,在甘肅境內(nèi)再沿西漢水上溯,然后到達岷山以北的三危山一帶。另一 路是沿丹江溯江而上,然后進入渭水,再沿渭水上溯到隴西的鳥鼠山。

有關(guān)三苗遷徙的路線,尚缺乏明確的歷史記載。不過,根據(jù)各種歷史跡象來看,監(jiān)押著三苗從丹江口沿漢水溯江而上西遷的,是夏人和其姻親部落有緡氏。

漢水流域示意圖

而監(jiān)押著三苗從丹江溯江而上,然后進入渭水西遷的,很有可能是夏族支系(被夏族同化的苗民)。這一線路是三苗遷徙的主要線路?!端?jīng)注·渭水》記載渭水在甘肅上邽附近“又東歷大利,又東南流,苗谷水注之?!敝熘\袆箋注“《漢郡國志》:渭水出隴西,鳥鼠同穴山?!兜氐烙洝吩疲河腥H缢帲视忻绻?。”

渭水流域示意圖

三危山在鳥鼠山的西南,與汶山相接。這一地區(qū)就是今天的隴西和青海東部地區(qū)。著名的歷史學(xué)家蒙文通先生甚至將三危山旁的瓜州的位置都準確地指出來——今日的青海河南縣。

漢代人特別是一些儒生,將三危山定為甘肅的敦煌處。這實在是一個天大的誤會。

敦煌位于沙漠戈壁邊緣處,既無江河湖泊,也無豐茂水草。生活資料少,生存不易,西遷的三苗人數(shù)眾多,更難以在那荒涼之地立足。

何況,來自江漢的南方苗蠻,不可能離開水泊而居。因為漁獵和農(nóng)作是他們的基本生業(yè)。

三危山、鳥鼠山、汶山,雖然處于山地,但都有江河蜿蜒其中或者是其旁,對于過去長期生活在江漢湖泊地區(qū)的三苗族,雖然不是滿意居處,但也能將就湊合。

三苗的西遷,是古代文獻記載下來的事情。雖然用語簡短,但多種文獻均有相應(yīng)記載,可以確證為歷史上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重大事件。

這是一場大規(guī)模的民族遷徙,不可能在歷史上不留下一點痕跡。

所以,事件的發(fā)生盡管距今非常遙遠,但是仍然在我們的地圖上留下了許多印記。

在渭水的上源地段,也就是鳥鼠山一帶,留下了“苗谷”、“苗谷水”的小地名。

在青海河南縣的近水地段,留下了“夏河”、“臨夏”的地名。

西北一帶也留下了“大夏”澤或山的地名。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這樣一個現(xiàn)象:凡是某個古老民族集聚的地方,通常會用這個民族的名字來作地名。比如云南的哀牢山,是哀牢族集聚的地方;西南的濮水,是因濮人居住而得名;川西的青衣江,是因為青衣羌族居住在此而得名。

同樣道理,苗谷、苗谷水,是因三苗族在那里居住或曾在那里盤恒過相當長時間而得名。夏河、臨夏,是因夏族在那里居住而得名;當然,在這里居住的夏族,既有正宗的夏人,也有并非正宗的夏族,即是夏王族的姻親支系有緡氏和被夏族同化了的苗民——姒姓支庶。

這一帶是古老的羌族聚集的地方。來到這兒居住的夏族和有緡氏,雖然互為婚姻,但也會有與羌人混血的情況發(fā)生。

這就是為什么在中國古籍中一直有“禹生西羌”這樣一個說法的原因。

有關(guān)“禹生西羌”這類說法的書相當?shù)亩?,似乎漢代的人對此最感興趣,只不過他們各自的著眼點不太相同。在眾多的說法中,其中以〈帝王世紀〉一書表述得最為清楚:

禹,姒姓也,其先顓頊。……名文命,字高密,長于西羌,西夷人也。

《鹽鐵論》、《新書》、《蜀王本紀》、《史紀·五帝本紀》、《三國志·蜀志》等等,也是與之大同小異。如果要列舉,還可以開出一批書目來。

種種說法,都是源于這樣一個事實:夏人的一個支庶的確是在西部生活了較長時間。

這場大規(guī)模的民族遷徙歷時多久,我們無從得知。但從三危山附近一帶的“苗谷水”“夏河”等地名來看,居住在這里的部分三苗族和夏族至少停留了上百年或許幾百年。

根據(jù)著名學(xué)者竺可楨先生對5000年來的氣候的初步研究,可知,當時三危山、鳥鼠山、汶山一帶的氣候比現(xiàn)在要溫暖和濕潤,雖然較之當時的鄂西地區(qū)要稍冷一些,卻較之今日這些地方要溫暖濕潤,氣溫約與今天的秦嶺相似。對這兒的氣候,三苗族與夏族、有緡氏還算基本適應(yīng)。

他們的具體分布,從古史記載與考古發(fā)現(xiàn)所透露出的文化信息,大致也可以管窺蠡測:

夏族支庶監(jiān)管著部分三苗人居住在洮河流域、西漢水流域、白龍江流域、嘉陵江流域。

有緡氏支系監(jiān)管著部分三苗人沿江遷徙,較長時間居住在岷山(汶山)和岷江流域。

在有緡氏與夏人(包括被夏族同化了的旁支夏人)的監(jiān)押下,三苗民的西遷歷經(jīng)歲月,終于到達了目的地——三危山、鳥鼠山、汶山一帶。

他們西遷的最遠處,已到達洮河流域,此地已距河西走廊很近了。

學(xué)過中國歷史的人們都知道,河西走廊是歷史上中國與域外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或許,這就是古史記載“大禹治洪水,西至洮水之上”之說的緣由。

然而,這里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畢竟與江漢水鄉(xiāng)不同,土地多山地,不能稻作,魚獵和采集經(jīng)濟也不夠充裕,不能養(yǎng)活太多的人。這對于來自中部的夏人與來自山東的有緡氏問題不算太大,因為他們固有的生業(yè)是旱地粟作經(jīng)濟,不滿的只是與家鄉(xiāng)的平原或淺丘相比,這兒山太高,生活不便。

對于來自南方江漢地區(qū)的三苗民而言,此地更非理想之地。在這種山高水狹,土地相對貧瘠的地方,土地能夠承載的人口畢竟有限,更多的人需要另覓出路。

幸好,這兒有兩條不大的河,一條名叫黑水,由西北向東南流去。一條叫洮河,也是由西北向東南流。這兩條河仿佛是上天指點的遷徙通道,給尋覓出路的三苗族和夏族帶來希冀。

而黑水、洮河這兩條由西北向東南流的河水,在河水的下游又距離白龍江和西漢水兩條更大的河水不遠。白龍江、西漢水都是嘉陵江上游的支流,是通向四川盆地的自然通道。而白龍江,又靠近岷江,可以方便地進入到岷江流域。

(白龍江流域一瞥)

其中的岷江流域,就是費孝通先生所謂的“藏彝走廊”中的一段。

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這里就是古代先民的遷徙通道。

這不是想當然的臆測,考古學(xué)的資料可以作證據(jù)。

考古學(xué)家根據(jù)白龍江流域的遺存考古發(fā)現(xiàn),推測:白龍江流域四期文化居民中的一支曾由白龍江過松潘草地,沿岷江南下在今汶川、理縣等地建立了一批居民點,并與當?shù)赝林幕诤?,形成了具有明顯馬家窯類型因素的新石器文化,而且還波及到大渡河流域。這種文化的遷徙和傳播應(yīng)一直是沿著與四川盆地交界的川西高原東部地區(qū)進行。

最初這種遷徙,未進入四川盆地腹地。以后隨著成都平原上淤積的瀦水漸次干涸,便有族群逐漸進入到成都平原西部,他們是成都平原上最初的土著居民,考古學(xué)家把他們稱之為寶墩文化居民。

到距今4000年以來,岷江流域這條自古形成的民族遷徙通道,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三苗民以及監(jiān)管他們的夏人和有緡氏的南下遷徙的通道。

不過,與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多沿平原與山區(qū)交界處遷徙不同的是,他們的遷徙目標是濱水的平地,即成都平原。

遷徙的最初原因,判斷有三點:

一、剛遷徙到三危山、鳥鼠山、汶山不久,由于遷入的人口眾多,難以容納。

二、對遷入的環(huán)境也不滿意,與漁獵經(jīng)濟為主的生業(yè)方式差異很大。

三、甘青地區(qū)在距今4000年時連續(xù)發(fā)生重大災(zāi)難,人們的生存遭到很大的困難。

很快就有一些三苗部族和夏族又開始了新的遷徙。

當然,這種再次開始的新遷徙,極有可能是由達到鳥鼠山、汶山一帶的三苗部族首先開始的。

新的遷徙,不再是向西,轉(zhuǎn)而南下。

關(guān)注我,了解更多中華歷史文化


比萬里長征更遠古的遷徙?4000年前:從山東半島到川西平原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东乌珠穆沁旗| 临猗县| 澄江县| 岑巩县| 平定县| 漳平市| 巴彦县| 璧山县| 囊谦县| 娄烦县| 兴文县| 迁安市| 长葛市| 曲周县| 绥宁县| 保山市| 丰顺县| 咸宁市| 文山县| 永昌县| 门头沟区| 北流市| 苍梧县| 高青县| 凤冈县| 正宁县| 临朐县| 论坛| 开封县| 正定县| 定南县| 陵川县| 南阳市| 海林市| 楚雄市| 微山县| 武邑县| 马公市| 樟树市| 黎平县| 福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