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海外評分出爐!紐約時報只給30分,觀眾:建議二刷
《流浪地球2》于海外同步上映,雖說只有125家影院,但票房卻很可觀,還成了北美周末冠軍。
從外網的評分中,《流浪地球2》的爛番茄新鮮度開篇達到83%,爆米花指數開篇達到95%,可以說這個評分相當之高。

在全北美公映之后,爛番茄新鮮度也穩(wěn)定在77%,爆米花指數在92%,這對于國產科幻片來說,這個分數足以證明《流浪地球2》也很受國外觀眾喜歡。

當然,也有外媒給《流浪地球2》極高的評價,比如《奧斯汀紀事報》給出78分,《RogerEbert.com》給75分,NYC Movie Guru還說這是《RRR》之后又一部動作冒險作品。
不少接受采訪的觀眾也紛紛表示這部電影很好看,甚至有研究科幻影片的教授也表示贊賞。

從這些評論中不難看出,大部分的外國觀眾覺得《流浪地球2》好看給出好評,但有意思的是,《紐約時報》卻給了《流浪地球2》差評,還說100分只能給30分。
看《紐約時報》的說法,主要還是覺得影片中核爆月球的情節(jié),他們覺得這是:可笑的,愚蠢的敘事想法。
甚至還說:失去了所有的歡樂錯綜復雜的敘事,主題不夠明顯,被修改后有很多潛臺詞是被允許,以及具有被民族主義信息所絆倒。

看完《紐約時報》的評論,只能說一句,能讓這個媒體特意發(fā)一篇文章來炮轟,足以看出《流浪地球2》拍的有多好,這也是一種文化輸出,甚至有觀眾表示:第一遍沒看懂沒關系,建議二刷。
其實看了《流浪地球2》的觀眾才會明白,該影片對于國產科幻片來說具有很大的意義,對于外國科幻片來說,同樣具有借鑒意義。

影片中首先震撼觀眾的當屬于太空電梯部分,“太空電梯”的概念由現(xiàn)代宇宙航行學奠基人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之后就成了科幻小說中的??停⑽髂蛟凇短焯玫膰娙分性敿氷U述“太空電梯”的建造過程。
但是,“太空電梯”第一次出現(xiàn)在熒幕上是在《流浪地球2》中,郭帆曾說過再也不想拍電梯戲,不過為了滿足觀眾對于科幻電影奇觀的想象,最終他決定迎難而上,挑戰(zhàn)難度更高、特效量更大的太空電梯。

因為郭帆做到了,還做得這么震撼,如果以后有科幻片想要拍攝太空電梯部分,完全可以向郭帆取經甚至借鑒。
這是《流浪地球2》所帶來的實際意義,也是外媒所不懂的,因為共同進步才是進步啊。

再回歸到《紐約時報》所說的《球2》的敘事混亂,沒有前作的歡樂,甚至有點空洞。但真的是這樣的嗎?
影片中有詳細的時間線,從科學家發(fā)現(xiàn)太陽急速老化,太陽將在多久后爆炸,再到聯(lián)合政府為了拯救全人類做出的幾個階段措施。
移山計劃、方舟空間站、月球核爆等等,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緊接而來,只有愚蠢的人才看不懂這當中有兩條故事線吧?

除了吐槽敘事混亂外,《紐約時報》還提到“核爆月球”很荒謬,覺得這是一件很可笑并且愚蠢的事情。
“核爆月球”這件事,其實在電影中也提到可能性微乎其微,需要舉全球的核武力量才能達到這幾成的把握。
他們或許不理解我們“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也要做到百分百的努力”的決心,但電影中卻回答了這個問題。

《紐約時報》的這篇報道,站在制高點來譴責,以“先知”的身份嘲笑別人“愚蠢”只會“享受無腦的樂趣”。
但他們不知道,《流浪地球2》不是個人英雄主義的電影而是全員英雄,在災難面前,不是超級英雄拯救全人類,而是人類團結起來應對困難。
所以,在需要航天員去月球引爆核武的時候,不只是中國50歲以上的航天員站出來,還包括各個國家的航天員,在引爆的那一刻,給了每個國家的特寫。

不強調個人英雄主義,強調的是全人類的大團結,這才是《流浪地球2》的核心,才是末日下,人類該做的事情。
這才是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