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聽聽那冷雨(一)

讀高中的時候,每個學期會發(fā)語文讀本。語文讀本1的名字,便是“聽聽那冷雨”。
那時候就很喜歡這篇散文,高考過后賣書時專門把這本語文讀本1找出來留下。記得高三的時候,語文老師為了讓我們提升寫作能力,讓我們每個人準備一篇文章,每節(jié)課上課時前十分鐘在班上朗讀。每個人都要朗讀一次。按座位來,我當時大概排在三十多個。那會很激動也很緊張,早早把這篇散文打印出來,在一些不是常見的字上標注好拼音,生怕自己音調沒讀準。等啊等,等到輪到我前面五六個人的時候,這種習俗突然斷了,為什么沒了,也不知道,也忘記了?;蛟S是高考時間緊張,或許是要換座位。
總之心里覺得好遺憾。
有種沒有把自己的寶藏分享出來的喜悅與慶幸。
后來這幾年時而想起這篇文章,是因為后半段,提到了“油蓬車”,我們這叫黃包車。這幾年社會發(fā)展得太迅速了,有時回憶起小時候,常常覺得恍若隔世。我是2000年出生的,兒時的記憶是一冊冊兒童文學側頁上的“21世紀xxxxxx”,是楊紅櫻,馬小跳;有租書店,見過插天線的收音機,坐過漏風的黃包車。言情小說從張小嫻開始讀起,到郭敬明,落落,八月長安;后面是男生女生,最小說,小說繪,知音漫客…不只是偷星九月天、暗夜協(xié)奏曲,還有好多出色的漫畫作品。那時對啞舍也迷得不行。小學五年級暑假在外婆家院子里讀郭敬明的《夏至未至》的那個夏天仿佛就在昨天,初中晚上在床上點個暖黃的小燈看龍族三流淚的感覺還能回憶起,高中看盜墓筆記嚇得晚上不敢睡覺,每周日回家拿手機都要看一章雪中悍刀行……
我的童年好豐富呀。
那會大都是為愛發(fā)電,一些雜志上真的有太多寫得好的作家了,而且都很年輕。能上雜志的作品,質量上就沒得說。
近幾年渾渾噩噩,上了大學,稀里糊涂,成天打游戲,上網(wǎng)。畢業(yè)后忙于工作。經(jīng)常會回憶起以前的那些時光。那個時候的富有是我現(xiàn)在很久沒有過的。
明明才十年,卻感覺過了很久很久。
“前塵隔海。古屋不再。聽聽那冷雨?!?/p>
今天也下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