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對個人發(fā)展的影響(致所有父母與子女:基于“原生家庭”的研究)

注意:本專欄涉及到的所有研究結論都可以按圖索驥、可以查證。



這些研究得到的主要結論:
一
原生家庭是個體最初成長和學習的環(huán)境, 也與個體的情感表達、行為模式、依戀風格以及親密關系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可以說, 原生家庭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都挺好》這部劇中所塑造出來的三個男性角色都很令觀眾討厭, 但是這些角色在現(xiàn)實社會中不乏少數, 而是代表著很大一部分人群。就拿劇中的大兒子蘇明哲來說, 他是傳統(tǒng)意義上最讓家人驕傲的“別人家的孩子”——清華畢業(yè)、定居美國、妻女幸福, 這在現(xiàn)實社會決定是一個家庭的驕傲, 會贏得各方的欽羨, 然而他的內在卻愚孝至極, 占盡了家中的資源卻十年不歸家, 明明不了解家人的處境卻仗著是大哥的身份指點江山。這些性格和為人處世方面的缺陷都是原生家庭教導下的產物。由此可見原生家庭對子女教育的重要性。
子女是在家庭這樣的一個環(huán)境下所成長起來的, 其三觀的形成和性格塑造人格培養(yǎng)方面都是在原生家庭中養(yǎng)成的。心理咨詢專家陳志林指出, 很多成年人的某些心理認知問題都是由原生家庭的教養(yǎng)方式、家庭關系、氛圍和環(huán)境造就的。但家庭對人們所造成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意識到的?!案咧A層由于受教育的程度相對較高, 他們會更多地意識到自己的言傳身教在影響孩子。但更多的父母還在為生計發(fā)愁, 滿足于把孩子養(yǎng)大, 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情, 對家庭影響的認識不夠明朗。”父母們要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子女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二
?原生家庭經濟條件對孩子的影響
經濟條件是影響孩子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最近幾年來,全世界的學者對經濟弱勢家庭研究。結果表明:貧困不只是在于人們生活資源的缺少,還可能會產生社會隔離、兩代貧窮等問題。其中問題產生的最直接原因,就是經濟重擔對家庭的壓力使其對子女教育的投入變得不足,進而使貧窮不可避免地延續(xù)到了下一代的身上。比如在一些農村地區(qū)中,貧窮就是孩子輟學的主要原因,輟學后的孩子開始四散或流失在社會的各個底層,他們沒有受過國家正統(tǒng)教育,對社會認知能力不足,非常容易受到社會上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而誤入歧途。
原生家庭父母關系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父母的婚姻關系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父母之間的自愛、相愛和對孩子的關愛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教育。
家庭和睦,父母婚姻幸福,是孩子成長最好的搖籃。父母關系和睦的家庭的孩子從心理上來說都比較健康,因為良好家庭長大的孩子會擁有著極大的安全,他們內心充實,身邊充滿關愛,在愛的環(huán)境里長大,才能在潛移默化中給自己的父母、親人、朋友最大的溫暖和關愛[2]。父母關系融洽給孩子提供了安全舒適的環(huán)境,在這些孩子的眼里,所有事物都是美好而純真的,他們可以在無憂無慮中最大程度的發(fā)展自己的個性。
但是當家庭父母的關系不夠和諧時,父母的言行舉止都被孩子記錄在他們純真善良的內心里,作為潛意識在他們未來的發(fā)展里產生重要的負面影響。他們在緊張的家庭氛圍里日漸敏感、多思、易怒、易傷感,非常容易形成矛盾的、情緒不穩(wěn)定的心態(tài)發(fā)展。
?原生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
溺愛型家庭
溺愛型家庭的孩子,他們從小受父母過度的愛,大部分缺乏愛人之心,沒有自己的主見不能獨立,做錯事情死不悔改,永不認錯。在別人獨立的年紀,還拿著父母給的生活費,無法獨立,易成為“啃老族”。
放任型家庭
放任型家庭的孩子,父母對他們不進行過多的管束,他們自由散漫,待人待物普遍沒有積極性,缺乏責任心。
專制型家庭
專制型家庭父母一味的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讓孩子自卑、多疑,在超高壓之下易自殺或犯罪。沒有進取心和創(chuàng)造力,不易與人合作。
?民主型家庭
父母尊重孩子的選擇,給予孩子思維發(fā)展的空間,說理的方式讓孩子樹立正確的思考方式和三觀。這樣的孩子一直生活在家庭溫暖的陽光下,他們積極進取、樂觀自信,遇事從容不迫,獨立性強,能明辨是非,責任感強。
三
不良的親子關系形成消極心理
原生家庭結構的獨特性也會給幼兒的行為帶來消極影響。
1. 影響人格的獨立
不良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直接影響幼兒行為的養(yǎng)成。不良的行為習慣, 容易使幼兒產生焦慮、退縮等行為, 影響他們自我選擇和自我判斷的能力。隨著幼兒第一反抗期 (3歲前后) 的到來, 他們需要獲得他人的認可, 不想所有事情都受到成人的控制, 獨立自主的要求逐漸增加。此時, 如果家長因過分溺愛幼兒而選擇事事包辦代替, 或者用高標準要求幼兒, 抑或是對他們的行為漠不關心, 幼兒的自我效能感就會逐漸降低, 產生焦慮。他們會擔心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受到成人的懲罰, 害怕自己做錯事, 漸漸出現(xiàn)退縮的行為。
2. 對生活節(jié)奏的影響
無規(guī)律的家庭生活不利于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現(xiàn)代快節(jié)奏生活環(huán)境下, 父母經常晚上加班, 周末補覺, 幼兒會認為這樣的生活方式就是好的, 他們也會效仿, 導致生活沒有規(guī)律。幼兒進入幼兒園后, 面對規(guī)律的作息, 他們的身體和心理都會出現(xiàn)種種不適應的現(xiàn)象, 如正常的進餐時間沒有胃口, 同伴在運動時想要睡覺。久而久之, 混亂的生活方式不僅會影響幼兒的行為表現(xiàn), 更會影響他們的身體健康。
3. 造成情感方面的缺失
在原生家庭中, 父親或母親在幼兒階段或其成長階段關愛缺位, 使得孩子在心理上始終有未得到足夠愛的滿足。在成長過程中父愛或母愛的缺失, 有可能造成子女在成年后容易從伴侶身上去找尋這部分缺失, 這表現(xiàn)在具體的行為上就是戀父或者是戀母情節(jié)。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來自家庭的關愛嚴重缺失, 極易導致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扭曲, 直接影響子女成年后的生活。因此, 情感缺失是原生家庭中最應該避免的一種情形。
四
通過對生育意愿影響因素的Logistics二分回歸模型分析, 我們發(fā)現(xiàn), 在一個家庭中, 女性的原生家庭子女數和丈夫的原生家庭子女數都會對女性的一孩或多孩生育偏向產生影響, 原生家庭子女數越多, 女性就越偏向于多孩生育, 且丈夫的原生家庭結構對女性的生育意愿影響更顯著。
此外, 家庭第一次生育的子女性別也會對于女性是否進行再生育產生影響, 第一次生育子女的性別為女時, 女性可能會選擇進行再生育。
研究表明, 女性自己的原生家庭子女數量和其丈夫原生家庭子女數量確實會對于女性生育數量意愿會產生影響, 研究結果與我們的預期假設基本一致。且無論是傳統(tǒng)的重男輕女觀念, 還是本文重點研究的獨生子女生育觀念, 其都產生于社會政策現(xiàn)實, 并透過家庭為中介在相對穩(wěn)定地在代際中傳遞下去。這也就在群體層面上呈現(xiàn)出生育觀念的長期性與滯后性。
最后, 為充分實現(xiàn)生育政策的預期效果, 延緩人口紅利的衰落, 政府既要關注政策本身, 完善生育政策的一系列配套措施, 也要著眼于生育觀念的影響、著眼于微觀的家庭單位。實施與生育政策相關的社會保障、家庭支持政策, 做好對符合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的現(xiàn)代生育觀念的宣傳, 以加快生育觀念的轉型。
五
原生家庭消極影響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癥狀
以學生個案為例, 分析原生家庭影響所導致的大學生心理問題。
1 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失當, 導致大學生人際交往焦慮
案例一:A同學, 安徽人。她來自是4、2、1的家庭結構 (4個老人, 2個家長, 1個小孩) , 家人眾星捧月般地溺愛她, 往往憑感情辦事, 她在家備受寵愛, 家人萬事都是順著她。舍友們見她來自外省, 離家千里, 都很照顧她。而從小就被家人細心呵護的她, 舍友的照顧在她看來是理所當然的。她不會站在舍友的角度考慮, 不懂得謙讓, 她性格敏感, 常因一些小事隔三差五與舍友發(fā)生沖突, 在其他宿舍同學面前示弱, 夸大、扭曲宿舍關系。剛開始大家對其舍友望而生畏, 對A同學則加以同情, 常常成為她的“避風港”, 但她先后跟兩間宿舍同學鬧僵。由于她把心思和精力耗在了與同學相處的瑣事上, 不能自拔, 根本沒有心思讀書, 逃課, 模仿輔導員的簽名給自己批假條, 期末成績在專業(yè)排名倒數第三。事事不順, 心情抑郁的她, 爬上宿舍樓頂, 試圖跳樓自殺。
案例二:B同學, 潮汕人。新生入學教育時, 便出現(xiàn)異常情緒, 提出退學的想法。交談后, 她說到自己中學時, 只要自己心情不好, 父母都會開車來學校看她、接她回家;只要自己遇事了, 父母就幫她解決?,F(xiàn)在只身來廣州讀書, 覺得自己遠離家鄉(xiāng), 很沒安全感。她也覺得舍友不待見她, 舍友們的注意力沒在自己身上。馬上要軍訓了, 軍訓服不會穿, 很害怕教官很兇。所以她不想繼續(xù)呆在學校了, 她想退學回家。
2 不和諧的原生家庭, 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
案例三:C同學, 佛山順德人。其父親無正當職業(yè), 對父母不孝順, 對妻子有家暴習慣, 對孩子關心少, 不支持孩子的學業(yè);感情不幸的母親也無心教育子女;親戚們重男輕女, 她嚴重缺乏關愛。她上大學后, 雖然家近, 但很少回家, 甚至寒假春節(jié)期間都不愿回家, 選擇留宿學校, 在附近兼職。成長環(huán)境較差, 該生性格敏感, 不太喜歡和與人交往, 包括舍友。由于缺乏親情, 愛情在她心中尤為重要, 但愛情觀和感情處理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問題, 所以當與男友發(fā)生矛盾時, 她往往表現(xiàn)出極端的情緒, 胡思亂想, 甚至冒出自殺輕生的念頭。
六
心理創(chuàng)傷事件案例評析
1.13年前云南大學的馬某為什么最后把宿舍里嘲笑他的人都錘殺了, 他的自卑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一個沉默缺乏溝通的父親, 一個自怨自艾只會向隅而泣的母親, 年幼無知的弟弟妹妹, 經濟方面沉重的壓力等等, 可以說宿舍同學對他的無視和隔離僅僅是壓垮馬某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二十幾年來長久的負面情緒在學校宿舍里找到了一個爆破口, 他也曾努力過, 考上了讓人稱道的名牌大學, 但是校園的書香養(yǎng)分沒能滋養(yǎng)他干涸的心靈, 反而因一些小事讓他的心理情緒更惡化了, 導致了最后發(fā)生了那樣的悲劇, 至今想來還是讓人唏噓。
2.好的家長在子女成長過程中不僅能給予孩子積極恰當的回應, 而且有充足的耐心允許孩子發(fā)展出社會化的部分, 比如在兒童期的排泄訓練中, 有的母親非常有耐心地等待孩子, 直到他自己不需要紙尿布, 而有些父母則急于訓練孩子的自主排便能力。榮格將大多數的心理問題歸結為某一原型沒有得到良好發(fā)展而受到阻礙, 由此精神系統(tǒng)做出自我調整而表現(xiàn)為神經癥或別的問題。案例中表明, 孩童在被過早訓練排便能力的時候是體會不到家長的理解和尊重的。在我們的問卷調查中, 約有至少60%的大學生認為其在幼年時代受到過來自家庭的不尊重對待。而這些原生事件又很可能會無意識地被學習、被內化為自己的人格模板, 在潛意識的引導下被外化沿襲。如果在原生家庭中主要體會到的是父母之間冷漠、疏遠、相互指責、互不信任的家庭氛圍, 孩子就容易變得刻薄、冷漠、退避、自私、懷疑和缺乏愛。自我分化水平低的人, 容易被情感所駕馭, 行為缺乏理智的判斷, 更多基于自動化的情緒反應, 極容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 在感情和人際交往方面與他人黏附和糾纏, 面對壓力情境時更容易表現(xiàn)出焦慮、偏執(zhí)和恐懼。
七
原生家庭與親子關系
親子關系是家庭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是個體最早接觸的一種社會關系。在婚姻關系對兒童社會情緒適應的影響研究中, 親子關系被認為起到了中介作用, 即父母婚姻關系不良會引起親子之間的敵對關系, 進而導致兒童出現(xiàn)各種適應障礙和問題行為。父母婚姻關系不和諧的家庭會隨著兒童成長進而出現(xiàn)許多不良適應的問題, 而婚姻關系和諧的家庭, 兒童的社會情緒適應良好[24,25,26]。因此, 父母良好的婚姻關系有助于形成安全、親密的親子關系, 而家庭氣氛緊張、夫妻婚姻關系不融洽則不能帶給孩子應有的安全感, 從而造成疏遠、冷漠、緊張的親子關系。家庭中高質量的婚姻關系不僅與當前父母與子女高質量的親子關系有顯著的相關, 還能預測兩年后高質量的親子關系[27]。所以, 一個良好的親子關系不僅對當下孩子的發(fā)展起到促進作用, 對孩子未來的發(fā)展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
另外, 原生家庭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也會對親子關系產生影響。研究顯示, 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不同, 親子關系質量也相對存在差異。越是良好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 親子關系越好, 親子間產生沖突的頻率與強度也越低。在嚴格控制型的教養(yǎng)方式下, 孩子最容易產生沖動、激越的問題行為, 從而使親子沖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忽視型教養(yǎng)方式下的兒童, 與父母的親子關系較差, 在學校的表現(xiàn)是最差的, 其學業(yè)勝任感也相對較低。也有研究圍繞親子沖突最頻發(fā)的青春期展開, 認為這時的個體自主意識增強, 父母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自己的教養(yǎng)方式。如果父母采取越嚴厲、懲罰越多的教養(yǎng)方式, 青少年所產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強。所以與采取民主型教養(yǎng)方式相比, 那些在專制型教養(yǎng)方式下成長的青少年逆反心理會更為嚴重。逆反心理越嚴重, 青少年就越會對父母采取對抗性的言語和行為進行溝通, 甚至減少溝通, 這勢必會使親子關系向不良的方向轉變。另一方面, 不良的親子關系反過來又會造成更多的親子沖突, 這對個體青春期心理健康的發(fā)展是十分不利的。
在其他方面, 原生家庭的家庭功能、親子關系和青少年逆反心理存在顯著相關, 原生家庭的家庭親密度能顯著預測逆反心理, 親子關系在家庭功能和逆反心理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原生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也會影響親子關系, 總體來說, 社會經濟地位越低, 父母越傾向于選擇一種專制嚴厲的教養(yǎng)方式, 社會經濟地位越高, 親子關系質量越好。還有研究顯示, 非典型家庭形態(tài)如單親家庭、繼親家庭、隔代撫養(yǎng)家庭和寄養(yǎng)家庭等也會對親子關系產生不良的影響[35]。
由此可見, 個體的原生家庭質量和親子關系密切相關。家庭是個體最早的學習場所,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所以家庭成員的相處模式、情感表達方式等都有可能被個體內化成自身的一部分。原生家庭質量不良、親子關系差, 容易造成個體的不良分化, 正如前文所說, 不良分化的個體更容易被自動化的情緒反應所控制, 缺乏應有的理性的判斷, 在面對壓力沖突時容易表達出更多的慢性焦慮。當這樣的個體成年以后, 又會將這樣的未分化的狀態(tài)投射給下一代子女, 出現(xiàn)同樣的家庭沖突、情緒表達、三角化等情況, 進而影響孩子的分化水平, 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
八
原生家庭與心理障礙的研究
原生家庭的研究與家庭心理治療的臨床研究密切相關。Hoover和Insel分析了強迫癥患者的原生家庭特征,發(fā)現(xiàn)父母對家庭、婚姻的完美主義與個體自身的易感性是造成強迫癥的主要原因。Galvin通過比較研究揭示了母親的抑郁程度與個體成年期抑郁、躁狂的密切關系。O’ Leary等人測量了71名大學生,探索對原生家庭的感知與現(xiàn)階段心理調節(jié)能力的關系,發(fā)現(xiàn)原生家庭經驗量表得分與被試者當前的焦慮、敵對、抑郁具有強相關。Kundson等發(fā)現(xiàn)依賴癥與個體對父母沖突的知覺有關,原生家庭功能失調與成人期依賴癥的發(fā)展有關。對形成功能不良的完美主義的原因探索,學者同樣將目光聚焦于原生家庭功能上。Craddock等的研究發(fā)現(xiàn),原生家庭功能的僵化與功能不良的完美主義有密切關系。Soenens等的研究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 作為反映家庭功能不良的一個重要變量,父母的心理控制與功能不良的完美主義有高相關。Holtom-Viesel等在最近的研究中,系統(tǒng)地分析了原生家庭特征對進食障礙的影響。此外,有研究顯示,人們對于孤獨的易感性似乎與原生家庭的某些內在因素相關。兒童缺乏父母有效的榜樣示范,就不能很快掌握各種社交技巧,進而增加孤獨的風險。Segrin等人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
原生家庭與親密關系、依戀風格的研究
另外一些研究證實了原生家庭對個體依戀類型及親密關系的影響。Dinero等人采用他評法對個體的原生家庭進行評定后發(fā)現(xiàn),原生家庭溫暖而敏感的互動方式與個體成人期的依戀安全密切相關,這與Gardner等人的研究結果相符。雖然已有許多研究證實一個人在其成年早期的親密關系狀態(tài)受個體在原生家庭所形成的依戀風格影響極大,但另外一些研究關注的則是成人依戀風格會受到原生家庭的何種影響。有學者認為,個體的依戀風格雖然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 但卻并非完全由原生家庭決定,隨著親密關系的穩(wěn)定發(fā)展,原來的依戀風格會被逐漸中和,但這種中和作用會相互抵消還是出現(xiàn)加乘效果,則需進一步討論。此外,親密關系中的暴力行為一直是學界關注的另一個重點,很多研究者在暴力行為的代際傳遞方面做了深入的探索。Gover等發(fā)現(xiàn)童年期是否暴力行為的受害者,是個體成人后在戀愛關系中暴力行為的穩(wěn)定預測源。Carr等的研究顯示: 目睹父母之間的暴力行為會導致個體成年期的暴力行為尤其是身體暴力。Delsol等通過研究已婚人群的家庭暴力行為,發(fā)現(xiàn)原生家庭暴力經驗對新生家庭暴力行為具有重要影響。Karakurt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的不安全依戀水平越高,就越可能成為暴力行為的受害者,而且在童年早期目睹父母沖突對個體的影響存在性別差異。
原生家庭與婚姻關系的研究
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開始關注原生家庭經驗對婚姻關系的影響。Strait等人發(fā)現(xiàn)積極的原生家庭經驗和親子關系可以預測性生活滿意度,但也受到婚姻質量的影響。Muraru等的研究發(fā)現(xiàn),原生家庭通過影響個體的依戀類型來影響其婚姻調適水平,而且并不是真正的原生家庭特征影響了個體的生活和親密關系,而是對原生家庭的心理感受影響著個體的生活。Belsky等關注個體生子之后這段特殊時期的婚姻關系,研究發(fā)現(xiàn)在原生家庭中父母如何養(yǎng)育孩子以及如何與孩子相處,可以預測個體成年期懷孕后三個月至生子九個月之間的婚姻狀態(tài)。Sabatelli等發(fā)現(xiàn)妻子的原生家庭經驗更多地影響到夫妻雙方的婚姻體驗。另外一些研究表明,父母婚姻關系不和與個體婚姻是否幸福有密切關系,而且原生家庭關系的質量可以預測個體成年后婚姻關系的質量。Urcan在其研究中對婚姻滿意度的原生家庭影響做了系統(tǒng)的分析,研究表明,原生家庭對子女社會情感功能的影響不僅存在于個體的戀愛關系中,還存在于已婚成人當中,這說明原生家庭對個體的影響是長期而深遠的。
原生家庭與職業(yè)發(fā)展的研究
最早的關于職業(yè)選擇與原生家庭關系的研究集中在心理咨詢與治療領域,人們關注的是原生家庭與咨詢師的職業(yè)選擇、專業(yè)訓練的關系。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開始探索原生家庭因素與職業(yè)發(fā)展的關系。Whiston等的研究認為,家庭過程性變量比家庭結構性變量和家庭背景性變量對個體職業(yè)生涯的發(fā)展影響更大。Metheny則闡明了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與家庭支持及個體職業(yè)發(fā)展的關系。Doron等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工作專業(yè)的學生,尤其是心理治療專業(yè)的學生,其原生家庭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相較而言,更多的非社會工作專業(yè)學生的原生家庭被判定為平衡型家庭, 而更多的社會工作專業(yè)學生的原生家庭屬于極端型家庭,心理治療專業(yè)的學生在選擇專業(yè)時,受到母親的影響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