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戰(zhàn)雙(文字版)13文案
這里應該是化用了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詞文學家元好(hào)問的《摸魚兒·恨人間情是何物》中的“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摸魚兒·恨人間情是何物》原文: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wǎng)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壘石為識,號曰“雁丘”。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譯文:天??!請問世間的各位,愛情究竟是什么,竟會令這兩只飛雁以生死來相對待?
南飛北歸遙遠的路程都比翼雙飛,任它多少的冬寒夏暑,依舊恩愛相依為命。
比翼雙飛雖然快樂,但離別才真的是楚痛難受。到此刻,方知這癡情的雙雁竟比人間癡情兒女更加癡情!
相依相伴,形影不離的情侶已逝,真情的雁兒心里應該知道,此去萬里,形孤影單,前程渺渺路漫漫,每年寒暑,飛萬里越千山,晨風暮雪,失去一生的至愛,形單影只,即使茍且活下去又有什么意義呢?
這汾水一帶,當年本是漢武帝巡幸游樂的地方,每當武帝出巡,總是簫鼓喧天,棹歌四起,何等熱鬧,而今卻是冷煙衰草,一派蕭條冷落。
漢武帝已死,招魂也無濟于事。女山神因之枉自悲啼,而死者卻不會再歸來了!
雙雁生死相許的深情連上天也嫉妒,殉情的大雁決不會和鶯兒燕子一般,死后化為一抔塵土。
將會留得生前身后名,與世長存??窀杩v酒,尋訪雁丘墳故地,來祭奠這一對愛侶的亡靈。
《摸魚兒》:一名《摸魚子》,又名《買陂塘》、《邁陂塘》、《雙蕖怨》等。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此詞又名為《雁丘詞》、《雁丘辭》、《摸魚兒·問人間情是何物》、《邁陂塘·問世間情是何物》。出自《遺山樂府》。“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之前部分為詞前小序。
背景: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年僅十六歲的青年詩人元好問,在赴并州應試途中,聽一位捕雁者說,天空中一對比翼雙飛的大雁,其中一只被捕殺后,另一只大雁從天上一頭栽了下來,殉情而死。年輕的詩人被這種生死至情所震撼,便買下這一對大雁,把它們合葬在汾水旁,建了一個小小的墳墓,叫“雁丘”,并寫《雁丘》辭一闋,其后又加以修改,遂成這首著名的《摸魚兒·恨人間情是何物》。
此詞是詞人為大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動而作的,上片以擬人手法敘述大雁之間的故事,下片悲嘆人世的興衰,痛悼大雁的殉情。全詞圍繞著開頭的發(fā)問,層層深入地描繪鋪敘,情節(jié)并不復雜,行文卻騰挪多變,熔沉雄之氣韻與柔婉之情腸于一爐,柔婉之極而又沉雄之至。
這首詞名為詠物,實在抒情。作者馳騁豐富的想象,運用比喻、擬人等藝術手法,對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開了深入細致的描繪,再加以充滿悲劇氣氛的環(huán)境描寫的烘托,塑造了忠于愛情、生死相許的大雁的藝術形象,譜寫了一曲凄婉纏綿,感人至深的愛情悲歌。詞作中大雁的慘死正象征著青年男女純真愛情的禮贊,其中深深寄托了詞人進步的愛情理想。
接下來僅對“君應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四句進行賞析;君:指殉情的大雁。這四句是對大雁殉情前心理活動細致入微的揣摩描寫。當網(wǎng)羅驚破雙棲夢之后,作者認為孤雁心中必然會進行生與死、殉情與偷生的矛盾斗爭。
但這種猶豫與抉擇的過程并未影響大雁殉情的摯誠。相反,更足以表明以死殉情是大雁深入思索后的理性抉擇,從而揭示了殉情的真正原因:相依相伴,形影不離的情侶已逝,自己形孤影單,前路渺茫,失去一生的至愛,即使荀活下去又有什么意義呢?于是痛下決心, “自投于地而死”。
“萬里”、“千山”寫征途之遙遠,“層云”、 “暮雪”狀前景之艱難。此四句用烘托的手法,揭示了大雁心理活動的軌跡,交待了殉情的深層原因。這幾句寫情抑郁吞吐,于柔腸百轉的凄涼中更深涵著孤雁舍身殉情的堅定決絕。
在戰(zhàn)雙中將原本的與愛情有關的詞句改為了對少年意氣風發(fā)的描述,其中的“少年意氣”很符合常羽是少年的形象和其身上的意氣風發(fā)感;
“蒼山銀杏”中的“蒼山”對應涂裝名中的“蒼山”,其次“蒼山”二字給整個涂裝增添了厚重的感覺,因為這套涂裝有著許多中國傳統(tǒng)服裝的元素;常羽原本屬于九龍,而九龍又是一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感和歷史感極強的存在;同時常羽本身是習武的,也代表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意味,我認為“蒼山”二字對應著中國文化和歷史的厚重感,這種厚重感與常羽的少年感相結合,似乎在表達一種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少年的傳承給中國傳統(tǒng)文化注入新鮮血液。
“銀杏”二字則對應著這套涂裝上的銀杏元素。在現(xiàn)實中臨沂市蒼山縣的銀杏樹也挺好看的,挺有名氣的?!吧n山銀杏”可能只是在指蒼山縣的銀杏樹。
最后一句,將原本的“只影向誰去?”改為了“只影向天去?!薄跋蛱烊ァ北憩F(xiàn)了少年的意氣沖天和壯志凌云,同時我認為這也算是一種對“只影向誰去?”這一問句的回答方式,相隔千年,戰(zhàn)雙似乎在以現(xiàn)代人的一種方式向古人回答和表示敬意(不確定)。
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文化中的這一點小光輝,跨越了千年,傳遞到了我們的手中,而戰(zhàn)雙在回答問題的同時也接過了這一小光輝,然后靜靜地躺在這,在這樣一款游戲中,在這樣一個小角落中,默默地以新的形式發(fā)著新的光輝,并且在等帶著它的下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