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里的吃喝187:信仰決定命運,師父改變?nèi)松?/h1>
招安之后,因為心底有著揮之不去的不安,一向充滿自信的宋江愛上了算命。在薊州,他想起公孫勝的師父羅真人是“盛世之高士”,便主動請公孫勝帶他去焚香參拜,指引未來。 ????雖然羅真人對宋江十分熱情客氣,也給了他一點暗示和忠告,還寫下了八句語焉不詳?shù)摹胺ㄕZ”,但卻不肯告知他更多的“天機”。宋江有點失望,卻也沒辦法,只能收下“法語”,告辭離去。 ????可沒想到,臨行前,羅真人忽然有求于宋江了: “將軍在上,貧道一言可稟:這個徒弟公孫勝,俗緣日短,道行漸長。若今日便留下,在此服侍貧道,卻不見了弟兄往日情分。從今日跟將軍去干大功,如奏凱還京,此時方當(dāng)徒弟相辭,卻望將軍還放。一者使貧道有傳道之人,二乃免徒弟老母倚門之望。將軍忠義之士,必舉忠義之行。未知將軍雅意肯納貧道否?”
????羅真人的態(tài)度十分誠懇,言語無比謙恭,又對宋江這般恭維贊美,宋江豈能不點頭同意? ????宋江答應(yīng)后,羅真人和公孫勝立刻一起稽首道謝:“謝將軍金諾”——一諾千金,你可不能再反悔了!
羅真人沒給自己的徒弟算命,他已經(jīng)看出了宋江一行人的“命薄”,唯恐公孫勝自己說不動宋江,便親自開口懇請,不容他不同意。 不久后,梁山軍馬得勝回到東京,公孫勝便來辭行,他唯恐宋江反悔,又提起這番話,這是你答應(yīng)過的…… 宋江雖然不舍,卻也只能點頭。公孫勝是108人中第一個離開的,所以他的離開是最有儀式感的,是無比溫馨感人的。 宋江專門為他召開了一個送別宴,眾兄弟一起為他踐行,“眾皆嘆息,人人灑淚”,每個人都拿出自己的金銀財寶相贈,然后依依不舍地目送他飄然遠(yuǎn)去,宋江還郁悶流淚了好幾天。 道教是中國本土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講究清靜無為,盡量避免參與紅塵紛攘,是“出世”之教。所以羅真人親自為徒弟求情,公孫勝早早歸去,最終活成了人們羨慕的模樣。 宋江拜訪羅真人不久,魯智深也來請假,要去五臺山看望師父智真長老,宋江也忙著跟去了。智真長老是佛家高僧,但與道家的羅真人一樣,面對誠懇求問前程命運的宋江,他也只寫給了四句語焉不詳?shù)摹百收Z”,也告訴他天機不可泄露……
但對于自己的徒弟魯智深,他和羅真人不一樣。明知此去千難萬險,再無歸來,他也沒有留他。只是主動給了他四句“偈語”的預(yù)言,告訴他會修成“正果”,別忘了自己的本來面目。 佛教來自古印度,主張慈悲為懷、普度眾生,必要時可以犧牲自己。所以,智真長老不求宋江將徒弟放回,相信坦蕩正義的魯智深終有慧根,許他一個圓滿的結(jié)局(圓寂)。
道教出世,佛祖慈悲,不同的信仰有不同的結(jié)局,不同的師父決定了公孫勝和魯智深有各異的命運人生。
宋江呢?他雖然拜完真人拜佛祖,看起來好像什么都相信。其實,在他的骨子里,中國傳統(tǒng)的、積極入世的儒教思想深入其心,他要忠君報國,他要建功立業(yè),他要青史留名,他如此熱愛世俗的功名利祿,所以他只能接受命運的悲情。
信仰決定命運,師父改變?nèi)松?/p>
道教真人公孫勝離開之后,再也沒有回來。而當(dāng)南征方臘后,幸存歸來的朱武和樊瑞意識到,還是公孫先生睿智,還是道教最好,于是他倆放棄官職,結(jié)伴也做了道士,然后去追尋公孫大哥,得以逍遙善終。 佛門弟子魯智深生擒方臘后,在月圓之夜,在杭州六和寺圓寂,圓滿走完了一生。 儒家信徒宋江功成名就后,甘愿飲毒酒而亡,之后被統(tǒng)治者封侯建祠,享受世代百姓的香火膜拜,所謂“生當(dāng)廟食死封侯,男子平生志已酬?!? 三個人各有追求選擇,最終各得其所。 不同的信仰決定了不同的命運,師父改變了弟子們的人生。你看,老師是不是真的挺重要?提前祝我和我的同行們,教師節(jié)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