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愛因斯坦首次預言了黑洞?此人比他早134年提出黑洞概念
如今我們已經(jīng)關于黑洞的首張照片。但是說起黑洞,大家都以為是現(xiàn)當代才出現(xiàn)的一個天文學名詞,很多人也說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首次預言了它的存在。但事實上并非如此。

俗話說“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還在1783年的時候,一位名叫米歇爾的英國業(yè)余的天文學家給當時著名的科學家卡文迪許寫了一封信,信中提到他認為宇宙中會存在一種質(zhì)量足夠大而導致完全黑暗,連光線也無法從表面逃走的星星,并將其稱之為“暗星”,這是關于黑洞存在最早推論。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發(fā)表于1916年,這個時候距離米歇爾提出“暗星”概念,已經(jīng)過去了134年,1916年至今不過103年的時間,而米歇爾早在237年前就提出了關于黑洞的最初概念。
在米歇爾之外,法國著名科學家拉普拉斯也提出過“暗星”的概念,他提出的時間雖然沒有米歇爾早,但是卻也比愛因斯坦早得多,他于1799年出版了著作《天體力學》的第一版,其中也提出了“暗星”的概念,之后出版的第2版中也有同樣的概念,而且他還在書中列出了暗星的最大半徑計算公式,和后來出現(xiàn)的計算黑洞視界體積大小的史瓦西半徑公式如出一轍。

很顯然這個時間也比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題出早得多。只是后來由于有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光的波動性,導致拉布拉斯認為光不是粒子,這與他的“暗星”概念是不相符的,所以他又將這一概念從后來出版的書中刪除了。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建立在牛頓萬有引力等電力基礎之上的一種新的天體物理學理論,其中有預言了天體質(zhì)量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連光也無法逃脫,相當于預言了黑洞的存在,不過由于黑洞這種天體的引力實在太過極端,所以就連愛因斯坦本人都不相信這種天體在宇宙中真的存在。

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發(fā)表的同年,德國物理學家卡爾史瓦西給出了關于黑洞引力場方程的第一個精確解,這個解表明如果將大量物質(zhì)集中于空間一點,其周圍會產(chǎn)生奇異的現(xiàn)象,即在質(zhì)點周圍存在一個界面——“視界”一旦進入這個界面,即使光也無法逃脫。由此也出現(xiàn)了一個重要的名詞——“史瓦西半徑”(計算黑洞視界體積大小的公式)。

后來這種“不可思議的天體”被美國物理學家約翰·阿奇博爾德·惠勒命名為“黑洞”,黑洞一詞由此出現(xiàn)。

很顯然,黑洞概念的提出到理論的完善,以及天文學家們對黑洞的觀測,和首張黑洞照片的公布,體現(xiàn)了人類對黑洞的猜測、認識、了解和深入研究的過程,這一過程并未有外星智慧生命的幫助和參與,而是與人類的思想認知和科技水平的進步相輔相成的,隨著天文物理學的進步,今后人類對黑洞等天體也會有進一步的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