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后續(xù)補充?上
本系列推測是對2.6的補充與再提,其他相關(guān)推測見2.6整合推測上與下篇
一、凱爾特神話地域、概念
1.阿爾(魯)比昂[Albion]
不列顛島的古名,英國神話及圣經(jīng)提及的太古時代起始、人類定居前就由此島的原生巨人們在不列顛島南部所建立的巨大白色國家[拉丁文的Albus即白色]
其中,阿爾比恩【Albion】/【?λβι?ν】即大不列顛島的古稱,也是目前已知的文獻里對于該島最為古老的名稱。時至今日,阿爾比恩仍然作為該島的一個雅稱使用。因此在凱爾特語族中,一些關(guān)于蘇格蘭的稱呼通常被認為和阿爾比恩有著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
從原始印歐語系來看,【Albion】極可能是來自于古凱爾特語【白色】的拉丁語音,因為位于多弗鎮(zhèn)港口的望海白崖是古時人們進入或離開英國都會經(jīng)過的地方。久而久之,從遠來渡海而來之人就以它那海崖的顏色來替代對大不列顛島原有的稱謂
根據(jù)古羅馬詩人—阿維阿努斯的詩歌《海岸》及古老的航海手冊—《瑪薩利奧特?伯里浦魯斯》并未使用不列顛尼亞【Britannia】作為對該島嶼的稱呼,而是以【The islands of the Iernians and the Albiones】稱呼
羅馬—希臘化世界的眾多史學家、作家與冒險家受到了浪漫主義的影響,開始以不列顛尼亞作為對該島的稱呼。例如,哲學家—老普林尼在他的《博物志》中寫道:這座島的名字是阿爾比恩【Albion】,而這群島被我們稱為不列顛尼亞【Britanniae】
12世紀蒙茅斯的杰佛里所作的《不列顛諸王史》所記載,流亡特洛伊的布魯圖斯被狄安娜【古羅馬月神】告知:“布魯圖斯,向著太陽的方向一直往前穿過高盧,海中有一座島嶼,那里曾被巨人占領(lǐng)現(xiàn)已無人居住,正等著你和族人前往。時間將會證明,那里是你和你的族人適宜的居所;對于你的后代來說,它將是另一座特洛伊
布魯圖斯與跟隨他的特洛伊人從高盧逃脫,前去尋找那座被神靈啟示過的島嶼。它那多樣的地形、茂密的數(shù)量和滿目游魚的河流都呈現(xiàn)出喜人的景象。在劃分土地后,布魯圖斯按照自己的名字將這島嶼命名為不列顛,而把他的族人稱為不列顛人
阿爾比恩,英國神話里的海神波塞冬之子【一說,他曾和古希臘大英雄—赫拉克勒斯打架,最終被赫拉克勒斯砍死在海上,尸體變成了阿爾比恩】在一個無名島嶼上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并讓自己的族群逐漸繁衍開來,后代為了紀念就將他們居住的島嶼命名為阿爾比恩
羅馬皇帝—戴里克先的女兒—阿爾比尼亞因為謀害丈夫而被其父親放逐到了阿爾比恩島,并且她最終還與當?shù)貚u嶼上的惡魔私通。因而,有傳言公主與惡魔的后代就是生活在阿爾比恩島嶼上的巨人的分支
2.阿瓦隆(Avalon)
亞瑟王傳說中的重要島嶼,凱爾特神話的圣地,古老德魯伊宗教的中心信仰。阿瓦隆是威爾士極樂世界的別稱,另外被稱之為“賜福島”或“天佑之島(Isle of the Blessed)。孟莫斯郡的杰弗里在文獻《維塔?梅林》中將阿瓦隆稱之為蘋果島(Isle of Apples)
凱爾特傳說中,阿瓦隆是亞瑟王的棲息地,是彼世中的極樂世界,那里由摩根勒菲為首的九位仙后守衛(wèi)著。阿瓦隆湖外的森林中有湖中妖女的綠騎士把守,使得普通人無法闖入阿瓦隆圣地的領(lǐng)域,一旦發(fā)現(xiàn)入侵者綠騎士將毫不留情的大開殺戒
在愛爾蘭的神話傳說中,仙女摩根被視作三位一體的大女神。由于凱爾特人將“三”視為神圣的數(shù)字,因此將人數(shù)擴大至九人。她們一同以仙女摩根為首共同統(tǒng)治著傳說的亡魂之島—阿瓦隆。阿瓦隆島與愛爾蘭神話中的提爾納諾、藏傳佛教傳說中的香巴拉、中南美傳說中的黃金國、古希臘神話中赫斯珀里得斯的金蘋果圣園以及猶太神話的極樂凈土—伊甸園的定位是完全相似的
阿瓦隆很可能是來自凱爾特語“abal”,意思是“蘋果”(apple)。在不列顛傳說中,該島以漂亮的蘋果而聞名。還有人認為它是凱爾特語“Annwyn” 的英文化,“Annwyn”意為仙女之地或冥間。因此在亞瑟王傳說中,阿瓦隆四周為沼澤和迷霧所籠罩,只能通過小船抵達。島上由摩根率領(lǐng)的精靈騎士守護,在那里沒有時間和歲月,一切都不會老
傳聞中,阿瓦隆也是耶穌隨利馬太的約瑟來到英國時所到之島,并在那里建立英國首個教堂。因此普遍認為阿瓦隆今位于格陵蘭島西南的格拉斯頓堡(Glastonbury)。凱爾特語中,Glastonbury 被稱為“Ynis Witrin”,意即玻璃島(The Isle of Glass),玻璃喻指格拉斯頓堡周邊清澈透明的水域
而在亞瑟王與圣米歇爾巨人激戰(zhàn)的故事中也提到了利馬太的約瑟曾在那里經(jīng)營馬口鐵生意。約瑟后來將圣杯帶到英國,在薩默塞特的格拉斯頓堡(Glastonbury)建立了第一個教會。據(jù)說他也曾帶著他的侄子耶穌前往過英國,而圣經(jīng)上他對關(guān)于耶穌如何成圣之前的經(jīng)歷保持著沉默
*額外:阿瓦隆即星之內(nèi)海,也是地球擺放與安置星球靈魂(?)之所,也是鍛造星之圣劍的所在。那么2.6內(nèi)部的阿瓦?。ā鞍柋榷鳌笨拥劳ㄍ牡貎?nèi)世界)將是理解星球靈魂以及復制品的最佳場所,也是尋找如何對抗異星神的轉(zhuǎn)折點。那么,我們假使泛人類史的地表被白紙化且遭到了剝離,2.6的EX程度也將會是破格的不受影響。因為,異星神剝離的只是星球表面的泛人類史,而2.6甚至能通過坑道聯(lián)通在地球內(nèi)部不受影響的星之內(nèi)海。它甚至可能還通過這個BUG反過來覆蓋了泛人類史的白紙化地表,之后通過圣槍(形似空想樹功能:1.6里的隆格米尼亞達女神手里的那收集、保存與延續(xù)的支柱)的光之壁進而穩(wěn)定其在白紙化的泛人類史地表徹底完成它的存續(xù)證明,可謂是破格中的破格(異類)
于此同時,2.0與1.0與1.5的關(guān)系也是驚人。2.5章的上下對應1.3(阿爾戈英雄)和1.4(一堆雷系從者、見到蓋提亞/異星神)及部分的1.6、1.5.3、1.1以及1.2。在前面的2.0四部還對應1.5部分從者。那2.6和2.7對應的將是冬木特異點、1.5.1(教授)、1.6(圓桌騎士)、1.7(恩奇都)、1.5(庫丘林與梅芙)、1.5.2(黃金國)及1.5.4(外來者)
3.王者之劍【Excalibur】
又被譯為斷鋼劍、湖中劍。據(jù)說持有該劍之人可帶來統(tǒng)治不列顛的魔力進而成為統(tǒng)治不列顛的王。在凱爾特神話中又被稱為卡里德福洛斯【Caledfwlch】。傳說中在造物主許諾下,由耶穌【彌賽亞】從遙遠之地所帶來的天選之劍
王者之劍是在拉丁文化圈—亞瑟王傳說中所登場的魔法圣劍的開端,是中世紀—騎士文學中騎士英雄們配持著各類寶劍之傳統(tǒng)的起源。在現(xiàn)今殘存的古老亞瑟王傳說中,關(guān)于斷鋼劍的起源傳奇分別有兩個版本。石中劍的原始起源來自于詩歌—《維塔?梅林》
Geoffrey of Monmouth在其所寫的《不列顛列王傳》中說這把劍是在阿瓦隆鑄造的,并把本地語中的【Caledfwlch】拉丁化成【Caliburnus】。其著作傳到歐洲大陸后變成Excalibur,其他中世紀里面關(guān)于亞瑟王詩歌和其編年史的寫法有:Calabrun、Calabrum、Caliburn等
經(jīng)過后世諸多史學家的尋根及改編后,拉丁圣經(jīng)圈中的《梅林傳》中明確寫到從石中拔出的劍就是【Excalibur】,但是后來的民間版本中卻也有將其寫成此劍是從湖中仙女(薇薇安或摩根)處得到。于是《亞瑟王之死》便將兩說法寫入一個亞瑟王的故事,從而產(chǎn)生兩把圣劍。因此斷鋼劍和石中劍系屬同源或說二者本就是一把劍【從石頭中提煉金屬再將金屬鍛造成劍】
4.惡魔受胎(Cambion)
坎比翁,是歐洲古典神話與宗教晚期里關(guān)于人類與惡魔、魅魔以及女巫(魔女)所生產(chǎn)下來的混血后代。不同于神子(神與人的混血)以及調(diào)換兒(妖與人的混血),惡魔授胎更加偏向不好的、帶有厄運的意味
*日耳曼神話里的大英雄—狄特里希及凱爾特神話里的大法師梅林就屬于【惡魔授胎】這概念
Cambion作為描述人類與各類惡魔產(chǎn)下后代的字詞,最早的定義出現(xiàn)在1818年法語的《地獄辭典》中,1825年的版本中有以下條目: CAMBION
Child of Demons. Delancre and Bodin think that incubus demons could unite with succubus demons, and that born of their exchange were hideous children which are called cambions【惡魔之子。德蘭克雷和博丹認為:潛伏的惡魔可以與墮落的惡魔融合,而他們交換所生的將是可怕的孩子,這類孩子被稱為變形人、半魔】
Cambion最早出現(xiàn)在公元一世紀的高盧(羅馬帝國的法蘭西)的石碑刻文上。 語言學家Benjamin W. Forston IV指出這詞本身可能和調(diào)換兒(Changeling)一樣屬于同源詞匯
Cambion is from the Celtic root -kamb crooked, also referring to back and forth motion and exchange. It is ultimately the source for English change via late Latin cambiare, a borrowing from Celtic.【Cambion來自凱爾特詞根—kamb crooked,也指前后移動和交換。它是英語變化的最終來源,通過后期拉丁語cambiare,從凱爾特人借用】
(1).惡魔調(diào)換說
女巫之槌中不曾使用該詞描寫人類與惡魔(包括魅魔和女妖)的后代,因該書通過圣經(jīng)和偽圣經(jīng)的佐證認為惡魔沒法繁殖的。惡魔雖然沒法繁衍下一代,因此惡魔受胎是使用了很復雜的方法:人工授精。主要是通過魅魔與男人發(fā)生關(guān)系,從而獲得他的精子。精子又被傳遞到另一個魅魔,再將精子放入女人體內(nèi)使她受孕,完成惡魔授胎
(2).惡魔自主說
神秘主義和超心理學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Occultism and Parapsychology)中,惡魔受胎被認為是魅魔和女妖的后代。并且在這類生育后代的過程中不需要任何人類進行參與。生育的后代在七歲前處于沒有呼吸的狀態(tài),身體沉重且會在被人類觸摸時哭泣
(3).卡麥爾(Chamael)
意為“仰望神者”,是率領(lǐng)十四萬四千名能天使的指揮官和率領(lǐng)十二萬名“毀滅天使”親自守護天國之門的天使長,同時也是星期二的守護天使??湢栂笳髦系鄣牧α?,在上帝處于正義的前提下會將神罰施于那些瀆神的罪者。據(jù)說在審判日前,卡麥爾的任務(wù)就是向人們顯示自己的業(yè)障,并希望能以神的博愛來為諸罪人贖身
卡麥爾雖是統(tǒng)領(lǐng)眾多能天使的熾天使。但由于能天使中出了很多墮天使,因此也代表卡麥爾也能以光明天使和墮落天使之姿交互出現(xiàn)。有人將卡麥爾列為神前的七名大天使之一,因此在正?卡巴拉生命之樹中也有他的領(lǐng)域??湢柍Ec代表戰(zhàn)爭的火星有相關(guān),也是掌管天蝎座的天使。在一些文獻中,卡麥爾有時會與另一墮天使撒旦化身的薩麥爾(Samael)混淆,薩麥爾是墮落的天使長,他別稱為神的惡意、神的毒物、紅蛇
《Angels in Art》曾提到他與雅各摔角(另一說是拉斐爾),且于喀西馬尼園中現(xiàn)身于救主—耶穌前的便是卡麥爾。而黑暗面的墮落天使—卡麥爾是地獄深處的豹形公爵,他曾因為阻撓摩西領(lǐng)受【十誡】而被誅滅
5.影之國【Isle of Skye】以及凱爾特神話大致
凱爾特神話里,對于半神斯卡哈所統(tǒng)治的死者與亡靈之國的稱呼,被描述為覆蓋冰雪與死氣的海島之國,屬于彼世【Other Land】的一部分,同仙境—阿瓦隆同屬于凱爾特仙境的分支
斯凱島是蘇格蘭西部赫布里斯群島中最大最北的島嶼。位于蘇格蘭西北近海處。該島長約50 公里,最寬處不到5 英里。島上大多為高位沼澤地,又被稱為泥炭沼澤或苔蘚沼澤。Skye是蓋爾語An t-Eilean Sgitheanach的英國化,最初認為自skitis,在凱爾特語中意為“翅膀”。羅馬和希臘的文獻稱為Scitis和Scetis。在蘇格蘭蓋爾語中,斯凱島別名Eilean a' Cheò,意為“迷霧中的島嶼”
關(guān)于斯卡哈的故事傳承僅限阿爾斯特神系【庫丘林奪牛長征記中,斯卡哈還培育除庫丘林外的其它戰(zhàn)士】,凱爾特神話【威爾士神話】體系的影之女神是死亡女神—摩莉甘,即亞瑟王傳說里的摩根?勒?菲【其中,勒菲意為仙女】的前世。凱爾特【不列顛—高盧】神話,即古代歐洲三大古典神話體系之一,與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日爾曼神話、古希臘—羅馬神話并列。因為涵蓋地區(qū)通常在大不列顛島全境以及小部分歐洲內(nèi)陸地區(qū),因此通常不被大多數(shù)人熟知
但由于凱爾特神話所受到的基督教的外來影響最深,例如仙女摩根、戰(zhàn)爭女神—摩莉甘均成為了基督教神話體系——騎士文學的敵基督,成為了不列顛本土的德魯伊對抗外來的傳教士所失敗的象征。因此作為德魯伊女祭司、女戰(zhàn)士的傳統(tǒng)遭到了基督教的批判,成為了魔女或是女巫。因此,型月的亞瑟王傳說,本質(zhì)可理解成象征著德魯伊【蓋亞側(cè)】的摩根勒菲與象征基督教【阿賴耶側(cè)】的亞瑟王爭奪大不列顛島信仰權(quán)與土地權(quán)的斗爭
6.調(diào)換兒【Changeling】
西歐民俗傳說和信仰中的生物。它們經(jīng)常被描述為妖精【fairy】、巨怪【troll】、精靈【elf】或魔女等其他傳說生物的后代。他們通常被秘密地以人類嬰孩的身份留在人類家庭中。當然,也有一些調(diào)換兒亦可能由一段被施法的木頭幻化而成,因此會很快衰弱至死
調(diào)換兒有時亦可用來指被精靈等傳說生物所掉包的人類嬰孩?!菊{(diào)換兒】在中世紀文學中很常見,反映當時的人對于罹患未知疾病或智能不足孩子的關(guān)注。在盎格魯蘇格蘭邊界以及愛爾蘭等地區(qū),人們普遍相信精靈住在精靈山丘上。它們能將小孩或甚至是成人偷偷拐走,并將他們帶回自己的世界亞爾夫海姆【北歐神話中的地名,意為精靈之家(abode of the álfar)
在此流傳的調(diào)換兒故事中,妖精奪取了人類嬰兒后會讓一個幼年妖精或者是一個有智力問題的棄兒留下讓人類母親哺育。當然,妖精會好好對待真正的人類嬰孩,孩子長大后將會成為妖精的一員,當然這些被妖精撫育成人的孩子也會和妖精一樣對人類的社會與日常生活感到不滿和厭惡
7.彼世【Other World】
凱爾特神話體系里的仙境/異界/地獄,是一個居住著精靈、仙女、神靈、巨人及各類幻想傳說中的怪物們的【所在】,它通常被德魯伊們【圣者們】描述為是人類死后的靈魂重新轉(zhuǎn)世到陽間之前的【樂園】
【彼世】通常位于湖濱、平原、海島、森林以及高山,它們有時被形容為輝煌的天堂、有時被形容為陰暗的地獄、有時也被形容為歡樂的仙境。而凱爾特的勇士們抵達它們的路徑往往都是通過不為人知的水路、斷崖以及暗橋
德魯伊們和凱爾特的勇士們通過神靈/仙子/自身的能力等方式抵達【彼世】。而德魯伊本身作為溝通人世與彼世的橋梁,是擁有著【彼世】力量的存在,他們通常在凱爾特神話里擔任軍師或者是參謀,例如亞瑟王傳說里的大魔法師—梅林以及芬恩的恩師—范格斯
8.三曲枝【Trisceli 】
又被稱為三曲臂/腿圖、三重螺旋,最早的描述來自古希臘語里的【τρισκελη?】,意為“三條腿的”,是古代凱爾特——希臘文化里的重要象征之一,也是英倫三島之一的馬恩島的象征符號之一。在凱爾特文化以及前凱爾特文化時期,英倫三島之一的馬恩島也是以【三曲腿】作為他們的文明象征。凱爾特人以及更為原始的土著們認為三曲腿是神圣的,象征著進步與革新,現(xiàn)代人認為這暗含美感之動作的輪回
而考古學家們對于馬恩人如此狂熱于【3】的解釋是—馬恩島的外號即【男人島】,這可能和最初這島嶼上生活的絕大多數(shù)是男性有關(guān)。Gore(戈爾,新所長名字之一)—源于古英語,意為“三角地帶”,暗指凱爾特民族的對于數(shù)字三的信仰以及馬恩島的象征(英國傳說中,馬恩島是豬妖生下了貓妖—凱西帕魯格的誕生地)
三曲腿圖不僅是指三條腿組成的物件,同時也指的是西西里島的一個符號名。最早它是擬人化的太陽,佩戴麥穗的美杜莎代表太陽的臉,西西里島堪稱意大利糧倉,麥穗亦指本島之富庶,三條腿互相追逐,表示太陽在春,夏,冬季輪回更迭過程中三種不同形象
據(jù)說在公元前八世紀左右,古希臘人在一次航海中無意間發(fā)現(xiàn)一個廣袤的未知島嶼。他們環(huán)繞島嶼航行時發(fā)現(xiàn)這島嶼有三個端點,這島被稱為特里納克里亞【Trinacria】,意為三角?,F(xiàn)代凱爾特新異教及巫術(shù)領(lǐng)域里,三曲圖又被視為三種自然元素或占星術(shù)中三分性主星
9.達努神族四秘寶
凱爾特神話里,達努神族曾遷徙到北部群島(彼世:Otherworld)并在那里建立起了四座城市。后從四個城市各帶走了一件寶物遷徙到了愛爾蘭島,這就是凱爾特傳說的愛爾蘭四秘寶:命運之石、光之劍、布里歐納克和達格達坩堝
(1).命運石【Morfessa or Fessus】
也被稱為選王之石或是塔拉的加冕石,被認為是亞瑟王拔出石中劍這一故事的起源。在凱爾特神話傳說中,歷代愛爾蘭高王都必須在這塊石頭上加冕,因此它也以塔拉的加冕石之名而廣為人知。其中,有些蘇格蘭編年史學家認為:塔拉的加冕石和愛丁堡城堡中的蘇格蘭加冕石是同一塊石頭。命運之石還被認為具有使擁有它的真正的愛爾蘭國王恢復青春,重回盛年,從而繼續(xù)治理國家的魔力。但根據(jù)大入侵(Lebor Gabála érenn)的說法,由于命運之石拒絕承認庫丘林擁戴的愛爾蘭高王,這位英雄拔劍怒斬命運之石。從此命運之石始終保持緘默再也沒有承認過任何國王(除了愛爾蘭高王—康納)
(2).達格達坩鍋【The Dagda’s Cauldron】
達格達是達努神族的的眾神之父,同時也是達努神族女神—達努的長子,是司掌藝術(shù)與創(chuàng)造的善神。達格達之鍋被認為和圣杯、魔杯屬于同一古老起源。傳說它可以不斷提供食物以供養(yǎng)千軍萬馬。此外這魔法坩堝可以實現(xiàn)一切愿望,也說用它煮人的尸體可以讓死人復活
(3).布里歐納克【Brionac/Areadbhar】
意為“貫穿”,也是一把活著且時刻渴望鮮血的魔槍,只有浸泡在罌粟制成的安眠藥水中才能夠平息下來。這最早是達努神族之王—達努贈給魯格的神槍。魯格用這把槍殺死弗莫爾王—邪眼魔王巴羅爾(Balor)。戰(zhàn)斗時,它會發(fā)出咆哮和閃光自動從皮帶中掙脫出來飛向敵陣,縱情殺戮而且從不疲倦。據(jù)其外的描述,這把槍在面對敵人會發(fā)出五道不同軌跡的代表了魯格力量的光和電
(4).光之劍【Uiscias or Uscias】
凱爾特傳說中由銀臂努阿達持有的神劍。此劍一旦出鞘,無人能抵擋其一擊,也無人能在它的榮光下脫逃。它也被稱作努阿達之榮光(Nuadu's Cainnel),外觀像明亮的燃燒火炬,曾被魯格用于斬殺魔神巴羅爾
(5)?應答者【Fragarach/The Answerer】
由海神瑪納諾·麥克·列持有,后傳給養(yǎng)子—光之神魯格后又傳給庫丘林。傳說被它指著咽喉時任何人都無法說謊,因此稱為應答者(庫丘林曾用此劍頂著影之女神—斯卡哈的咽喉,命她收自己為徒)這把劍會自動從劍鞘中飛出且會自動飛向敵人把他們怒殺后自動飛回,此劍制造的傷痕無法治愈
*10.黃昏(神秘殘余)之島
即C呆語音所提到的【黃昏之島】:本不存在的妖精之王啊~黃昏之刻,再次降臨。其中2.6的預熱圖—【黃昏荒原圖】左側(cè)應該是空想樹賽弗特被某女人吸干后的“殘骸”,但這圖的配色更偏向黃昏。結(jié)合C呆語音,這時間段就是指向【黃昏】,該異聞帶可能偏像日本神話的“逢魔時”,即人類與精怪(神秘與現(xiàn)實并存)同時出沒之時,也可能代指了神秘時代的最后殘余之時(黃昏也意為不列顛島—妖精時代最后的殘余/破滅,類比北歐的諸神黃昏)
按照日本文化的“逢魔時”,子夜(23點—1點)、黎明(3點—5點)與黃昏(17點—19點)這三時段都是人類與精怪共同出現(xiàn)的時間點。那可否理解為這三個時間段可讓星之內(nèi)海的里世界(妖精鄉(xiāng))與異聞帶的人類世界達到降臨、覆蓋與融合(在阿瓦隆沉睡的永恒之王最終會附身在術(shù)呆身上并為我們帶來新的黎明)。其中在基督教與西方文學里,子夜寓意為黑暗與不吉利。但在基督教的平安夜,圣誕節(jié)降臨之時的子夜卻是基督徒慶?!安阒恰d(彌賽亞)誕生的時刻”,即在另一層面(基督教)上的隱喻了星辰誕生之時(救世主誕生/降臨之時)
二、凱爾特神話人物、種族
1.佛摩爾巨人族(Fomor)
又稱弗莫爾(Fomoire),也被稱為凱爾特神話中的種族之一。他來自愛爾蘭北方,又被稱為海盜幫(Fomorian),他們先于達努神族(Tuatha Dé Danann)統(tǒng)治愛爾蘭的族群。他們兇猛殘暴,長相丑陋,常常從海上出來騷擾陸地上的居民,有時甚至對達努神族進行挑釁
在大入侵的神話中,愛爾蘭島(愛琳島)曾有六個種族前后成為島上的主人,其中勢力最強大的就是佛摩爾(深海)巨人族和達努神族(Tuatha De Danaan)。兩族經(jīng)過長年的戰(zhàn)斗期間甚至死了達努神族之王努亞達,但最后達努神族的新王—太陽神魯格殺死外公巴羅爾取得勝利成為愛爾蘭島的主人。深海巨人族的后代成了蘇格蘭及曼島地區(qū)中棲身的佛爾巨人(Foawr),蘇格蘭蓋爾語稱為發(fā)悍(Fachan)
亞瑟王相關(guān)傳說中還有一種名為摩蘭巨人的巨人族群(Cormoran),他們是傳說中和亞瑟王以及圓桌武士們敵對的巨人,在威爾士語大概有“龐大的巨人”之意,也可能表示佛摩爾巨人族的遺族。公元十四世紀的某故事中提到羅馬皇帝戴克里先的長女—阿爾比尼婭(Albynia)因為設(shè)計謀害她的丈夫而被流放到當時的阿爾比恩島嶼(不列顛島古稱)。但她卻與當?shù)氐膼耗酵ǎ⑶宜c惡魔的后代后成為巨人種族的一部分
2.巴羅爾(Balor)
原型是北歐海盜,他是弗莫爾族(深海巨人族)之王,凱爾特神話中的惡神。弗莫爾族與愛爾蘭的達努神族曾經(jīng)展開過一場激烈的戰(zhàn)斗,并在最終敗給了他們。而魔王—巴羅爾也在最后一戰(zhàn)的時候被自己的外孫—魯格殺死
傳說巴羅爾有兩顆眼睛,但其中的一顆一直緊閉著,看不見他的眼球。據(jù)說要四個壯漢的力量才能夠抬起他的眼瞼。但是這顆緊閉的眼睛一旦打開,被其視線射中的話,不管是人還是神都會立刻死亡,但這顆緊閉的眼睛同時也是他唯一的弱點。弗莫爾的邪眼魔王—巴羅爾(Balor)被德魯伊預言他將被自己的孫子殺死,為避免厄運,巴羅爾將自己的女兒恩雅(Enthlinn)囚禁在一座水晶塔中,達努神族的次神薩安(Cian)在一個女德魯伊的幫助下進入了水晶塔并與恩雅共寢,最終生下了三個孩子
巴羅爾知道后非常憤怒,他將這三個孩子扔進了大海想把他們淹死,他的侍從卻偷偷把他們抱了出去,可是其中一個孩子掉了出來他沒有察覺,這個孩子被工藝神海爾波撿到了,他就是后來達努神族的神王—光之神魯格·麥克·埃索倫(Lugh mac Ethlenn)。在第二次達努神族和深海巨人族的戰(zhàn)爭(Tuatha Dé Danann against Fomorii)中,邪眼的巴羅爾(Balor)用他的魔眼殺死看到的一切東西,包括前代達奴神族的神王—銀臂的努亞達和他的妻子們。這時魯格則上前挑戰(zhàn)這既是敵人也是他祖父的魔王,他使用彩虹和銀河作投石索(Lugh's Chain)擲出光彈(Tathlum)射穿了巴羅爾的魔眼,并用布里歐納克(Brionac)把他殺死,從此魯格成為了新的達奴神族之王
3.努亞達【Nuadha】
芬恩的祖先,凱爾特神話的戰(zhàn)神,又被稱為努亞達?阿爾格提蘭【Nuada Airgetlm】,意為【銀臂的努亞達】古代不列顛—高盧人信仰的治愈、海洋、狩獵與獵犬之神—諾登斯、威爾士神話里的利德以及羅馬神話里的瑪爾斯、墨丘利、尼普頓和希爾瓦努斯等神,都與努亞達是同源而出的神明
作為達努神族的國王,努亞達帶領(lǐng)他的部族前往愛爾蘭,但費伯格人與弗莫爾族【深海巨人】已在愛爾蘭的土地上生活許久。于是在商議土地的分配上,部族間引發(fā)一次大戰(zhàn)爭,努亞達在這場戰(zhàn)爭中失去了手臂。按照達努神族傳統(tǒng)—殘疾人不能為王,因此布雷斯繼任為王。但布雷斯殘暴不仁,于是失去手臂的努亞達依靠醫(yī)術(shù)神—提安卡特的治療,得到有血有肉的【銀臂】的力量,然后努亞達重新奪回了王權(quán)。被剝奪王權(quán)的布雷斯并未罷休,擁有弗摩里部族血統(tǒng)的他,集結(jié)巴羅爾【光明之神魯格的外公,擁有直視賦予死亡的權(quán)能】統(tǒng)治的弗莫爾族大軍要來達努神族,雙方在伊圖拉爆發(fā)了一場規(guī)模浩大的戰(zhàn)爭,努亞達戰(zhàn)死。但魔眼之王—巴羅爾最終被他的外孫—光神魯格用布里歐納克【Brionac】殺死。而引發(fā)這場紛爭的布雷斯則是被魯格扔進監(jiān)牢
4.諾登斯(Nodens、Nudens、Nodons)
凱爾特神話中掌控著治愈、海洋、狩獵與獵犬等權(quán)能的凱爾特神祇。他作為太古神袛深受史前不列顛人的崇拜,可能在高盧地區(qū)也有崇拜。在羅馬帝國的時代,他與羅馬神話的瑪爾斯、墨丘利、尼普頓和希爾瓦努斯等同。他與愛爾蘭神話(Irish mythology)的努亞達、威爾士神話(Welsh mythology)中的利德(Lludd Llaw Eraint)同源
他在美國小說作家—霍華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所創(chuàng)造的克蘇魯神話中是一位古老的古神。他是克蘇魯神話體系里幻夢境的深淵之主,也被稱為大深淵的主宰。他的主要形象為白發(fā)灰胡的老人,居住在幻夢境的不知名深淵。他坐著傳說生物拉著的貝殼戰(zhàn)車,經(jīng)常狩獵舊日支配者的眷屬。但這并不代表諾登斯是在保護人類,諾登斯狩獵它們,只是因為它們的智慧更高
他最早于美國作家H.P.洛夫克拉夫特的中篇小說《霧中怪屋》出現(xiàn),在此文中奧爾尼與屋的主人在屋里短暫的遇見了來自深淵的被海神,半魚人與海中仙女環(huán)繞的諾登斯,后者接著將他們拉著進入無盡的天空中。他被認為是幻夢境里夜魘的主人,不時指揮夜魘完成各種各樣的任務(wù)。長期與外神的勢力尤其是奈亞拉托提普的化身以及他的手下們所敵對。在與后者抗衡的同時卻也共同庇護著地球本來的舊神
因此,在H.P.洛夫克拉夫特所寫的《夢尋秘境卡達斯》之中,諾登斯就多次指揮夜魘幫助倫道夫?卡特前往冰封的秘境卡達斯。在卡特陷入了奈亞拉托提普的陷阱時為處于終極虛空里的他指明了道路,同時還順手殺死了奈亞拉托提普派遣追殺卡特的夏塔克鳥
5.尼曼(Nemain)
凱爾特神話重命運與戰(zhàn)爭的三女神之一,人們經(jīng)常將她與摩莉甘和瑪查相提并論。她的名字象征著“惡毒”與“恐怖”,尼曼和姐妹們有時化作年輕貌美的女子,有時又變身為黑烏鴉盤旋在硝煙彌漫的空中。她在達努神族與深海巨人族間的第二次大戰(zhàn)中與丈夫努阿達以及瑪查一同陣亡。后轉(zhuǎn)世為亞瑟王傳說中的湖中妖女—尼妙(Nimue)
尼曼是主司恐怖與殺戳的戰(zhàn)爭女神,與并肩作戰(zhàn)的姐妹摩莉甘(摩根勒菲的前世)與瑪查共同組成芭一波卡赫(BadhbhCath)。傳說只要她化身為洗衣婦,就意味末日即將來臨。在阿爾斯特的《奪牛長征記》中,庫丘林在最后一戰(zhàn)時,就看見一名洗衣婦在池塘邊一邊搓洗著成堆的血衣,一邊號啕大哭。庫丘林死后,摩莉甘化身的烏鴉興奮地站在庫丘林的尸體上,宣誓著自己的勝利
6.尼妙(Nimue)
也被稱為薇薇安,據(jù)說是魔法師梅林的門下弟子兼戀人,后來她把梅林控制了起來并使用魔法把這位大魔法師關(guān)在橡樹/石壁里。又有傳說湖中仙女薇薇安是一位年輕美麗的女巫,她將梅林囚禁在森林內(nèi)的氣泡牢籠中,使梅林對她惟命是從。薇薇安曾盜走佩里諾爾王【圓桌騎士之一的帕西瓦爾之父,圓桌騎士團的早期總督】之女—伊萊恩,這讓佩里諾爾王十分難受??伤罱K因自己的私心在仙女的試煉中與女兒錯過,后來仙女薇薇安便化身伊萊恩成為了佩里諾爾王的女兒
7.瑪查(Macha)
凱爾特神話中的命運與戰(zhàn)爭的三女神之一,人們經(jīng)常將她與摩莉甘和尼曼相提并論。她的名字象征著“戰(zhàn)斗”與“憤怒”,并有著“紅發(fā)的瑪查”的別名
傳說中,瑪查為愛爾蘭女王形象,屬于女精靈且身形健美強于任何人類,有著火紅的頭發(fā),奔跑如疾風,從未敗給過任何男性。在戰(zhàn)場上,她披著一條深紅色的披風,騎著一匹紅馬。她手里的武器與手持長槍的摩莉甘不同,她只操縱著戰(zhàn)斗魔法進行戰(zhàn)斗。除了一般說法的戰(zhàn)爭之神,瑪查也是大地和恐懼之神以及預言者。這是瑪查在愛爾蘭文化中公認的三個身份?,敳榈牡谝蝗握煞蚴谴驍∩詈>奕俗宓娜鱽嗩I(lǐng)袖尼米德,第二任丈夫則是達努神族領(lǐng)袖努亞達。在達努神族與深海巨人族間的第二次大戰(zhàn)中,瑪查及努阿達夫妻倆喪命?,敳樗篮蟛粩嗟霓D(zhuǎn)世重生,例如轉(zhuǎn)世成為尼曼族族長的妻子、精靈等
據(jù)說瑪查的丈夫酷愛吹牛,曾在人們面前夸耀,雖然妻子身懷六甲,但跑起來絕對不亞于國王的馬車。阿爾斯特國王知道后便威脅他如果瑪查不能做到的話,便將其處死。后來,瑪查挺著大肚子贏得了這場比賽,并在死前順利地產(chǎn)下了一對雙胞胎。臨死前,瑪查詛咒了阿爾斯特的男人要共同承受五天的分娩痛楚,因此《奪牛長征記》里庫丘林因為其他男人被詛咒的緣故而不得不孤軍奮戰(zhàn)
8.摩莉甘【Mórrígan】—神格化摩根
古凱爾特—愛爾蘭神話體系里三位一體的女神集合體的統(tǒng)稱。凱爾特神話中,掌控著大地、戰(zhàn)爭、破壞、生育、司法與死亡的三合一女神,也被視為與馬匹和大地有著密切聯(lián)系并可以預知未來的暗影女神。她是大女神達努之子—達格達【達努神族的神父】的愛妃/情人。據(jù)傳,她在萬圣夜時與達格達圓房,并保證大地萬物繁衍不息。她還曾幫助達努之子在麥格圖雷德戰(zhàn)役中擊敗了丑陋的深海巨人,后轉(zhuǎn)世為妖精與女巫
摩莉甘多在凱爾特神話體系以女武神之姿現(xiàn)身于戰(zhàn)場,她通常手握兩把長槍地坐在兩匹赤色戰(zhàn)馬的馬車上,身著紅色的衣服而且眼里則閃耀不詳?shù)孽r紅光芒。不過,大多時候她都會化身成為黑烏鴉或夜鷹盤旋在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半空中,恐嚇戰(zhàn)士或宣告死亡的來臨,也常以死尸為食。在凱爾特神話—《奪牛長征記》以及亞瑟王傳說里,作為與大英雄—庫丘林以及英國本土化的彌賽亞—亞瑟王對立的勁敵兼異友的存在。最后她成功地做到了讓兩人慘死,導致其國破家亡的結(jié)局
摩莉甘原意為偉大女王【Great Queen】,并在有關(guān)亞瑟王的部分傳說與民間故事里被記述為德魯伊教魔女—摩甘娜/精靈女王—摩根勒菲的同源或是前世。其神性與三女神—尼曼【Nemain】、瑪查【Macha】以及芭德布【Badb】有關(guān)。而摩莉甘與另外兩姐妹馬夏【瑪查】與妮潘【尼妙】可以共同組合為三相體系的戰(zhàn)爭大女神—芭依波卡赫【Badhbh Cath】,意為“化身黑烏鴉的戰(zhàn)爭女王”
9.布麗姬【Bright/Brigid】
別稱為布麗基德,在古愛爾蘭語里意為【崇拜、尊貴、偉大】,在基督教通過傳教士傳入愛爾蘭之前,布麗姬一直是普遍被愛爾蘭人所信仰的愛爾蘭神祇,屬于三相女神體系
她在古代凱爾特神話里屬于地位十分尊貴的太陽【光明】女神,擁有多種權(quán)能包括生育、死亡、農(nóng)牧、火、光輝、春季、醫(yī)術(shù)及詩歌,也被認為是黎明女神—歐諾拉【古羅馬神話的黎明女神】。基督教傳入愛爾蘭后,修女圣布麗姬與此位女神的形象逐漸混合,因此圣燭節(jié)也成為了圣布麗姬的紀念節(jié)日。古印歐宗教都信仰火,因此歐洲人普遍認為基督徒女牧師必須是貞潔的。他們認為【永恒圣火】是靈性和純潔的表現(xiàn)特征,例如羅馬女神—維斯塔和古希臘的壁爐女神—赫斯提亞
凱爾特神話體系的神大多都會轉(zhuǎn)生,傳說布麗姬就是達格達的母親—達奴的轉(zhuǎn)世,因此不列顛人普遍認為布麗姬的身份十分尊貴。 愛爾蘭之書【LeborGabálaérenn】中提到布麗姬是達南神族大神—達格達和詩人的女兒,達格達有三個女兒都取名為布麗姬,三位通常被混淆成一位女神,符合了布麗姬的三相女神面相
布麗姬在凱爾特族的信仰里十分廣泛,在基督教傳入愛爾蘭時基督教士將圣布麗姬混合。在基督教教堂擺放五芒星的異教象征,布麗姬同時是古老的民間信仰與基督教的信仰融合。據(jù)說,基督傳教士因為無法徹底根除凱爾特人的信仰,于是將同名的基督徒給圣人化,漸漸的圣布麗姬【Christian:意為基督教的,基督的,友愛的,慈愛的,仁愛的,基督徒】與布麗姬的形象合而唯一
圣燭節(jié)【Imbolc】,在凱爾特語的原意為【孕育中】或稱布麗姬日。據(jù)說,凱爾特人在每年的2月1號或2月2號(舊歷為2.12)舉辦該節(jié)日,對愛爾蘭居民來說這是女神布麗姬的紀念日,象征春天的開始。圣燭節(jié)前,居民會在整理一年的蠟燭并整理打掃房子,晚上會點蠟燭讓其燃燒一個晚上象征凈化與整潔一整年,也會在今天用稻草或小麥桿來編織布麗姬十字掛在家中以求凈化心靈與豐收。后來,天主教與基督教徒也將此同化成圣母瑪麗雅的節(jié)日
10.麥布女王【Queen Mab】—妖精化梅芙
凱爾特神話里的女王/仙女/精靈,她的原型為愛爾蘭民間傳說里的康諾特女王—梅芙,她即是仙女促成者也是災難傳播者
她的為世人所熟知,主要在于在莎士比亞的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在故事中她擁有幫助人們實現(xiàn)夢境的特殊能力,這點在從噩夢中醒來的羅密歐與默庫肖的談話中被提及。而她在莎士比亞的的喜劇《仲夏夜之夢》中也提及了麥布女王。她被描述成類似飛蛾和芥子,甚至提到了她的四輪馬車和侍從??梢哉f,麥布女王本身就是負面的概念化身
因此,麥布女王在莎士比亞的著作中是在人類熟睡時就會去喚醒人類各類陰暗面【賄賂,貪婪,戰(zhàn)爭和性 欲等】的負面精靈/仙女。而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也在AD1813出版了名為《麥布女王》的舒情長詩,表達了他對于人類最終擺脫資本社會下的愚昧和專制統(tǒng)治,走向光明未來的憧憬和信念
11.不列顛尼亞【Britannia】—神格化布狄卡
又被稱為不列塔尼亞、不列顛塔尼亞。即羅馬帝國對【不列顛島】這一行省的拉丁語稱呼【在此之前,不列顛島古稱是阿爾比恩(Albion),阿爾比恩在拉丁語里意為白色,即多佛海峽的白色崖壁】
羅馬帝國在不列顛尼亞行省的疆域,即包括英格蘭和威爾士的絕大部分地區(qū),其北側(cè)以哈德良長城作為和蘇格蘭之間的邊境。因此哈德良長城以北的地區(qū),羅馬人又將其稱做加勒多尼亞。后來,這一拉丁語的稱謂又被羅馬人衍生出守護不列顛島的女神,并在那之后也逐步成為現(xiàn)代英國的【身披盔甲,手持海神的三叉戟和盾牌的女神】象征
不列顛尼亞這個被羅馬人化的女神的起源,被學者認為這可能來自凱爾特神話的橡樹之神—布里奇德、古希臘女戰(zhàn)神雅典娜、高盧不列顛的地母神—阿爾提奧【熊、植物與繁育的女神】。或者可能是羅馬人直接參考了不列顛島的歷史人物原型來設(shè)計不列顛尼亞女神的形象,即古凱爾特人部族—艾西尼女王布狄卡【Boudica】,傳說她最早率領(lǐng)她的部族與尼祿統(tǒng)治下的羅馬軍隊正面抗衡,被周圍的凱爾特部落傳為佳話,同時也是亞瑟王的原型之一
最早,羅馬皇帝—哈德良發(fā)行的硬幣上就有女性化的不列塔尼亞形象。不列塔尼亞被描繪為頭戴古羅馬的百夫長頭盔,身披白色的古羅馬寬外袍的年輕女神。她通常坐在巖石上的寶座上,手持矛和盾,但又有時候她手持旌旗,或是坐在波濤的球體上。在維多利亞時代,不列顛女神被描繪成有著褐色或金色頭發(fā)的年輕女子,她穿戴古羅馬的頭盔和寬袍但手持波塞冬的三叉戟,通常站在海面上【強調(diào)制海權(quán)強化了不列顛尼亞的海神形象】她身邊是繪有英國米字旗的希臘圓木盾且身邊常伴有英國雄獅
12.桂妮薇兒(Guinevere/Gwenhwyvar)
譯為格妮薇兒、桂妮薇爾、格溫娜維爾、桂妮薇亞。她是亞瑟王的妻子,亞瑟執(zhí)政期—卡美洛王國的王后,也是圓桌十二騎士之一的蘭斯洛特的情人。傳說,她為亞瑟王生了一個兒子,后又為莫德雷德生了兩個孩子
亞瑟王之妻—桂妮薇兒在早期圓桌騎士的故事中并沒有出現(xiàn)。后來,直到相關(guān)文獻《馬車上的騎士》發(fā)表之后,桂妮薇兒才在法國中世紀描寫雅典愛情的小說中逐漸改寫成了必不可少的關(guān)鍵人物。部分早期文獻中將桂妮薇兒的命運改編成了蘭斯洛特在亞瑟王于基督教會的見證下迎娶桂妮薇兒之前,則通過一場不受修道院約束的決斗上獲得了和桂妮薇兒成婚的特權(quán)
Gwenhyvar源自愛爾蘭傳說的康諾特女王—梅芙之女芬娜維爾(Finnabair)。她的威爾士語的Gwenhwyach的含義是“白色魅影”。某些傳說中也認為Gwenhwyach是古代凱爾特象征生育及王權(quán)的女神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三相女神。威爾士傳說中亞瑟王的三位王后組成威爾士三和音,這三位王后的名字都是Gwenhwyvar【桂妮薇兒】
她們分別是Gwent(Cywryd)之女(?)—Gwenhwyvar,Greidiawl之子—Gwythyr之女(?)—Gwenhwyvar及巨人Gogfran之女—Gwenhwyvar(女巨人?)這很易聯(lián)想到愛爾蘭傳說的三相戰(zhàn)爭三女神Morrigan(莫甘娜)或是古凱爾特的大地母神Danu(達努)。桂妮薇婭(Gwenhwyvar)也被認為是象征生育的三相女神,就像摩根勒菲被認為是象征死亡、戰(zhàn)爭及司法的三相大女神(摩莉甘)一樣
13.梅林?安布羅修斯【Merlin?Ambrosius】與亞瑟王【Arthur?Pendragon】的起源
Merlin又被稱為密林、默林或瑪林?!秮喩鮽髌妗穫髡f的偉大德魯伊,法師的代名詞。據(jù)說威爾士地區(qū)最早的名稱為Myrddin,意為海邊堡壘【據(jù)說阿瓦隆就是位于格陵蘭島西南部的格拉斯頓堡】或意為灰背隼【凱爾特神話的德魯伊大多喜歡變形為鳥類】,最早使用這名稱的是公元十二世紀《亞瑟王傳說》的作者—蒙茅斯的杰弗里
Merlin源于Myrddin Wyllt【米爾丁】,一個半傳說的瘋子和吟游詩人般的先知,據(jù)說他瘋后就居住在加里東野外的森林,是梅林的人物起源。而梅林生命的其他經(jīng)歷【例如預言紅龍與白龍的斗爭】及他的姓氏則是公元五世紀凱爾特軍事領(lǐng)袖—安布羅修斯?奧雷連【Ambrosius?Aurelianus】。傳說年輕時的他曾經(jīng)指出過修建高塔不佳的原因是地下河流的緣故,后來神話為了赤與白兩龍的搏斗
Ambrosius,即《亞瑟王傳說》里梅林本人的姓氏,是希臘文【Ambrose】的英文化,意為不朽的?!続urelianus】是 【Artemis】的變體,意為【森林的王熊】。熊在凱爾特神話里象征生命與權(quán)力,即【狩獵與成王】之意?!続rtio】也是盎格薩時期的羅馬—不列顛的國王【Ambrosius】安布羅修斯的詞源。安布羅修斯同時也被后世的考據(jù)學者們認為是【亞瑟王】的歷史人物原型。再加上,【Artio】在威爾士語的發(fā)音相當接近亞瑟【Arthur】。而亞瑟【Arthur】的意思就是【森林的王熊】。而亞瑟王姓氏的【Pendragon】意為巨龍、首領(lǐng)、領(lǐng)袖。因為【亞瑟王】曾被梅林預言為【威爾士的紅龍】,因此【Pendragon】同時也代表了威爾士的【赤龍】圖騰
亞瑟王與梅林的姓氏分別取自那位英國軍事領(lǐng)袖的名和姓,可見亞瑟王本身代表了其進攻的一面,梅林代表了守護的一面。從神話傳說的意義上,梅林的離去意味著亞瑟王的【不完整】也標志著【卡梅洛】覆滅的開始
14.墮神阿雷恩
凱爾特神話體系里操控睡眠與火焰的邪惡神靈【墮神】,每當薩溫節(jié)【凱爾特的新年,也稱為篝火節(jié)。是凱爾特人認為的戰(zhàn)勝死亡、迎接新生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到來之時,阿雷恩便會從遙遠的【彼世】來到塔拉,催眠百姓后用火焰成造成各類破壞
少年時期的芬恩從至高王—康馬克·麥·亞特那接下了討伐墮落之神—阿雷恩的任務(wù),芬恩用【Bil-gae—芬恩的愛槍,寄宿有毒與水的力量】殺死了邪神—阿雷恩并拯救了當時的都城。之后,芬恩以【擊敗邪神的功績】而當上了菲奧納團的團長,迫使了高爾【高爾曾在芬恩的父親—拜森一族的庫麥爾擔任團長的時候,設(shè)計將其謀害】和他的莫納一族加入他的騎士團
三、BeastVI/R—大巴比倫
1.大巴比倫之理—復蘇?【Resurrection】
古希臘語中,這詞代表“復活”這一概念。因此,《圣經(jīng)?新約》作者在提到耶穌復活時也非常謹慎地使用了這相關(guān)詞匯—Resurrection
Resurrection,即基督教(天啟宗教)里的專門術(shù)語,指的是(基督)復活、讓死者蘇生、末日審判里的死者們復活、文明的復興。而且,基督教里的復活(resurrection)其實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生命體的復活既非剛死不久的復生(reanimated),卻也非正常有機物的再生(revived)
它是特指已確定死亡、腐爛或正在分解的事物,然后被重新組合后獲得新生。因此,在約翰福音(11:25-26)中,耶穌(彌賽亞)在復活拉撒路前曾經(jīng)說:這是Anastasis—也就是復活。而頗為有趣的是,俄羅斯王朝末代公主—安納斯塔西婭(Anastasia),她的名字原意就是“復活”,其詞性的源頭就是來自古希臘語里的復活—anastasis
因此與其說FGO街機是因為大巴比倫的權(quán)能所構(gòu)造(再現(xiàn))的世界,不如說是否定七個特異點已被迦勒底所【攻略】的事實,讓“死去”的特異點復蘇。但因大巴比倫的“復活”權(quán)能本身是重組,是與復蘇后的“相似卻完全不同”的新?世界,這應說是【世界重組而生】
大巴比倫因為并不是真正的彌賽亞,所以她無法做到讓【復活】后的FGO街機世界同原來的FGO世界完全一模一樣,因此有些重要的細節(jié)是會有所變動的。這些重要的細節(jié)就是原來FGO世界的罪魁禍首以及產(chǎn)生其根源的冠位魔術(shù)師本身,取而代之的則是幕后的B6—大巴比倫
而且,創(chuàng)生和復蘇其實也是完全兩個不一樣的概念。提亞馬特作為原初母神,她的反?創(chuàng)世紀本質(zhì)上是【改造、創(chuàng)造世界】,即是對現(xiàn)有的星球環(huán)境進行的關(guān)于【生命環(huán)境】的創(chuàng)生與改造,即完成了讓生命不斷地誕生、進化、繁衍以及強盛的【生命之海】的這概念本身
大巴比倫作為宗教術(shù)語里的敵基督,她的反?彌賽亞在本質(zhì)上是對【生命的死亡與文明的衰敗的否定】,文明的衰弱或是生命的逝去本是不可逆轉(zhuǎn)的自然規(guī)律,且能夠逆轉(zhuǎn)這規(guī)律的僅有彌賽亞一人。但是反?彌賽亞因為得到了大紅龍—撒旦的權(quán)柄也可實現(xiàn)反轉(zhuǎn),但沒法做到完全一致。與其說是【再現(xiàn)】,不如說更像是【經(jīng)過了重組而獲得了新生】
2.大巴比倫的本質(zhì):敵基督(Anti—christ)
即反彌賽亞、偽基督、假基督、反基督,意為通過假冒基督的身份來暗地里敵對或意圖迫害真?基督的一個或一些人物。傳說在基督教神話里的末世(大審判)里,敵基督們和假先知、獸一同來顯露神跡,被他們愚弄的人的身體上將會有“666”的獸名數(shù)目,從而被他們控制
基督(Christ)原是閃米特諸教中的術(shù)語,意為受膏者(彌賽亞)。稱呼由來是因古代以色列在國王即位時有將油倒在國王頭上的習俗,額前被涂過圣油的國王就被稱為“受膏者”。在猶太教中,基督是被神選定的集祭司、先知和君王為一身的“被神寵愛之人”。但在基督教中是救世主(彌賽亞)—耶穌的專門稱呼?;浇陶J為,會有假冒基督的某人否認有關(guān)耶穌基督的《圣經(jīng)》教義而且敵擋他的王國,虐待基督的門徒。凡是偽稱代表基督的人、機構(gòu)或是國家,以及以彌賽亞來命令眾人的人,也可說是基督的敵人
在基督教中,有人認為圣約翰生前所說的基督敵人其實只是指某個人。因此,人們便將基督教歷史上第一位對基督教徒進行了大規(guī)模迫害的罪魁禍首—【尼祿】推上了榜首,并加以“666”的論證。很多人(包括神學家)認為他在位其間曾經(jīng)通過捏造事實以及污蔑等方式進而大規(guī)模迫害基督徒,認為他就是基督的敵人即第第一位也是最有名的敵基督。因此彌賽亞的生活節(jié)制平淡、遵守清規(guī)戒律是為在未來代替世人承受罪惡以便未來的天國能夠降臨人世。那反?彌賽亞就是追求繁榮與奢華,放任罪與欲的無序發(fā)展,讓天國“墜落”,即通過自己的手段讓人世成為“天國”
3.羅馬的薔薇之皇帝—尼祿
在型月世界觀里,羅馬皇帝—尼祿經(jīng)常被稱為【薔薇之皇帝】。而在有關(guān)FEX尼祿的魔方圖案里就經(jīng)常出現(xiàn)有薔薇圖案,尼祿也常被稱為【羅馬的薔薇】
在古希臘,薔薇是美神—阿芙羅狄蒂【希臘神話的愛與美之女神】的花。羅馬時代變成維納斯之死,在詩人和游吟者中象征著純潔無瑕的女性和神秘的愛情。薔薇后隨羅馬帝國流傳至英國并被廣泛種植后,被定為英國國花。而在天啟宗教里,薔薇還是圣母瑪利亞的別稱甚至是基督教的教花
【羅馬那所謂的艷麗薔薇,卻也是英國和基督教的噩夢之花】
古羅馬的第三薔薇軍團于公元前48年由凱撒為應付內(nèi)戰(zhàn)而在高盧組建并以得名。組建完成后的薔薇跟隨凱撒參加了迪爾奇烏姆、法薩盧斯與蒙達戰(zhàn)役。該軍團后來一直持續(xù)到了公元三世紀,可能該薔薇軍團當時還在菲利普·阿拉伯、奧勒良與德西烏斯等帝麾下作戰(zhàn),一直存在至三世紀危機后的戴克里先時期
法國薔薇(高盧月季)早在羅馬帝國這一時期就被廣泛地栽植在當時的羅馬宮廷中,并隨著羅馬帝國擴充的腳步帶到歐洲各地,包括英倫三島。到今天仍然在很多大型植物園及公園中種植。其中的白薔薇象征著純潔的愛情。因為,白色是最純潔無暇的顏色,因此白色的薔薇花也表示為純潔的愛情。而紅色與粉紅的薔薇象征著熱烈、長久與浪漫的愛情,非常符合羅馬的風氣
在羅馬神話中,瑪爾斯和美神維納斯偷情并生下了愛神邱比特,試圖維護母神名譽的邱比特為此贈送了玫瑰花給沉默之神—哈伯克拉底,請求他保守秘密。此后,「Under the rose」便有了保守秘密的意思。因此在西方文化中若是談話者者刻意將會談場地的桌子布置為玫瑰(薔薇)圖案,代表了他們的談話內(nèi)容不可隨便傳播出去、需要保守這個秘密
因此,以此作為衍生的【薔薇十字團/薔薇十字會:Rosicrucianism】,它是由一個名為克理斯多夫的德國人于公元十七世紀初期所成立的秘密結(jié)社。這是中世紀的學者與神學家為了共同對抗羅馬教皇和教會、實踐希臘真正教義而發(fā)展起來的神秘結(jié)社。薔薇十字團里的團員目標:想要成為神秘學知識的通曉者,以“博愛”為尊,把盡快救助重病患者當作責任。正因如此,薔薇十字團研究并實踐煉金術(shù)的醫(yī)學。到了18世紀,由于與羅馬天主教對立,薔薇十字團被羅馬教會視為了異端?;蛟S如果被薔薇十字團當作基礎(chǔ)的埃及煉金術(shù)具有實用性的話,它或許就能取代羅馬天主教,成為國家宗教
4.獸名數(shù)目【Number of the Beast】
即記載于《圣經(jīng)?啟示錄》的特別數(shù)字組合,與“獸名印記”有關(guān)。其中,最廣為人知的獸名數(shù)目是數(shù)字—666,通常以數(shù)字印記或是獸像【獸的泥像】顯現(xiàn)
除了本來被公認為是最古老和原始的666以外,還有616、665的記載。在2005年,考古學家在尼羅河附近發(fā)現(xiàn)了一些莎草紙殘片,其中有至今發(fā)現(xiàn)最古老的啟示錄抄本,上面記載的獸名數(shù)目是616,是該數(shù)目現(xiàn)有的最早記錄
在基督教中,基督教信徒們將敵基督、假先知等反基督勢力稱為【獸】。在《圣經(jīng)?啟示錄》中,被敵基督和假先知們迷惑、引誘、操控、盲目跟隨他們的人身上將會有著被標記為“666”的獸名印記,敵基督以此可以控制整個世界
在基督教的《創(chuàng)世紀》中,造物主花六天創(chuàng)造世界,第七天因為創(chuàng)造完畢而休息。因此基督教將“7”視為圓滿、完美的數(shù)字。而3個7(三位一體的七)被視為圓滿、神的代稱。相反的6則因差一個1而是視為缺憾的、不圓滿的、代表人的數(shù)字。從而3個6被視為極度缺憾、不圓滿的、褻瀆神的數(shù)字
啟示錄13:11-18
此后,我看見另一只獸由地中上來,它有兩只相似羔羊的角,說話卻相似龍(大紅龍)。它在那前一只獸面前,施行前一只獸(七頭十角獸)它所有的一切權(quán)柄,使大地和居住在地上的人,朝拜前那一只獸,就是那只受過致死的傷而被治好的獸
它又行了大奇跡,甚至在眾人面前使火從天降到地上。它因著在那獸面前所行的那些奇跡,迷惑了地上的居民,便勸告地上的居民,給那受過刀傷而還活著的獸,立一個像。它又得了能力,把生氣賦給那獸像,甚至叫那獸像說話,并使那些凡不朝拜獸像的人死亡
它給所有人無論大小,貧富,自主的和為奴的,都在他們的右手上或他們的額上,打一個印號。如此除非有這印號的就是有那獸的名字或它名字的數(shù)字的,誰也不能買,也不能賣。在這里應有智慧:凡有明悟的,就讓他計算一下那獸的數(shù)字,因為是人的數(shù)字,它的數(shù)字是六百六十六(666)
四、BeastVI/L—七頭十角獸
1.何為七頭十角獸
天啟宗教里的《新約圣經(jīng)?啟示錄》里的七頭十角獸(小七角,無小角)不是七頭十角大紅龍(大七角)
那條大紅龍(撒旦)將自己的能力、座位和大權(quán)柄都給了獸(大巴比倫)(啟13:2)—羅馬帝國把權(quán)利轉(zhuǎn)交給了羅馬教,代其統(tǒng)治(帝國與權(quán)力的關(guān)系,文明的建立與繁榮)
七頭十角大紅龍:四個大獸—金銀銅鐵,代表了四大帝國(指的是:古巴比倫、古波斯、古希臘、羅馬帝國)
紅龍的七個頭上是七個冠冕:代指了當時統(tǒng)一了地中海流域的羅馬帝國
七頭十角獸:小七角,半鐵半泥的腳,代表羅馬異教(獸的七個頭上都是褻瀆之名),大巴比倫代表了羅馬教權(quán)(教皇)
2.七頭十角獸之理—Luxuria/Lust?
本意并非為單一的(強烈性欲/享受欲)強烈欲望同時還包含貪求、渴望。該詞匯的宗教概念最早源于天主教的【七罪宗】。按照天啟宗教里對于七罪宗的教義,這個詞語準確的解釋應為“強欲”,即強烈的欲望,是一種對于奢靡、繁華、穩(wěn)定的生活的極端渴求欲與享受欲。七罪宗指的是天主教里的七個重大惡行。宗意為來源、根源的意思。七個“重大”的罪行按天主教教義的嚴重程度依次為傲慢、嫉妒、憤怒、懶惰、貪婪、暴食和強欲。天主教教義提出:“按若望格西安和教宗格里高利一世分辨出天主教徒常遇的重大惡行”。“重大”意思在于這些惡行會引發(fā)其他罪行的發(fā)生,進而引發(fā)連鎖反應
拉丁語:
Superbia(Prejudice)—傲慢(偏見)
Invidia(Envy)—嫉妒
Ira(Wrath)—憤怒
Acedia(Sloth)—懶惰
Avaritia(Greed)—貪婪
Gula(Gluttony)—暴食
Luxuria(Lust)—色欲【強欲】
七個單詞的首字母可以組成中世紀拉丁語—saligia,然后衍生出其動詞saligiare(去實行一條罪名:To commit a deadly sin)
3.Extra(額外)
耶穌: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馬太福音6章19-20節(jié)
耶穌:只可積攢財寶在天上,天上即沒有蟲子咬,也不能銹壞,更沒有賊會挖窟窿來偷—馬太福音6章20節(jié)
啟示錄里的大巴比倫是世界所有的錯誤宗教與一切可憎之物的母親,同時也是地上列王的帝國與諸多商旅的源頭與靠山。她為自己(古羅馬帝國—繁榮的文明)積累大量財富與權(quán)力,達到文明的鼎盛并且擁有了一切,其勢力遍及整個地中海流域(即多水匯聚的巨大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