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對話時匹配攝影角度
用傳統(tǒng)的方法拍攝一個簡單的對話場景,你很有可能會先拍廣角或遠景定場鏡頭,然后移動攝影機拍攝景別較小的雙人鏡頭,最后移動到過肩鏡頭和干凈的單人特寫鏡頭。
這樣做你首先是可以自由移動,演員之間也可以有眼神接觸并更好地表演。隨著拍攝的景別越來越小,照明也變得更加容易了,因為你不需要再去關(guān)注其余的布景,而只需要把關(guān)注點集中在演員臉上。
對攝影師而言,需要記住的最重要的一課就是,即使特寫鏡頭可能是最后拍的,也應該提前預想他們將如何在這個環(huán)境中進行拍攝。攝影機是不是有足夠的空間進行移動?背景里的物體會不會有什么問題?照明或景深會不會構(gòu)成什么問題?
所有這些元素都很重要,因為當你在遠處用廣角鏡頭來覆蓋整個場景時,應該永遠以鏡頭匹配為目標。這不是把演員的連續(xù)性匹配作為參考——因為那本來就是一直應該注意的部分——而是說在同一個場景中與景別更小的鏡頭的取景和構(gòu)圖匹配。
你的目標應該是運用相同的攝影距離、同樣的焦距、同樣的景深、同樣或非常相似的照明。一個單人特寫鏡頭的取景和構(gòu)圖應該是另一個單人特寫鏡頭的鏡像。
像往常一樣,單個鏡頭被剪輯到一起的方式有助于決定它們起初被拍攝的方式。當你拍攝兩個人在簡單的場景中對話時,他們的特寫鏡頭和過肩鏡頭應該是匹配的,或者一個鏡頭是另一個鏡頭的鏡像。
這樣一來,剪輯師把這個場景剪輯到一起的時候,觀眾看到了那個廣角鏡頭并理解了在電影空間中整個場景的照明和角色的位置關(guān)系。然后特寫鏡頭彼此相接,觀眾又得到了“鏡像”的匹配鏡頭,同時知道在特寫鏡頭的畫面之外更大的電影空間中這些人的位置關(guān)系如何。不匹配的鏡頭來回切換可能會讓觀眾迷惑不解甚至惹惱他們,因為這些信息呈現(xiàn)出一種不協(xié)調(diào)的狀態(tài)。
整個拍攝過程以及這些鏡頭在電影中最終被剪輯的呈現(xiàn)被稱為正反打鏡頭(shot-reverse-shot)。覆蓋一個演員的選用鏡頭的取景都是景別最小的,隨后攝影機和照明就可以轉(zhuǎn)而為另一個角色的鏡頭服務。在我們的例子里,第一個中近景鏡頭是沿著180°圓弧的+45°角拍攝的,另一個角色也是用一個-45°角的中近景鏡頭拍攝的(如圖6.11所示)。
這樣你就為剪輯得到了匹配的影像,正反打鏡頭也就此產(chǎn)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