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開講:東晉末年,司馬家又發(fā)生了桓玄叛亂
東晉末年,司馬家又發(fā)生了桓玄叛亂?;感?,東晉譙國龍亢人,是東晉名將桓溫的兒子,自幼為桓溫所喜愛。東晉孝武帝寧康元年(373年),桓溫去世,桓玄襲南郡公爵,時年5歲?;感L大后,對自己的才能和門第極為自負(fù),總認(rèn)為自己是英雄豪杰,遲早得干出一番大事業(yè)來。
然而,由于他的父親桓溫晚年有篡位的跡象,所以朝廷一直對他深懷戒心,不敢起用。到了23歲那年,桓玄才被任命為太子洗馬。幾年后出任義興太守,但還是頗覺不得志,于是就棄官回到封國南郡閑居。
晉安帝隆安元年(397年),會稽王司馬道子當(dāng)權(quán),尚書仆射王國寶、建威將軍王緒建議削奪各方藩鎮(zhèn)的軍權(quán),青州、兗州刺史王恭聞訊大怒,起兵討伐王國寶、王緒,桓玄遂慫恿荊州刺史殷仲堪響應(yīng)王恭,朝廷畏懼,不久殺了王國寶、王緒以息事寧人。
次年,豫州刺史庾楷不滿自己的轄區(qū)被裁割,起兵討伐譙王司馬尚之和江州刺史王愉?;感c殷仲堪及南郡相楊儉期再度響應(yīng),并推王恭為盟主。不久,王恭的部將劉牢之宣布倒戈,王恭兵敗被殺,桓玄等人方才罷兵。
事后,朝廷為安撫桓玄他們,任命桓玄為江州刺史,召郗恢回朝任尚書、以楊佺期代郗恢為雍州刺史,以桓修為荊州刺史,黜殷仲堪為廣州刺史?;感⒁笾倏?、楊佺期三人懼怕朝廷討伐,因此于潯陽結(jié)盟,桓玄因其家世聲望顯赫被椎為盟主。從此更加不可一世。
當(dāng)時東晉朝的局勢是,內(nèi)有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專權(quán),外有桓玄,殷仲堪、楊佺期、劉牢之.司馬尚等軍閥割據(jù),京師東南一帶,則更為變民孫恩盤踞?;感豢催@情況。覺得建功立業(yè)的時候到了。
公元399年,桓玄與殷仲堪、楊佺期二人撕破臉皮,大打出手。不久,桓玄消滅殷仲堪、楊佺期的勢力,盡占長江中游一帶。 次年,朝廷不得已任命桓玄為都督,荊、司、雍、秦、梁、益、寧、江八州及揚(yáng)、豫八郡諸軍事、后將軍,兼荊州、江州二州刺史、假節(jié)。
不久,東晉朝廷因暫時壓制住孫恩的叛亂,司馬元顯決定抽調(diào)人馬,鏟除桓玄的勢力。元興元年(402年),東晉朝廷以劉牢之為前鋒,出兵討伐桓玄。劉牢之心想,消滅桓玄后,自己可能成為東晉朝廷的下一個目標(biāo),就打算借桓玄的力量消耗朝廷的實(shí)力,自己再趁機(jī)奪權(quán),因此不戰(zhàn)而降?;感樌麞|下,進(jìn)入建康,誅殺了司馬元顯父子。
不久,桓玄又借故解除劉牢之的兵權(quán),劉牢之大怒,積極策劃政變,誅殺桓玄,不料事情敗露,不得已自縊而死。其后,桓玄自任太尉、都督中外諸軍事、揚(yáng)州牧、領(lǐng)豫州刺史,一手掌控東晉朝政大權(quán)。
元興二年(403年)二月,桓玄再次矯詔,自任大將軍。同年九月,加授相國,封楚王,加九錫,積極為奪權(quán)造聲勢。晉安帝司馬德宗看這架勢, 非常懂事,馬上獻(xiàn)上傳國玉璽,將皇位讓給桓玄?;感蜌庖环?,登基稱帝,國號“楚”,改元永始。
永始二年(404年),以北府舊將劉裕為首的數(shù)名將領(lǐng),起兵討伐桓玄。先是劉裕約何無忌、劉毅等人“于廣陵、歷陽、京口、建康四處舉事,克期齊發(fā)"。這年二月,劉裕以打獵為名,聚集百余人首先在京口發(fā)難,殺死桓修。劉毅也在廣陵得手,誅殺桓修的弟弟桓弘。
接著,大家推劉裕為盟主,傳檄四方,各地紛起響應(yīng)?;感犝f劉裕率眾造反,當(dāng)即派吳甫之等人前去鎮(zhèn)壓,兩支人馬在江蘇句容遭遇,一戰(zhàn)之下,吳甫之大敗,吳甫之、皇甫敷、檀憑等人被殺。
桓玄大驚,再派自己的堂弟桓謙率軍迎敵,兩支人馬在南京城外的覆舟山遭遇。劉裕下令部隊(duì)吃飽,燒毀糧草,輕裝開到覆舟山以東,派年老的和年紀(jì)小的士卒登上山頂,播旗吶喊,迷感敵人。又將人馬兵分成幾隊(duì),分頭突擊。當(dāng)時恰逢吹著東北風(fēng),劉裕借風(fēng)縱火,桓謙大敗,桓玄聽到噩耗,緊忙挾持司馬德宗的家人向西逃審,劉裕的軍隊(duì)開進(jìn)建康,一邊出榜安民,一面派人追擊桓玄。
桓玄挾持安帝逃到湖北江陵后,重整旗鼓,不久又糾合了一支隊(duì)伍,讓符宏率領(lǐng),一路東下找劉裕報仇雪恨。兩支人馬在湖北鄂城崢嶸洲遭遇,一戰(zhàn)之下,符宏大敗?;感牭截?,緊忙準(zhǔn)備船只,準(zhǔn)備逃往陜西漢中避難。
一幫人鬧哄哄地上了船,沒走多遠(yuǎn),遇到一哨四川益州下來的人馬,益州兵卒馮遷 旁若無人跳上桓玄的坐船,抽刀向前?;感姞?,緊忙拔下頭上玉飾遞過去,嘴里喝道:“什么人!要討封賞就直說!怎敢威脅天子?!”馮遷冷笑說:“叛賊人人可殺!”手起刀落,桓玄的人頭落地,一代梟雄自此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