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之道經》第三章:無為而治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譯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 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欲望。 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圣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么,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個人總結 1.四大社會的亂源是名利欲知。 2.如果崇尚賢人,就會導致虛有其名。所以,不能崇尚任何名號。 3.社會的亂源就是崇尚賢明、貴難得之貨、把基本需要之外的欲望強烈地表現出來。 4.基本需要是我們本能的需要,不能稱為欲,本身需求以外的才叫欲。 5.小孩是沒有貪欲的,這些都是大人強加的。 6.心含有欲和知的功能。 7.真正能教化一個人的,只能是無言之教,而不是下命令和作規(guī)定。 8.為富不仁的危害,不在富,而在不仁。 9.鼓勵小孩考第一名,這是你的虛榮心強加在他的痛苦之上。 10.無知就是沒有爭名奪利的心智。 11.不敢為就是不敢胡作亂為。《道德經》第三章說道,“是以圣人之治,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這幾句話引起了人們的許多爭論,有人認為弱其志是道家消極出世的人生態(tài)度,也有人說常使民無知無欲是愚民政策。 那么老子真的提倡愚民政策嗎?這幾句話到底應該怎樣理解?而老子所說的圣人之治又是什么樣的呢?(一)四大社會的亂源是什么? 老子在第三章里面提出了四大社會的亂源,叫做名利欲知。所以,他首先就提出來,不尚賢,使民不爭。老百姓爭的是什么?就是那個名嘛。你說你要考進士?你才能夠當官,那他就拼命去考進士了。你說我要有才德,我才能夠被重用,他去拼命去追求才德。所以,造成了歷代都是所謂忠不忠,所謂賢不賢。你看,一陣子他是忠臣,最后才知道原來是大奸臣。一陣子說他是非常高明,最后才知道完全是自私自利。再想到自己的事情,這種事情太多了。所以,老子是一針見血。他說,整個社會如果崇尚賢人,崇尚有才德的名,你就會造成很多虛有其名。根本是無才無德,但是他裝得有才有德。這樣子就使得整個社會都會朝這個方向去競爭,然后搞得其他事情沒有人做,這對整個人類是不利的。你看我們,幾千年來,我們就是為了功名,我們?yōu)榱丝济?,我們?yōu)榱四貌┦?。我們?yōu)榱诉@個,為了那個,不顧一切,所有東西都可以拋棄。然后再開始罵,都是這些壓力搞得我們生活不正常,其實老子這句話,你好好聽就好了嘛。 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你不能崇尚任何的名號。否則,大家就會盲目,不顧一切,不擇手段地去爭取。(二)本身的需求以外的才叫欲。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為什么有小偷?為什么有強盜?就是因為你家有難得的東西。有寶貴的東西,有奇珍異寶,他才會動你的腦筋。 可是,為什么一個石頭會變成藝術品呢?一個古董為什么會有天價呢?就是你貴難得之貨的緣故。 你看這個東西,覺得它很貴重,然后把它的價錢炒得很高。本來就沒有什么的,馬上就變成奇貨可居,馬上就變成大家不顧一切要去搶奪的對象。他拿不到,他就想法偷盜嘛。就算他沒有行動,最起碼他也產生了搶偷的這種不正常的心理。無見(音現)可欲,使民心不亂。那個見要念見(現),就是表現出我喜歡什么。你看,他那一家公司為什么突然間,干部統(tǒng)統(tǒng)去打高爾夫球呢?就是因為老板喜歡打高爾夫球。為什么突然間大家都去釣魚,就是總經理喜歡釣魚了。你上面的人,只要表現出我喜歡什么,大家都亂掉了。什么叫做欲?基本需要以外的東西才叫欲。千萬不要把欲解釋成合理的欲望。老子是反對人有欲望嗎?那老子算什么呢?老子自己沒有欲望嗎,我都不相信。人為了生存,為了生活,他有基本需要?;拘枰唤杏?,基本需要實際上是我們本能的需要。我們本身的需求以外的才叫欲。他說的這三句話就告訴我們,社會的亂源就是崇尚賢明,就是貴難得之貨,就是把基本需要之外的那個欲望強烈地表現出來。(三)明利欲是社會的亂源。 明利欲是社會的亂源,可是自有人類社會以來,這些東西就客觀存在,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對于領導者來說,應該如何進行治理呢? 所以圣人他要怎么樣來治理這個社會,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虛其心,你要把心里頭有的那種貪念,把它虛掉,讓他不要有??墒乾F在的人是很可憐的。你看,在家里的小孩,他根本沒有貪念。可是,大人讓小孩有了貪念。他的玩具比你好,快去跟他要;你看我有個新的玩具,你想不想玩啊?所有的小孩,都是被大人把貪念給引出來,然后害他一輩子痛苦。心含有欲和知的功能。你看,所有的欲望都是從心里頭產生的,所有的知識都是擺在心里頭,然后你才知道這個知道那個。你知道那么多干什么?實其腹跟虛其心剛好是相對待的。你要讓他肚子填得飽飽的,滿足他基本的欲望,然后你才可以去掉。不是靜止,也不是壓制,去疏導,去減少它的貪念。但是,我們從現實面來看,一個人沒有東西吃的時候,他反而比較單純。因為他沒有太多要求嘛。他是想有溫飽,我就感謝天地了??墒怯辛隋X以后,他就做怪了。他就不虛心了。啊,動不動就發(fā)脾氣的,動不動就罵人,動不動就神氣巴拉的。所以,虛其心,實其腹,這里面有很多很多巧妙的地方。我們還是需要從道德經其他的章節(jié)來加以討論?,F在暫時擺在這里,就是說老百姓你讓他溫飽,我們今天叫做小康。然后你要試試教化,這教化是無言之教,而不是下命令,不是規(guī)定,那個沒有沒用的。讓他能夠把這些喜歡奢侈,愛好虛榮,貪得無厭,怎么樣把它虛掉。為富不仁,為什么為富不仁呢?不是富的問題,而是不仁的問題呀。所以,我們常常覺得,圣人都叫我們不要有錢,那是不對的。富沒有關系,你不能不仁就好了。為什么為富不仁可怕?因為他擾亂人心,他敗壞風氣。所以,很多人跟我講,錢是我賺的,我愛怎么花就怎么花。我就說,你這樣子是傷天理。因為所有人看到你,他就覺得他不如你,那他就想去搶你,說不定哪一天就想殺你。他這些都沒有,他就羨慕你,他就感覺他做人很倒霉。這對你都是不好的。(四)常使民無知無欲是不是愚民政策? 《道德經》所說的圣人之志在虛其心,實其腹之后,接著說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這里的常使民無知無欲是不是愚民政策呢?我們常常教育孩子要立大志,可是老子卻說要弱其志,這是為什么呢?強其骨比較容易理解,就是叫他強健他的體魄,多勞動,多保健,少動歪腦筋。但是,我們今天都鼓勵你,要有意志力,你要勵志,你要怎么樣啊。那就變成了爭強好勝,整個和諧社會都被破壞掉了。你鼓勵他考第一名干什么嘛。你就是把你自己的一些虛榮心,建立在小孩的痛苦上面。那這樣算什么呢?你是害他,還是害他!然后下面那句話,就是很多人引起誤解的,常使民無知無欲,那不是愚民政策嗎?不可能的,就算民智未開的時候,偶爾愚愚民還可能。民智已開以后,你想要愚民那是天方夜譚,根本做不到。所以,不要用這種心智去看《道德經》。老子就算你認為他不很聰明,他也沒有那么笨,什么愚民政策?他為什么說常使民無知,無欲?無知就是沒有爭名奪利的心智。巧偽,既奸巧又虛偽,這些就是心智。無知無欲,無欲是不要有貪念。我們已經講過了,基本生活需求要滿足他,其他的不給他。不能說什么都要滿足他,沒辦法小孩要啊,沒辦法隔壁有。那你這樣算父母嗎?人家這個都起洋樓,我們也要不顧自己的實際情況起洋樓。最后誰倒霉,自己倒霉。無知無欲,意思就是說你過正常生活,你不要跟人家比,你跟人家比干什么?你一定要去想辦法整人家,要想辦法超越人家,這是不需要的事情。(五)不敢為才是真正的高明。 為什么要這樣做?那老子講得更妙,使夫知者不敢為也。不敢為是不敢胡作亂為。使那些有聰明才智的人,不敢胡作亂為?,F在就鼓勵大家,你有聰明才智,你有創(chuàng)造,你要為什么什么。為什么全都錯了,搞得什么過度生產,過度消費,然后不但民不聊生,連官也不聊生。因此不敢為將來也是個重點。現在很多人都說不敢為,不敢為那算什么?不敢為才是高明的?,F在不是要有作為,做錯了再說。而且還有人說,我就做了,我要表現的跟你不一樣。我會覺得很奇怪,他會講那么大聲。為無為則無不治,這是第三章的結論。你不逞能干,不表示你比人家懂得多,不表示我很崇尚賢能,我很會用人才。我知道這個貨是好的,哪個是不好的,我有判斷力,而且我有什么欲望,我就顯示出來,讓大家來幫助我,這些都是亂源。 你能夠把這些消減掉,你就無不治,看著你什么都沒做,你什么都沒有管理,實際上你把什么都管的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