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多攝時代后,攝像頭模組成了手機的「第二張臉」| 硬哲學
智能手機正面長得越來越像,已經(jīng)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過去我們還可以通過不同造型、不同面板來辨識不同品牌的手機,但是在全面屏普及后,手機 ID 設計逐漸變成了圓角矩形大屏 + 邊框 + 彩色背殼的公式化套路。

想要在不看品牌的前提下,在機海中辨認出新機,除了靠背蓋上獨此一家的新配色外,獨特的攝像頭模組設計逐漸成為了我們辨別手機的第二張臉。
開始喧賓奪主的攝像頭
在手機背面只有一顆攝像頭的單攝時代,手機攝像頭還只是背面 ID 設計的小配角,小小一顆的攝像頭只要不硌著手,消費者都沒有意見。

▲ 圖片來自:AllAboutWindowsPhone.com?只吹不買排行榜第一名
當時除了像 808?Pureview、Lumia 1020 這樣的成像巨獸,或左上或居中的布局可以說是當時各家攝像頭設計最主要的區(qū)別。
人們更關注攝像頭的存在和不和諧,對于模組的設計并不那么在意,或者說在當時單一攝像頭也沒有設計的必要,沒人會相信這顆「黑窟窿」在未來會成為手機背面的主角。

在智能手機攝像頭的演變之路上,HTC One M8 注定是一款繞不開的手機。M8 不是第一款采用雙攝的智能手機,在此之前,包括 HTC 自己在內等廠商推出的 3D 拍攝手機已經(jīng)在手機裝備過兩顆攝像頭,但從 HTC?One M8 開始,雙攝才真正開始被人們所熟悉。
HTC One M8 采用一顆 UltraPixels 攝像頭(天啊,好有年代感的詞)搭配一顆景深攝像頭組成的雙攝系統(tǒng),景深攝像頭被放置在了主攝像頭的正上方,大圈之間小圈的雙攝組合像是葫蘆。

在當時,激進的雙攝設計被沒有獲得大家的認可,在迭代機型 M9 的身上,雙攝設計也被取消,機身背部回到了(單攝像頭、閃光燈加品牌 Logo)的經(jīng)典組合,不過短暫的回歸并不代表多攝系統(tǒng)的徹底失敗,相反的是,攝像頭「蠶食」背面的趨勢才正要開始。

時間來到 2016 年,華為 P9 和 P9 Plus 的出現(xiàn)讓手機攝像頭成為了當年機圈最火爆的話題。這是手機品牌與相機品牌之間的首次合作,鏡頭旁邊「LEICA」標識的出現(xiàn)讓大眾消費者降低了對于雙攝系統(tǒng)的抵觸心理,并逐漸變得好奇。

同年 9?月,庫克在秋季發(fā)布會上拿出的 iPhone 7 Plus,搭載了一顆長焦鏡頭 ,讓廣角主攝與長焦鏡頭的搭配成了雙攝手機的教科書,手機圈開始掀起雙攝的熱潮。

2018 年華為 P20 系列首發(fā)了業(yè)界首個三攝系統(tǒng),宣告手機廠商攝像頭的「軍備競賽」正式拉開帷幕。
經(jīng)過 5 年時間的過渡,智能手機從單攝時代進入到了多攝時代,與過去相比,動輒 3 個以上的鏡頭模組已經(jīng)成為手機上不可忽視的元器件,該如何排布多攝模組成了手機 ID 設計需要思考的新難題。
百花齊放的模組設計
在多攝時代的伊始,手機廠商們的設計都有點簡單粗暴:

以豎排雙攝為模版,要加入第三顆攝像頭就在這基礎上再添一顆,攝像頭模組就像貪吃蛇一樣變長,四攝模組也可以照著這種方式繼續(xù)長下去。
貪吃蛇式的伸長既是為了順應消費者視覺習慣,也有為機身內部空間排布的考慮。

▲ 圖片來自:iFixit.com
以 P20 Pro 為例,從 iFixit 的拆解可以看到,將攝像頭集中在左上角排隊所留出的空間,可以放置體型更常規(guī)的主板,以及足夠大的電池,中部的區(qū)域也能遷就并塞下變得更大的「劉海」前攝模組。
為了功能而遷就設計,這似乎說得過去,但從美感來說,豎排延長的排布確實很難討好人的眼睛,當豎排設計同質化開始變得嚴重,手機廠商開始想在日漸變得碩大的攝像模組上融入自己品牌的獨特設計理念。
Mate 系列的對稱美學
Mate 20 系列上被調侃為「浴霸」設計的三攝組合應該會是首個引起熱議的多攝設計。

撞車「浴霸」也許不是 Mate 20 的本意,在當時的貪吃蛇軍團里,圓角矩形的設計確實大膽,但不激進。
三顆攝像頭與閃光燈組成的四方格中心軸對稱結構營造了一種視覺的平衡,也滿足了眼睛對于秩序的追求,人腦是容易被對稱的結構引起愉悅的,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在調侃 Mate 20 的同時,也對它討厭不起來。

這種對稱美學也延續(xù)到了 Mate 30 系列的星環(huán)設計上,相比方形的「浴霸」排列,Mate 30 系列上外圈 CNC 切割的氧化著色鋁合金高光邊基座與內圈四攝組成的「奧利奧」同心圓,將這種對稱的和諧進行地更加徹底。

在 Mate 40 系列上,同心圓的對稱美學又得到了升級,Mate 40 系列將原本緊密結合的結合在一起的攝像頭拆開散布在圓環(huán)的四個角落。

▲ 圖片來自:iFixit.com
拆開 Mate 40 的背蓋,可以一睹散布式設計的目的:由于各個攝像頭的體積不一,尤其是潛望式模組的體積要大上不少,強行湊合在一起反而在外觀上很難實現(xiàn)對稱式的排布。
Mate 40 巧妙地以圓環(huán)融合四個「黑窟窿」,淡化了攝像頭的存在,并轉變成了背蓋上滿滿辨識度的裝飾品,這種新玩法讓人期待 Mate 系列在接下來還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
小米數(shù)字系列的銀環(huán)

從小米 8、小米 9、小米 10 一路走來,小米選擇的都是貪吃蛇式的增長,沒有設計會不會真的是最好的設計我不清楚,但設計師的工作量應該會節(jié)省不少。

就在人們開始對小米 10 上無止境伸長的四攝貪吃蛇感到?jīng)]新意時,橫空出世的小米 10 至尊版讓人眼前一亮。

與前面幾代相比,小米 10 至尊版上全新設計的四攝模組看起來就像是在原來的貪吃蛇基礎上加了「億」點點細節(jié),「實用」與「設計感」的天平終于不再是一味地向實用性傾斜。
回顧小米的攝像頭設計,可以抽離出兩個重要元素:「銀環(huán)」主攝和圓角矩形。小米 10 至尊版模組的設計升級,將這兩個設計元素進行放大——一億像素的主攝被圓角矩形式的銀環(huán)所包圍,而副攝群被另一個圓角矩形收納起來,最終以一個大圓角矩形圈住。

在最新數(shù)字旗艦小米 11 上,設計師對于這兩種元素的運用變得更加熟練,設計也變得更加簡潔。

有趣的是,這種設計語言不僅在新一代旗艦上看到,在同門兄弟 Redmi K40 系列上也能找到,銀環(huán)加圓角矩形的設計會不會成為小米手機多年摸索得出的新辨識度公式,還需要在未來的更多產(chǎn)品上得到驗證。
三星與它的「繼承者們」
三星的多攝設計也很有意思,并且總能讓人琢磨不透,以 Galaxy S 系列為例,S10 的防暴盾設計、S20 的階梯矩陣、S21 上嘗試將攝像頭與邊框融合,每一代都在更換著新不同的設計語言,探索多攝排布的最佳方案。
居中排布攝像頭一直是三星 S 系列的老傳統(tǒng),當手機攝像頭數(shù)量開始增多時,三星也自然而然地以居中為模版玩起了「貪吃蛇」增長。

在 S10 上,三星玩起了居中向兩邊的橫向增長,這與豎排「貪吃蛇」一樣是個偷懶設計,但是由于橫排攝像頭導致與防暴盾撞臉,被用戶們戲稱為「防暴盾」設計,別具一格的排布也讓消費者記住了它。

同樣采用了防暴盾設計的魅族 17 可以與 S10 并列為「防爆雙雄」,不過在這之后,很難再見到采用橫排攝像頭排布的手機。
如果將 [防爆盾] 孔豎起來,也許會是一加的中置豎排攝像頭的樣子??上У氖且患?8 系列的豎排攝像頭將后繼無人,在預告的一加 9 模組上,祖?zhèn)髫Q排已變成了左上角的矩陣模塊。

▲?雙排式的設計在當時人人都喊丑,現(xiàn)在卻滿大街都是。
長方形圓角矩陣模塊大約是現(xiàn)在最熱門的設計之選了,在 2019?年 10?月發(fā)布的堅果 Pro 3?就有出現(xiàn),只是在當時堅果 Pro 3 并沒有引起關注,而在錘子手機被人遺忘即將歇業(yè)之時,曾經(jīng)的設計又變得流行,真是造化弄錘呀。
三星在 S20 上也采用了不會犯錯的矩陣模塊設計,并且在超大杯 S20 Ultra 上對矩陣模塊做了一些調整,S20 Ultra 加入了一顆夸張的 100 倍潛望式鏡頭,這顆巨無霸放置在主攝模組的下面。
為了將它與主攝做出區(qū)別(凸出它的厲害),三星在模組內部為它做了一個灰色的階梯式分層處理,讓模組看起來更有層次感。
vivo X 系列也是營造層次感的高手,vivo X50 通過梯級的形式對不同厚度的鏡頭進行分區(qū),形成了「多層云階」的設計,目的是為了減少鏡頭凸起所造成的視覺突兀感。
在 vivo X60 系列上,這種云階設計變得更加成熟,并且與蔡司的合作還在上面蓋上了漂亮的「小藍標」,相信漂亮的模組也是了不少 X60 用戶的購機原因。
三星 S21 的中框融合攝像頭設計是歷代以來最特別的布局。S21 的中框被設計師大膽地挖掉了一塊,再拼接攝像頭模組,有點像越獄兔里的拼接而成基里連科。拼接的設計辨識度很高,也許也是因為過于獨特的原因,至今還未出現(xiàn)像前兩代那樣的「繼承者」。
至此,目前的主流排布基本都已羅列而出,哪種排布才是你認為最順眼的呢?
看不見的工藝美學
設計的美與丑是一種非常主觀的評判標準,有的消費者喜歡圓的,同樣也有人喜歡方的;有人希望排布可以更加緊致,也有人崇尚「大就是美」的大大大美學,可以說是「各花入各眼」。
摒開主觀層面的美丑爭論,加工工藝的難度卻是客觀存在的,經(jīng)過高難度工藝加工的設計,除了能討好膚淺的眼睛以外,用手觸碰也能感受到一種「隱形的高級感」,甚至原本看不順眼的設計,握上手后也有可能會被工藝的難度所打動。
在 iPhone 11 系列發(fā)布之初,它那富有視覺沖擊力的大矩形模組設計著實給了人們一個不小的「驚嚇」。蘋果別開心栽地將廣角、長焦、超廣角鏡頭組成的三攝系統(tǒng)以三角形的形狀排列在了一起,巧妙地實現(xiàn)了無縫變焦。
但更令人最印象深刻的,還是它對于攝像頭模組的工藝處理。與過去手機攝像頭模塊采用的拼裝工藝不同,iPhone 11 的模組是在后蓋上「長」出來的——在一整片玻璃基礎上通過 CNC 加工工藝獲得的,蘋果稱之為「立體玻璃背板」。

▲?可以放大對比接縫處
蘋果直接在一整塊玻璃上開孔,并對攝像頭的凸臺以及凸臺周圈的內導角進行拋光,解決了凸起攝像頭與玻璃后蓋的結合縫隙的問題,手指滑過,便可感受到「一體化」的平滑過渡帶來的質感提升。
科技的美是大道至簡,「一體化」的極簡設計美學也是手機的不斷進化方向。背蓋的不可拆卸、全面屏的推進、升降攝像頭的消失,都是手機一體化進程中的印記,而這一次,輪到了向外凸起的攝像頭。
華為 Mate 40 RS 也試圖消滅接縫帶來的割裂感,在燒制納米微晶陶瓷后蓋時,攝像頭模組微微向外凸起,用曲線的過渡代替直來直往的硬拼接。握在手上,手指從陶瓷滑到玻璃,連貫的過渡模糊了兩種材質的拼接界限。
在新推出的 OPPO Find X3 上,搭載的三攝模組最近在機圈也引起了一番熱議。看過宣傳圖的網(wǎng)友紛紛表示設計過分「凸出」無法接受,而上過手的網(wǎng)友則表示,真機拿在手里有著低調的高級。
OPPO 稱 Find X3 的攝像頭設計為「不可能的曲面」,與 Mate 40 RS 燒制出來的曲面不同,F(xiàn)ind X3 的模組的加工原理是將玻璃在 700 度高溫下熱鍛造成型,再經(jīng)過 CNC 切割打磨,形成從后蓋到曲面再到平臺的光滑過渡。
這是屬于工程、材料的美學,只是這種美學來得有點「硬核」,欣賞起來需要一點門檻,在不了解工藝的消費者看來,這就只像是攝像頭的簡單地隆起。
即便摸起來這種凸起的異物感要比想象中看起來弱得多,心里卻還是需要時間來接受。
正如高迪曾經(jīng)所說:「直線屬于人類,曲線屬于上帝。」華為和 OPPO 都試圖用曲線過渡來消除直線拼接,但由于有限的工藝精度,目前還不能讓消費者很好地接受大曲率帶來的隆起感。

從手機開始進入多攝時代至今,一共只有不到 3 年,人們從一開始抵觸攝像頭「繁殖」帶來的視覺干擾,到慢慢開始接受攝像模組成為 ID 設計的一部分,所花的時間比預想中要快得多。

用攝影記錄美好瞬間是每個手機用戶不變的需求,美觀的外形設計也是用戶選擇手機的重要標準。
科技與美的完美結合一直以來是手機廠商不斷追求的目標,看著這些未來將成為經(jīng)典的設計,我相信在平衡攝影與設計的路上我們已經(jīng)來到了歷史的轉角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