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通,情欲,還是身份認同?揭開飽受偏見的獸圈真面目



作者/ 馬小褂
“每一個獸迷的共同點只是在于對擬人動物的熱愛,僅此而已,除此之外的一切都并不是獸迷文化自帶的屬性?!?/p>
本季的日本動畫新番中,《動物狂想曲》(Beastars)的表現(xiàn)顯得尤其突出。?

故事發(fā)生在一個由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共同組成的文明社會中,但動物角色在獲得人格的基礎上,依然保留了部分動物的天性,連體型差距也被一同保留。?
在這樣的世界里,一條性格溫順的灰狼男在夜色中遭遇了小巧迷人的兔子女,月光激發(fā)了他潛藏的欲望,讓他情不自禁撲倒兔子。但他也無法分辨自己對于追求她的心情,到底是戀愛,還是食欲。
參見學術(shù)趴之前的文章:每個人心里都住著野獸!黑馬新番《動物狂想曲》如何以獸喻人?

?雖然咋一看與迪士尼《瘋狂動物城》的世界觀有些相近,但《動物狂想曲》更突出了獸性與人性的糾纏,而且絲毫不避諱對食欲和性欲本能的刻畫。這樣一部作品,自然也在獸迷(Furry)中火了起來。?
什么是獸迷?
正巧,這一季的新番《旗揚!獸道》就是個關于獸迷[注]的動畫。故事的男主角是個重度獸迷兼職業(yè)摔跤手,突然穿越到了一個充滿魔獸、獸人和獸娘的世界。
注:日本稱之為ケモナー,與英文的Furry、中文的獸迷是相似的亞文化現(xiàn)象,但會因為地域的差異而在藝術(shù)審美上表現(xiàn)出細微差別。本文中不詳細區(qū)分這些亞文化的地域差異。
然而他對于長著貓耳的可愛美少女獸娘卻沒什么興趣,唯獨偏愛毛茸茸的獸人和魔獸。一旦用摔跤技巧制服獸人和魔獸,他就會將頭埋進毛茸茸里,臉上露出一副仿佛高潮一樣的表情,因此整個故事充滿了沙雕快活的氣息。

當然,《旗揚!獸道》其實是在利用獸迷亞文化中離經(jīng)叛道的元素,與社會約定俗成的行為舉止構(gòu)成反差,以此達到搞笑的效果,是在以一種戲謔的姿態(tài)在描繪獸迷。真實的獸迷,并不總是片中男主角那樣的。?那么,獸迷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亞文化?真實的獸迷又是一群什么樣的人呢??

獸迷的誕生史:一切從那些會說話的小動物開始
先來個「太長不看」版的總結(jié):獸迷起源于從近代歐美兒童文學開始、于20-60年代美國動畫漫畫盛行的「風趣動物」題材,在形成的過程中也受到70-80年代美國地下漫畫,以及科幻、日本動畫兩種更大規(guī)模的粉絲文化的影響。
早在文字出現(xiàn)前,史前時代的人類們就已經(jīng)在創(chuàng)作融合人類與動物特征的藝術(shù)形象了。由德國出土的奧瑞納文化時期的「獅子人」雕像,據(jù)考證制作于約32000年前,是全世界已知的最古老雕塑品,亦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獸形(zoomorphic)雕塑品。

中國古代也有著眾多獸形神的傳說。從考古發(fā)現(xiàn)的殷周青銅禮器來看,殷代的神話中以獸形神為主;《山海經(jīng)》等古籍中亦保留了大量的原始神祇,有些是半人半獸,有些純粹就是獸形。
獸形神源自于人類早期的動物崇拜,在萬物有靈思想的影響下,人類并未將自己與動物嚴格區(qū)分開來。寬泛的講,人類在創(chuàng)造神祇形象的時候無法脫離會人類自身角度的想象,所以這些基于動物神話的獸形神或多或少也含有一定程度的擬人因素,例如口吐人言、人面獸身等。

盡管早期神話中的獸形神看起來像是后世擬人化(anthropomorphic)動物,但嚴格來說,它們是擬獸觀(zoomorphism)的產(chǎn)物,即用動物的行為模式詮釋早期人類對自然的觀察,因此將例如神祇等非動物對象賦予動物外形來理解,而非擬人觀的產(chǎn)物(anthropomorphism)。
人類最早的擬人化動物創(chuàng)作很難被準確界定,因為在文字記錄誕生之前,我們難以分辨史前文物上人獸混合的形象究竟從何時開始[注],從獸形神(即「擬獸的神」)開始轉(zhuǎn)化成「擬人的獸」。

注:一說是約公元前2600年蘇美爾文化的金牛頭豎琴側(cè)面的圖案,描繪了一些「動物」進行彈琴、舞蹈等人類行為。但亦有人認為,這些「動物」依然是獸形神祇。
真正擬人化動物的流行隨著封建王朝的人文化發(fā)展才開始,寓言故事是最典型擬人化動物題材的載體。約公元前600年古希臘的《伊索寓言》中就充滿了各種擬人化的動物,如《龜兔賽跑》《農(nóng)夫與蛇》等,而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亦有《狐假虎威》(出自《戰(zhàn)國策》)這樣的動物寓言。
與動物神話不同,動物寓言創(chuàng)作的本意就是虛構(gòu),雖然動物也同神話中那樣用人的方式思考和說話,但實際上是影射社會上某種特征的人。因此,動物寓言其實是擺脫萬物有靈論后的產(chǎn)物,也標志著人類告別原始思維、進入理性思考的時代。

《龜兔賽跑》里的烏龜和兔子,《狐假虎威》里的狐貍和老虎,這些口吐人言的動物們成為了兒童文學的重要靈感來源。進入19世紀之后,兒童文學中的擬人化動物們不僅會說話,還開始直立行走,穿人類的服裝,以人類的方式生活,如《愛麗斯夢游仙境》中揣懷表的白兔。
這種題材被稱之為「風趣動物」(funny animal)[注]或者「會說話的動物」(talking animal),其中最具代表性性的作品是1908年的兒童文學《柳林風聲》(The Wind in the Willows),以蟾蜍先生陶德為主角,構(gòu)造了一個完全由動物們構(gòu)成的仿人類社會。
故事里所有動物角色都住在人類式的房子里,出行靠交通工具,除了保留對應物種的某些特征之外,基本上就是人類——例如鼴鼠住在地下的小窩里,但窩的布置完全就是照著人類房子來的。
注:盡管該題材被命名為「風趣動物」,但并不一定非要風趣或者滑稽,也可以是黑暗或者嚴肅的故事,只是命名上約定俗成而已。如著名的政治漫畫《鼠族》(Maus)亦可算作「風趣動物」。

以《柳林風聲》為代表的「風趣動物」題材深刻影響了之后誕生漫畫和動畫,好萊塢動畫黃金時代中誕生的那些經(jīng)典卡通形象幾乎都是典型的「風趣動物」,如迪士尼的米老鼠、唐老鴨,華納的兔八哥、達菲鴨,米高梅的杜皮狗等。
哪怕是《貓和老鼠》里的湯姆、《花生》里的史努比,雖然它們在故事中是作為人類社會中的寵物存在而并不能算作典型「風趣動物」題材,但這些動物角色的形象依然深受「風趣動物」題材的影響。
從20年代到50年代的動畫電影中,「風趣動物」們主宰了大銀幕。甚至在電視動畫方興未艾的60年代,「風趣動物」也一度是熒幕上的主流,直到70年代才逐漸失去主導地位。

隨著美國60年代反文化浪潮的發(fā)展,一股名為「地下漫畫」(underground comix)的獨立漫畫勢力誕生了。在從事地下漫畫的創(chuàng)作者中,許多人都是從小看著好萊塢主流動畫長大的,很自然會在創(chuàng)作中受「風趣動物」的影響。然而他們?yōu)榱梭w現(xiàn)反主流文化的態(tài)度,卻會將這些動物角色放置于成人化的境遇,于是性、嗑藥和暴力經(jīng)常會成為這類地下「風趣動物」漫畫的表現(xiàn)主題。
1968年誕生的《怪貓弗里茨》(Fritz the Cat)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作品,故事的主角是一名滿腦子只有荷爾蒙和大煙的貓。《怪貓弗里茨》是對60年代末嬉皮士的寫照,因此在反文化浪潮的推動下受到了大量嬉皮士讀者和知識分子的歡迎,并于1972年改編成了動畫電影,也是第一部獲得X分級的動畫電影。

受《怪貓弗里茨》和地下漫畫運動的影響,也是因為當時市面上已經(jīng)很少有「風趣動物」題材的漫畫和動畫,為了重振「風趣動物」題材,漫畫家 Reed Waller 和科幻作家、插畫師?Ken Fletcher 決定自己成立一個專門面向「風趣動物」粉絲的業(yè)余刊物。1976年,自稱為「風趣動物解放前線」的粉絲刊物《Vootie》誕生了。
《Vootie》上最著名的作品來自于?Reed Waller 從1978年開始創(chuàng)作的情色漫畫《貓咪舞者奧馬哈》("Omaha" the Cat Dancer),作品主角是一名跳脫衣舞的貓女。這部原本連載于業(yè)余刊物上的漫畫,后來也通過地下漫畫界的一些出版商得以出版。
《貓咪舞者奧馬哈》其實已經(jīng)與當今主流獸迷的審美相差無幾了,它也被視作獸迷文化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品之一,但在當時,它依然被視為「風趣動物」題材。

在《Vootie》的同時期,各式各樣的粉絲文化正在美國流行,如科幻、日本動畫、卡通等,粉絲們熱衷于建立線下協(xié)會、會展、討論組和聚會來進行交流。
1980年,在一次科幻展上,漫畫家?Steve Gallacci?展出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一幅貓女作品,即日后的《爾瑪·菲娜》(Erma Felna: EDF),第一部獸迷漫畫,其一反常規(guī)的科幻世界觀和寫實主義的軍事設定吸引了許多粉絲的眼球。

從1980年至1985年,這些科幻粉絲們甚至在科幻展上進一步結(jié)成了興趣小組,并自稱為「Gallacci 小組」,來討論科幻、漫畫、動畫中的擬人動物角色,并交換彼此的速寫本并畫上擬人動物。
另一邊,由Mark Merlino、Fred Patten等人于1980年成立的「卡通/幻想組織」(The Cartoon/Fantasy Organization,簡稱C/FO)是美國第一批日本動畫愛好者組成的粉絲協(xié)會,他們定期會舉行不同主題的線下聚會和放映活動。
由于從小受「風趣動物」影響,其中一部分粉絲比起當時大火的機器人動畫,對日本動畫的喜好還是更偏向擬人動物題材,如手冢治蟲的《森林大帝》《Wonder 3》等。這些人會在其他阿宅在放映廳看片時,臨時聚集在前廳進行交流。
這些來自于科幻領域、日本動畫領域的粉絲們,構(gòu)成了最早獸迷粉絲文化的雛形。

隨著1983年《Vootie》的停辦,一部分原先的「風趣動物」愛好者們于1984年搗鼓出了一本新的業(yè)務刊物《Rowrbrazzle》。不同于《Vootie》那樣半地下漫畫創(chuàng)作者的俱樂部,《Rowrbrazzle》是面向全體擬人動物題材的粉絲——不限于專業(yè)畫師,任何人只要有好玩的東西都可以投稿。
換句話說,《Rowrbrazzle》意識到了這群粉絲的存在,并不將擬人動物僅僅當作創(chuàng)作的題材,而是將其作為一種新興的粉絲文化來看待。根據(jù) Fred Patten 的說法,《Rowrbrazzle》被視為第一本面向獸迷的業(yè)務刊物,也是獸迷文化誕生的重要標志。
現(xiàn)在,我們也一般認為獸迷真正誕生的起點,也是1983年-1984年這段時期內(nèi)。

到底什么才是獸迷?無法被定義的獸迷
盡管我們前面已經(jīng)介紹了獸迷的誕生史,但這并不能為我們解答獸迷的定義,或者真正區(qū)分開一部傳統(tǒng)的「風趣動物」作品和一部「獸迷」作品。而早期「獸迷」與「風趣動物」糾纏不清的關系,更為我們帶來了許多難題。
什么才是獸迷?這算獸迷作品嗎?換句話說,對什么樣的擬人化動物感興趣才算是獸迷?
這個問題不僅圈外人一直在問,甚至獸迷們自己也搞不清楚,已經(jīng)成為了獸圈的永恒難題。

英文中,F(xiàn)urry 的原意為「毛茸茸的」,隨后用來被代指獸迷群體中所迷戀的擬人化動物(以下代稱為「獸」)。但如何定義「獸」,卻一直沒有定論。
90年代中期,曾有獸迷試圖對其定義為「虛構(gòu)的擬人化哺乳動物角色」,但很快就被放棄——獸迷中龍是最受歡迎的生物形象之一,然而龍卻不是哺乳動物,更不符合 Furry 原意的「毛茸茸」。

動物的擬人化程度多高才可以算作?「獸」,也一直沒有定論。相信不少人都見過網(wǎng)上這張著名的「獸定義圖示」,它將動物的擬人化程度劃分為6個級別。
其中,如同人類一般用二足行走、全身覆有動物絨毛的級別2-4被作為典型「獸」代表,而四足行走、僅保留人類服飾等裝飾的級別5當作「極端分子」,完全基于人類的面孔和身軀、僅保留獸耳和尾巴等動物性裝飾的級別1(如獸娘)則排除在「獸」范疇之外。

然而這種對「獸」的簡單粗暴的定義方式,雖然確實符合獸迷中主流品味,但并不能代表所有獸迷。根據(jù)Wikifur,獸迷社群中最大的維基站點上所寫:
作為一種娛樂作品中的類型,「獸」的概念很少在發(fā)展歷史中被人書寫。而社群自身有時候也難以控制獸迷們所迷的主要對象應該是什么樣的。因此,社群中的一些著名成員或許會根據(jù)他/她們對擬人化的個人口味,去表達出對該概念的限制。而其他人卻會因為這些限制,感覺到自己對擬人化的口味被排斥了。
人類和動物特征用何種方式結(jié)合、到什么程度才能算是涵蓋在該類型下的必要條件,其實沒有成文的規(guī)定。唯一明確的決定性因素,似乎僅僅在于需要這兩者(人類與動物)的某種結(jié)合。因此,我們最好用可能性最廣泛的視角去看待這一類型,不要受那些因為自己不喜歡就否認某些作品劃在「獸」范圍內(nèi)的人影響。
簡單說,不要管別人說什么「這才算獸,那不算」,只要你認為自己是獸迷,你喜歡的擬人化動物角色就可以算作「獸」。因此,「獸」的定義方式完全是靠「自由心證」了。
如果我們考察獸迷的誕生歷史,其實也是獸迷文化的誕生定義了「獸」,即,先有對擬人化動物著迷的粉絲開始集結(jié)起來,與同好們交流興趣并能彼此存在同伴之情,以此形成了獸迷文化,之后才有面向獸迷的作品。
嚴格來講,諸如《怪貓弗里茨》和《貓咪舞者奧馬哈》這些早期漫畫,又或者最近手冢被人發(fā)現(xiàn)的情色擬人化動物手稿,或許符合當今獸迷的審美,但它們誕生的時代還沒有獸迷的概念,因此還是「風趣動物」。而當今越來越多的獸迷們會將獸迷文化誕生前的作品也稱為「獸」,自然也加劇了「獸」概念的模糊化。

「風趣動物」和「獸」的概念在獸迷文化誕生之前和雛形期時,也一直是兩個可以互相替換的概念。而隨著西方主流媒體開始留意到獸迷這一群體,對獸迷進行口誅筆伐后,一部分「風趣動物」的粉絲則選擇了與獸迷劃清界限,堅持自己只是「風趣動物」迷。
這些最初的「風趣動物」迷還算是獸迷嗎?這讓獸迷更加難以被準確定義了。
四面受困的獸圈:同性、色情與當代政治
80年代中期,隨著科幻展和日本動畫展上獸迷群體的逐漸擴大,獸迷們開始不再滿足于在這些會展期間租借一兩間房間用于派對,打算建立屬于獸迷自己的展會。

1989年,Mark Merlino 和 Rod O'Riley在加州的一家酒店舉辦了為期2天的ConFurence 0會展,這也是最早的獸迷展。會展共有65名參與者,期間有一個小房間用于獸迷們互相交易獸迷相關的插畫、漫畫、手工品等,還有兩間房間用于活動節(jié)目,包括放映動畫和獸裝派對等。
獸裝(fursuit)在這期間成為了線下獸迷聚會中的常見現(xiàn)象,獸迷們會身穿個人定制的毛絨絨的獸裝參加聚會。獸裝從簡單的尾巴和耳朵,到整套覆蓋全身的服裝都有,獸裝穿著者便可以借此扮演某種動物形象,類似于游樂園里的人偶裝。

另一方面,互聯(lián)網(wǎng)的興起帶來了線上獸迷社群的發(fā)展壯大?;赥elnet、Usenet的獸迷主題論壇從80年代中期開始興起,而最早的獸迷線上文字MUD游戲——FurryMUCK則出現(xiàn)于1990年。
線上社群的發(fā)展帶來了新的變化,一種名為「獸格/獸設」(fursona)的概念開始在獸迷中興起。所謂「獸設」,指的是獸迷將自身的性格特征投射到某一擬人動物形象身上,并以此作為自身的虛擬形象,以對應「人格」(persona)的概念。

類似「獸設」的粉絲行為其實早在80年代就已經(jīng)在角色扮演玩家當中存在,例如第一本獸迷漫畫《爾瑪·菲娜》就曾發(fā)售同世界觀下的桌面角色扮演游戲,讓玩家去扮演游戲中的獸類角色。而互聯(lián)網(wǎng)的風行,讓大量獸迷開始創(chuàng)造自己的獸設,為他/她取名并設定身份背景,并以此虛擬形象在線上活動。
獸裝和獸設,成為了90年代之后獸迷文化中的重要潮流。這些獸迷一部分只是出于逃避主義或者游戲的心態(tài)進行扮演,但也有相當大一部分的群體借由角色扮演建立身份認同。
所以獸迷文化最初雖然只是對擬人化動物的迷戀,但在粉絲社群的發(fā)展過程中很快加入了人類進行擬獸活動的元素。如果說消費擬人化動物題材的商品、創(chuàng)作粉絲獸文或者獸圖可以視為一種「擬人觀」的體現(xiàn),那么獸裝和獸設的角色扮演行為則可以類比為曾經(jīng)原始氏族社會中「擬獸觀」的當代實踐。可以說,獸迷文化變成了「擬人觀」和「擬獸觀」的混合產(chǎn)物。

這些角色扮演的行為隨著獸迷群體的擴大化,很快遭遇了主流觀點的挑戰(zhàn)。1997年 ConFurence 8 會展上,參展的獸迷規(guī)模相比最初已經(jīng)從65人膨脹到了超過1000人。但主辦方并沒有在參展獸迷們的公眾行為上進行太多約束,以至于這場會展被許多獸迷認為太過狂野、混亂。
Ed Klein,一名當時著名的獸裝設計師,展后在論壇上寫了一封公開信,質(zhì)疑會展主辦方,即獸迷文化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 Mark Merlino。在信中,他表示親身經(jīng)歷了許多另人惡心的事情。
他向?Mark Merlino?質(zhì)疑:我相信獸展的初衷應該只是在于對擬人化動物的熱愛,為什么這么多不相干的人混進來,只是為了在派對上追求性愉悅而已?

Ed Kline等人在參展后發(fā)表于獸迷論壇上的發(fā)言,也第一次將獸迷內(nèi)部的紛爭帶到了臺面上。雖然 Ed Kline 本意并不反對追求獸裝獸設、或者完全將獸迷過成一種生活方式的行為,而只是在探討線下獸展上的公眾行為問題,但也暴露出了獸迷社群中最飽受爭議的元素:男同和色情。
很快,日益龐大的獸迷社群在90年代被主流媒體所注意到。在這些早期報道中,主流媒體往往將「獸迷」描述為「充滿成人動物色情」的群體,而保守派媒體更是稱他/她們?yōu)椤赶牒蛣游锇l(fā)生關系的變態(tài)」。

由于早期獸迷深受地下漫畫的影響,其實獸迷文化從誕生之初就少不了露骨的性元素,但最初通常是以戲仿的心態(tài)在描繪。而隨著一部分獸迷對擬人動物的身份認同逐漸加深,代入獸類、對擬人動物和他人的獸裝產(chǎn)生真正性趣,開始對另一部分獸迷們產(chǎn)生了困擾。
獸迷內(nèi)部的爭議在接下來幾年中持續(xù)發(fā)酵。1998年,Squee Rat 發(fā)起了一場名為「燃燒之獸」(Burned Furs)的運動,而她著名的《獸迷宣言》(The Furry Manifesto)在獸迷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浪。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嚴厲批判了當時獸迷社群中的對性過度著迷,精神上認同自己是某種動物,或者將獸迷過成反文化生活方式的傾向。
作者表示,她并不希望變成任何動物,只是想作為人類享受擬人動物的作品而已。而在當時主流媒體的報道下,「無論你喜不喜歡,獸迷已經(jīng)等同于變態(tài)了。」
「燃燒之獸」正是一部分在意公眾形象、希望改善公眾形象的獸迷們所發(fā)起的運動。發(fā)起者?Squee Rat?并不反對擁有奇怪的癖好,但堅持應該將它們作為隱私,而不該去挑戰(zhàn)公序良俗。

「燃燒之獸」運動并未能改變獸迷群體的狀況,2001年就宣告解散,其中許多人就此離開獸迷社群。直到今天,那些從90年代開始獸迷內(nèi)部的爭議、遭遇的外部偏見就從未停止。
唯一的改變,是當今西方媒體幾乎都轉(zhuǎn)向自由主義左派陣營之后,獸迷中男同比例高不再是值得詬病的事情了。伴隨著LGBTQ+運動的日益高漲,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能夠正視獸迷中對擬人動物有著身份認同乃至性欲望的群體。
但隨之而來的,則是當代西方政治中的「社會正義戰(zhàn)士」與「另類右派」的爭斗在獸迷群體中也在越演越烈。「納粹獸」(Nazi furs)和「另類獸迷」(Alt-furries)成為了獸迷內(nèi)部新的問題,也引來了外界的更多爭議。
結(jié)語
回到我們最初提過的那個問題,到底什么才是獸迷?許多人,包括獸迷自己對獸迷的刻板印象真的對嗎?
在獸裝和獸設最火熱的90年代,獸迷畫師 Jim Groat 曾表示每一位真正的獸迷都應該有獸設。但沒有獸裝和獸設,只是單純喜歡擬人動物作品的粉絲就不能算作獸迷嗎?
不是這樣。去年,早期獸迷文化創(chuàng)建者之一的 Fred Patten 去世了,他終其一生沒有獸裝,沒有獸設,也不熱衷于色情獸迷內(nèi)容,獸迷對于他來說僅僅是讓他投入相當多精力的興趣而已,一如他對科幻、日本動畫的態(tài)度。許多早期獸迷都是如此,盡管很多人都因為外部或者內(nèi)部的因素離開了圈子,但他留下來了,一直陪伴著獸迷文化的發(fā)展,并證明了:
每一個獸迷的共同點只是在于對擬人動物的熱愛,僅此而已,除此之外的一切都并不是獸迷文化自帶的屬性。角色扮演,性,LGBTQ+,另類右派,等等,都不是獸迷文化中必備的。

中國的獸迷發(fā)展遠沒有歐美那么長的歷史,更為小眾,也因此還沒有遭受太多來自主流媒體的敵視與偏見。相對來說,中國的獸迷沒有西方獸迷那么重的歷史負擔,但獸迷內(nèi)部對于色情因素的態(tài)度上開始出現(xiàn)了爭議的聲音。
未來隨著國內(nèi)獸迷群體的壯大,可能也將再走一次西方獸迷的老路:迎接不斷的外部偏見和內(nèi)部沖突。
在日常中,我們通常會將某種粉絲文化社群稱之為「圈」,而獸迷文化的社群自然也有了「獸圈」的俗稱。巧合的是,中文里「獸圈」是自古以來就有的詞語,其原本含義為「四面受困」,正好是獸迷文化的境遇。

四面受困的獸圈,在改變公眾形象的道路上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



本文來自「動畫學術(shù)趴」,未經(jīng)授權(quán)請勿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