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寶雞炎帝陵:姜水岸邊,常羊山上
在寶雞市渭濱區(qū)的神農鎮(zhèn),清姜河東岸,常羊山之上,有一座炎帝陵。這里的知名度無法與黃帝陵相比,但依然是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重要場所。2020年3月6日下午,我操作自己的無人機對這座炎帝陵進行了航拍——
相傳,六千多年以前,炎帝出生于姜水岸邊,后來沿著渭水向東南,率領氏族部落遷徙到湖北、湖南、山西等地。因此,寶雞是炎帝故里,乃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但是,這里的炎帝陵卻一直不被大家認可,始終沒有被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4月5日,我第一次來到寶雞的炎帝陵,這里緊鄰公墓園,正值清明節(jié)之際,上墳的市民很多。但是,炎帝陵景區(qū)內卻空空蕩蕩;轉眼之間,十年過去,這里的環(huán)境依然如此。疫情期間,景區(qū)關閉,周圍看不見一個人,還是那么冷冷清清。
無人機從炎帝陵入口處的平臺上升起,然后從北向南,徑直飛過景區(qū),陵前的大殿、祭祀的廣場和山上的墓冢依次呈現在眼前。整個建筑群坐南朝北,背靠青山,氣勢恢宏。
在炎帝陵下方,修建有炎帝廟,由牌坊、山門和大殿組成。正殿內供奉著炎帝的塑像,香火不斷,鐘聲悠揚。東西兩側的廂房里,展示了炎帝的生平事跡和傳說故事,以及各界人士的題詞、中國農業(yè)和中醫(yī)藥史展覽。
從北向南拍攝
從南向北拍攝
在炎帝廟大殿的后方,有一座面積巨大的廣場,可以容納上千人進行祭祀活動。在廣場的中間,端坐著一尊高大的炎帝塑像,頭上長角,手捧谷穗。據說,炎帝出生時,便是“牛頭人身”的模樣,或許這樣的形象與農耕有關系?
在炎帝塑像的后方,有一座“上圓下方”的建筑,體現了“天圓地方”的理念。它的名字叫“歸根堂”,體現中華民族同根同祖,號召華夏兒女共祭炎帝。
從北向南拍攝
從西向東拍攝
繞到歸根堂背后,有一段通往山頂的臺階,兩邊豎立著百代帝王石像,按照歷史順序依次排列為:堯、舜、禹、啟、夏桀、成湯、盤庚、紂王、周文王、周武王、周幽王、周平王、鄭莊公、齊桓公、秦穆公、宋襄公等。登上999級臺階,來到常羊山中峰,便可以看到炎帝的墓冢。
這座墓冢為圓形,高度約8米,直徑約20米。底邊用青石砌筑,前方的墓碑之上,有啟功題寫的“炎帝陵”三個大字。周圍松柏成林,從高空中俯瞰,墓冢與山勢融為一體。
歸根堂
墓冢區(qū)
目前,在湖南省株洲市、河南省商丘市和山西省晉城市等地也有炎帝陵。其中,以湖南炎帝陵最為著名,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比之下,陜西的炎帝陵就很尷尬了!
根據《國語·晉語》中的記載:“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痹谔祉樜迥辏?461)李賢等人所撰的《大明一統(tǒng)志》中記載:“姜水在寶雞縣南?!比缃?,在寶雞市渭河南岸有姜城堡,曾經發(fā)現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跟傳說中的“炎帝時代”相吻合。因此,我們應該相信,炎帝與寶雞確實有一定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