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突遇大雪,前往南方越冬的燕子還沒遷徙,如此反常是為什么?

最近,吉林等地“光速入冬”,迎來了大雪,雖說比往年降雪要早一點,但也算正常,可蹊蹺的是:當(dāng)?shù)氐木用癜l(fā)現(xiàn)本該遷徙的燕子,成群結(jié)隊地站在屋檐下、電線桿上。這讓人們不免擔(dān)心起燕子的遷徙會不會受影響。

民間有諺語:“九月九,燕子走”,往年7月底開始燕子就逐漸南飛,到了中秋節(jié)附近就很少能見到了。從網(wǎng)上的信息來看,不光吉林,遼寧等地也發(fā)現(xiàn)了大量尚未南飛的燕子。

有的網(wǎng)友則發(fā)布視頻,有些燕子因為低溫天氣,發(fā)生了凍死的情況;有網(wǎng)友則分享
200多只燕子飛進宿舍避寒的視頻,冬天越來越冷,這讓從小就知道燕子的益鳥的我們,不免地?fù)?dān)心起來。

那么,到底是發(fā)生了什么,讓本該遷移的燕子沒有飛走呢?
我國常見的燕子主要有家燕和雨燕,家燕一般在屋檐下筑巢,冬季飛往海南或者東南亞等熱帶地區(qū)過冬。
而雨燕在我國通常被稱為“北京雨燕”,北京雨燕通常在懸崖或者高大的建筑物上面筑巢。

東北地區(qū),常見的是家燕和北京雨燕,它們都是候鳥,有遷徙的特性。每年秋冬季,燕子在北半球的食物銳減,于是準(zhǔn)備南遷。
而燕子要“南飛”的地界,絕非我們以為的秦嶺、黃河以南,也不是長江以南,而是遙遠(yuǎn)的熱帶,除了少數(shù)會留在海南、廣東等地,它們大部分會飛出國門,前往東南亞、南亞,甚至還會穿越整個歐亞大陸前往非洲,或是跨越大洋前往澳大利亞過冬。

中外學(xué)者為了搞清楚燕子到底要遷徙到哪里,以及路線是怎么規(guī)劃的,他們?nèi)绾味ㄎ?,沿途有哪些落腳點等問題。
2014年到2018年,中外科研機構(gòu)組成研究團隊,對北京雨燕進行了取樣跟蹤研究,發(fā)現(xiàn)它們不遠(yuǎn)萬里,橫跨亞歐非大陸前往非洲最南端過冬,最遠(yuǎn)到達了南非,并且每年路線基本一致。
科研人員給66只北京雨燕安裝的輕便小巧的定位器,其中只有25只雨燕返回了數(shù)據(jù),也間接說明了遷徙過程中危險重重,這趟行程可畏“死亡行軍”,天敵極多,更加可怕的是居然被端上來非洲人的餐桌。

隨著繁殖季結(jié)束,燕子們都全力捕食,為遷徙積累的能量,到了7月中下旬,北京雨燕就開始聚集,時兒排成一排,感覺像是開會似的。
然后,它們一路向西,到了準(zhǔn)葛爾盆地附近開始偏南,8月份飛躍紅海,9月份到達非洲北部,再次休息40天左右,再度南下。11月份到達越冬地,位于非洲南部的南非高原,整個過程持續(xù)100天左右結(jié)束。

而從南非回我國要更快一些,3月開始遷徙,日夜不停,邊飛邊捕獲食物,4月下旬就趕到北京,用時64天左右。
對比往返時間可以看出來:
雨燕南飛時候耗時更長,會停歇好幾次,整個路途耗時100多天,一方面是為了照顧剛長大不久的小雨燕,沿途食物逐漸減少,讓他們不得不停下來休息,補充體力。
北歸時耗時更短,幾乎不停歇,為了趕上在我國繁育期間有充沛的食物,也就顧不得休息了。繁育期也被延長到九月份。網(wǎng)友在9月12日拍攝的照片發(fā)現(xiàn),白露已過,燕子們還沒有離開。

誰曾想一夜入冬,東北地區(qū)迎來了寒潮,還沒有充分準(zhǔn)備好的燕子們只能在初雪中顫抖。至于原因,有的網(wǎng)友說是因為“地磁異?!钡鹊?,顯然缺少必要的資料支撐。如果是這個原因,那些依靠地磁進行導(dǎo)航的候鳥也很難離開。

實際上,北京雨燕的遷徙,并不是它們害怕寒冷,而是為了食物和繁殖,我國冬季的到來,昆蟲顯著減少,北京雨燕只能選擇遷徙來獲得食物。
燕子的交配期在每年的5-7月,此時正是我國的春季,南半球的冬季,它們會選擇足夠的食物進行繁殖。

子戀舊,因為筑巢要耗費大量的體力,因為以后的孵化和育雛都要苦差事,所以它們會對舊巢穴進行修補,以便于為雛鳥營造安全的生長環(huán)境。
燕子屬于“一夫一妻”制的鳥類,如果一方殞命,另一方很難單獨照顧幼鳥,所以我們要想保護燕子,首先要保護它們的巢穴,其次就是盡量避免打擾他們捕食。

至于東北的燕子能否度過初雪,大家也不用擔(dān)心,燕子的羽毛有足夠的保溫特性,只要不是連續(xù)的嚴(yán)寒,它們也能捱過去。

只不過缺少食物的燕子們,面對100多天,幾萬公里的旅途還是兇多吉少,令人惋惜。幸運的是未來幾天,東北地區(qū)的天氣將會迎來晴好天氣,但愿燕子們能抓住機會,趕緊遷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