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軍壓境,長達幾百里的防線為何總去攻打關隘,繞過不行嗎?
[歷史悖論講壇,歡迎來找茬。為活躍氣氛,提高國民整體知識水平,文章中故意漏出一些常識性錯誤,找到并留言在評論區(qū),經其他讀者點贊認可后私信作者領取獎勵]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理解,舉個我前段時間出去旅游的例子來說明一下。本人臨沂的,想去蒙陰孟良崮方向旅游,因為平時經常走這條路線,不足百公里,走高速不到一小時就可以到達,因為是旅游,本想著行程短,任務松,就想著帶著家人走國道,沒想到的是國道205臨沂至蒙陰方向全線在修路,慘不忍睹,導航給指引的各種小道,最后用了接近三個小時才到達目的地,各種繞山,轉湖,這還是魯南呢,本身山系不多,不敢想象要是在東北,內蒙,以及天山山脈那片,如果斷了通道,關隘又給卡住,要怎么穿越呢?
在古代戰(zhàn)爭中,大軍壓境的情況很常見,而防御方通常會設置防線來抵御進攻。防線通常都會選擇一些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如山丘、河流、峽谷等,以增加進攻方的難度。而關隘則是這些地理位置中的一種,因為它們具有天然的地理優(yōu)勢,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重要戰(zhàn)略地點。
首先,關隘本身就是一個地理上的障礙。關隘是山丘或山脈之間的狹窄通道,通常只有一條或幾條小路通行,而且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如果防御方在關隘部署足夠的兵力和設置障礙物,就可以有效地阻止進攻方的直接進攻。
其次,關隘可以控制大片的區(qū)域。由于關隘是狹窄的通道,它不僅可以控制附近的地區(qū),還可以控制更遠的區(qū)域。因此,如果進攻方想要繞過關隘,就需要穿越非常困難的山區(qū)或沙漠地帶,而這些地帶通常缺乏水源、食物和住宿等基本生存條件,使得進攻方難以生存和作戰(zhàn)。
最后,關隘還可以提供預警和反應時間。由于關隘是通向內地的通道,因此如果敵軍想要進攻,必須先通過關隘。這樣,防守方就可以通過設置崗哨和偵察兵,提前發(fā)現(xiàn)敵軍的動向并做出相應的部署和準備。如果敵軍試圖繞過關隘進攻,防守方也可以更快地察覺到并采取相應的措施。
通常情況下古代大軍壓境時,攻打關隘是最常見的戰(zhàn)略選擇。關隘具有地理優(yōu)勢、控制大片區(qū)域和提供預警和反應時間等優(yōu)點,可以增加進攻方的難度,保障防御方的安全。同時,由于古代戰(zhàn)爭的特點和條件所限,繞過關隘直接進入內地并不是一個可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