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唐朝版相比,宋朝版“武廟十哲”為什么沒有白起、吳起和張良?
“武廟十哲”是中國古代軍事家得到的最高榮譽(yù)之一。中國歷史上有兩個版本的“武廟十哲”:一個是唐朝版(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一個是宋朝版(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

對比兩個版本的“武廟十哲”可以發(fā)現(xiàn):與唐朝版的“武廟十哲”相比,宋朝版的“武廟十哲”沒有白起、吳起和張良,而是替換成了管仲、范蠡、郭子儀。那么宋朝版“武廟十哲”為什么沒有進(jìn)入唐朝版的白起、吳起和張良呢?本鬼接下來說說自己的一家之言,大家姑妄聽之即可。

上元元年(760年),唐肅宗李亨下令尊姜太公為武成王,建立與孔子文廟同等級的武廟。除了主祭的姜太公之外,唐朝官方參照配享孔子的“文廟十哲”挑選十位軍事家(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配享姜太公,即“武廟十哲”。

唐朝堪稱中國歷史上武德最充沛的朝代之一,挑選“武廟十哲”的標(biāo)準(zhǔn)更偏重于實際戰(zhàn)績和軍事理論的開創(chuàng)性,對道德的要求相對不高。因此道德上有爭議的白起和吳起都進(jìn)入了“武廟十哲”,白起還是左列第一。但唐朝官方欽定的“武廟十哲”之首還是右列第一的張良(副祀)。

然而宋朝卻是中國歷史上武德最拉胯的朝代,挑選“武廟十哲”的標(biāo)準(zhǔn)就從更重視戰(zhàn)績變成了更重視道德模范作用。比如宋太祖趙匡胤就明確說道:“起(白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為受享于此?”,下令將白起踢出武廟。乾德元年(963年),趙匡胤又把吳起踢出了“十哲”。

從趙匡胤開始,宋朝官方圍繞“武廟十哲”人選的討論就一直沒停。直到宣和五年(1123年),宋徽宗下令將張良提升為姜太公之下的唯一副祀,選擇十人(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配享殿上,六十一人從祀于殿外廡間。

這樣一來,張良地位提升,白起和吳起被踢出,宋朝版的“武廟十哲”就是配享殿上的十人(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而白起降為殿外廡間從祀的東廡西向第一人,吳起則降為殿外廡間從祀的西廡東向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