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戲中的真與假:是貍貓換太子還是審理假皇子

載自《包拯千年之謎》作者春江 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貍貓換太子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戶曉。從元雜劇《抱妝盒》到清代的小說《三俠五義》,再到當(dāng)代銀幕上的包公故事,其情節(jié)始終都沒有停止過演變的過程。

跨越歷史長河,1000年前所發(fā)生的3件事都與這個動人的故事有關(guān)。后來的創(chuàng)作者將這3件事的某些部分分別提煉出來,然后加以糅合,歷經(jīng)千年,雖經(jīng)多次文字的修飾,卻依然掩蓋不住故事里的真實。
第一件事是假皇子案。
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包拯升任天章閣待制,知諫院。
四月,京城發(fā)生了一起冷青案件。
冷青是一個醫(yī)家子弟,長大成人后在廬山一帶漂泊,到處流浪。由于自己的母親曾經(jīng)是一個宮女,他就經(jīng)常在眾人面前招搖撞騙,說自己的母親在皇帝面前得過寵,妊娠之后,被放出宮廷,自己是當(dāng)今皇帝的兒子。

當(dāng)時,廬山有一個和尚叫金大道,認(rèn)為冷青可以利用,就把他挾帶到京城,聲稱一定要在官闕之下叩見皇帝。金大道和冷青兩人,在京城之中妖言惑眾,胡作非為。一時間,京城之內(nèi)議論紛紛,冷青也鬧得越來越大膽了。

后來,開封府偵得此事,府尹錢明逸就派衙役緝拿冷青審問。金大道看到情況不妙,立生一計,唆使冷青裝瘋賣傻,頓時變成了一個顛三倒四、神經(jīng)錯亂的狂人。

這日,錢明逸開庭大審,吩咐左右?guī)Ю淝嗌咸谩?/p>
誰知冷青一進堂,就擺出一副皇子的架勢,對錢明逸大聲喝叱:“明逸,你安得不起!”錢明逸一聽,當(dāng)即怔住,在這真假難辨之際,在眾目睽睽的府衙大堂之上,不自覺地站立起來,然后就坐。狡猾的冷青一開始無疑就奪取了主動,而這完全是一個政治騙子的江湖之術(shù)!

錢明逸亦不是無能之輩,經(jīng)過盤查審問,根據(jù)冷青言語失常、瘋瘋顛顛的表現(xiàn),斷定他是一個神經(jīng)失常的狂人,當(dāng)然不是皇子。然而,這恰恰又中了金大道和尚與冷青的詭計,使他們逃脫了重罰。

按照宋朝法律,既然冷青只是一個瘋子,那就不再是政治騙子,所以錢明逸只把瘋子冷青判送汝州(今河南臨汝)編管。

此案判決后,有些官員認(rèn)為過于草率,案件還留有疑點,便反映到仁宗面前。百官上朝時,仁宗皇帝就此案征詢大臣的意見。當(dāng)時開封府的推官韓絳提出,把冷青留在外邊,一定還會迷惑群眾,擴散不好的影響。擔(dān)任翰林學(xué)士的趙概提出,如果冷青自稱皇子,并非欺妄,那他就不是騙子,就不該判處流放編管之罪,而應(yīng)為之正身,告知天下;

相反,如果冷青確是進行詐騙,那么流放編管的處分也太輕了,應(yīng)該從嚴(yán)判其欺君之罪,立即處死。仁宗皇帝覺得此事關(guān)系到自己的名譽,就下旨命令趙概同包拯一起徹底查清冷青之案,弄個水落石出!
冷青案件表面無頭無緒,好像甚為復(fù)雜,但實際上最重要的線索只在冷青的母親身上。包拯同趙概一起審理冷青,經(jīng)過幾次反復(fù),盤根究底,使案情逐步得到澄清。

原來,冷青的母親王氏,確實曾在宮中當(dāng)過宮女,后來,宮里放出一批宮女,讓她們歸回老家,王氏就是這樣離宮的。隨后,王氏嫁給醫(yī)生冷緒,冷青即是她所生。
包拯和趙概掌握了一個最關(guān)鍵的情節(jié),就是冷青的母親離宮出嫁后,生的第一胎是個女兒,第二胎才生了冷青。這樣一來,一場大騙局就被徹底揭穿了!

至于金大道和尚,在審理中也得以查清。金大道原名叫高繼安,是一個曾經(jīng)作惡而被開除的軍人,被發(fā)配鼎州(今湖南常德市)。

后來他打通關(guān)節(jié),假裝有病,免除了發(fā)配之罪。出獄后,他打扮成名山和尚的模樣,到處“談經(jīng)說法”,信口雌黃,招搖過市,專門結(jié)交當(dāng)朝的達官貴人,騙取錢財。

終于,他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發(fā)現(xiàn)了冷青,并將他巧加利用。他明知冷青是個騙子,反而故意結(jié)交,一同行騙。待冷青被抓,他又出主意讓冷青裝瘋賣傻,結(jié)果蒙混了開封府尹錢明逸。錢明逸沒能審出此案,在公堂之上為騙子起身施禮,有失皇威,再加上開封府又出了其他一些過失,結(jié)果遭到罷官,以龍圖閣學(xué)士出知蔡州(今河南汝南)。
包拯同趙概兩人審清冷青案后,上疏皇帝,將冷青與高繼安處于極刑。

轟動一時的皇子案,就此了結(jié)。

包拯審理假皇子的案子在民間越傳越神,越傳越離奇。

但是,這個假皇子只是社會上的一個小混混,行騙的手段并不復(fù)雜,行騙的目的也很簡單。于是,人們就將宮廷里的事添油加醋地摻和了進去,慢慢地故事的中心轉(zhuǎn)移到宮內(nèi),圍繞著宮內(nèi)的重大問題展開。
第二件事就是《宋史》卷二四二《后妃傳》中記載的仁宗母子生前不能相認(rèn)的故事。
這段歷史記載基本可信。

宋仁宗的生母李宸妃初入宮時,為真宗的皇后劉氏的“侍兒”,性情莊重寡言,真宗封為“司寢”。李宸妃22歲懷孕。此時真宗已43歲,劉皇后41歲,一直未生育。不久,李宸妃生一男子,就是后來的仁宗,劉皇后則妄稱為己子。真宗晚年多病,“事多決于后”。仁宗13歲時按真宗遺昭即位,“尊(劉)后為皇太后,軍國重事,權(quán)取處分”。李宸妃“黑處先朝嬪御中,未嘗自異。人畏太后,亦無敢言者。終太后世,仁宗不自知為妃所生也”。

劉后性警悟,曉史書,臨朝稱制11年,“號令嚴(yán)明,恩威加天下”。此間差一點兒出現(xiàn)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女皇帝。那些專事逢迎拍馬之輩上書,“請依武后故事,立劉氏廟”,太監(jiān)程琳亦獻《武后臨朝圖》,但都被劉后嚴(yán)詞拒絕。

后來,劉后雖奪了李宸妃之子,卻沒有加害之意,直至李宸妃病逝時,她還聽從大臣呂夷簡之言,厚禮葬之。

至劉太后病逝,仁宗才聽燕王說:“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妃死以非命?!?/p>
仁宗得知極為哀痛,下詔“尊宸妃為皇太后”。母子一生近在咫尺卻不得相認(rèn),可算是莫大的悲??!仁宗內(nèi)心的創(chuàng)痛,我們可想而知。

一個貴為皇帝,一個卻是先朝的妃子深居冷宮,孤苦伶仃直至死去。而這一切都是劉太后一手造成的。

后有為仁宗鳴不平者,根據(jù)這一段史實編撰了《貍貓換太子》的故事,最終讓劉皇后得到報應(yīng),李氏與仁宗母子終于相認(rèn),讓這千古冤案得以圓滿結(jié)局。

《貍貓換太子》的故事畢竟與史實相差甚遠。

李宸妃被尊為皇太后時,一些臣僚上書仁宗追究斥責(zé)(劉)太后垂簾時事,但右司諫范仲淹對仁宗說:“劉太后受遺先帝,調(diào)護陛下者十余年,宜掩其小故,以全后德。”仁宗認(rèn)為這是識大體、慰孝思之言,采納了這個意見。以至此事在當(dāng)時沒有形成公案而掀起大的波瀾。
從史書上看,劉后很能干,也沒有干過什么壞事,而編進貍貓換太子故事中的劉貴妃,卻是個狠毒奸詐的女人,但這個故事中的劉貴妃卻很容易使人想起仁宗身邊的另外一個女人——張貴妃。她善于心計,干預(yù)朝政,很不得人心。
這第三個事件就是張貴妃的“紅傘事件”。
作為皇帝,仁宗在生活上很有一些花花事兒,算是“好戲連臺”。他即位沒幾年,就寵上尚美人、楊美人,又聽信讒言,廢了郭皇后。后來被兩位美人弄得神魂顛倒,身體消瘦,甚至有時神志不清,無法理朝。朝臣都為皇帝的健康著想,在毫無辦法的情況下,讓大宦官閻文應(yīng)把這兩位美人攆出宮去了事。再后來,仁宗就寵上了張貴妃。張貴妃善于心計,不但“寵冠后宮”,而且“勢動中外”,干預(yù)朝政。北宋一向比較注意不許以后妃為首的后宮干預(yù)政治,除了皇帝年幼、皇太后名正言順地攝政外,均不允許后妃公開勾結(jié)朝廷上的政治勢力。但張貴妃卻成了例外。她的地位低于皇后,可在禮儀方面她往往逾越當(dāng)時的制度,想同皇后等齊。她要求打紅傘,增加衛(wèi)兵人數(shù),這在宮內(nèi)引起了很多人的議論和反對。包拯當(dāng)時在千里之外為官,并不在宮中,自然也就沒有對張貴妃擋駕指責(zé)之事。顯然,后人把自己的感情和期望寄托在包拯身上,在編講貍貓換太子的案件時,加進了貴妃打著皇后的儀仗出宮從而引出包拯打鑾駕的一段故事。

假皇子案中的“宮女流落民間”、宋史中的“劉后奪子”,以及張貴妃的“紅傘事件”,都在貍貓換太子的故事中得到反映,并且成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這才有了李妃攔轎告狀、劉貴妃貍貓換太子,以及包拯打鑾駕等故事。
在貍貓換太子的故事中,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能從歷史事件中找到“原形”。如劉貴妃的專橫、仁宗的怕包拯等,均在史料中有所體現(xiàn)。
張貴妃之死引發(fā)了朝廷之爭,在這里讓我們回顧一下歷史的真實,那是很有趣味的。
張貴妃死后,仁宗十分傷心。他對朝臣們說,張貴妃很有功勞,過去顏秀等人進行宮廷陰謀的時候,她曾挺身保護仁宗;又說當(dāng)大旱之年,張貴妃曾在宮中祈雨,并刺臂出血,用血書寫祝辭。仁宗說,她的這些表現(xiàn),可惜宮外都沒有人知道,應(yīng)該為她追加榮譽。
朝廷之上多的是拍馬逢迎之徒。仁宗這番話一出口,馬上就有人站出來,說應(yīng)該用皇后的禮儀在皇儀殿治喪。按理講,此事應(yīng)與宰相商議,但宰相陳執(zhí)中是個一味逢迎的人,一點也不能堅持禮法制度。于是,近臣與宗室都入皇儀殿祭奠。
按照禮儀,貴妃相當(dāng)一品官階,死了之后,皇帝可輟朝三日以示哀悼。但大臣們投仁宗之所好,建議輟朝五日。最后,仁宗自己決定輟朝七日。這樣的決定自然招來某些人的反對,但仁宗根本不予理睬。在宰相和宦官們的合謀下,死了的張貴妃終于被追冊為皇后,賜謚“溫成”。這些對于死人的恭維,其“現(xiàn)實意義”完全在于討好仁宗。
但朝中亦有耿直之臣,才使這一鬧劇更顯得熱鬧非常。張貴妃起先的謚號是“恭德”,但遭到強烈的反對,后又改為“溫成”。張貴妃之死,京城禁樂一月,一切儀式按照皇后的標(biāo)準(zhǔn)辦。就在出殯臨葬之時,有個宣讀哀冊的儀式,起先叫樞密副使孫沔擔(dān)當(dāng)這個角色。但作為執(zhí)政官之一的孫沔是一個不肯迎合的人,他上奏說:“章穆皇后舉行喪禮,皆用兩制官(指翰林學(xué)士和知制浩,翰林學(xué)士為內(nèi)制,知制浩為外制,今稱兩制官)行事。現(xiàn)今溫成僅是追謚,反而命令二府大臣行事,這不可以?!彼趿税栽谌首诿媲皥猿掷碛?,并且還大聲說道:“以臣孫沔讀冊是可以的,以樞密使讀冊是不可的?!闭f罷,把哀冊放置起來就退下了。在這種情況下,宰相陳執(zhí)中,居然拿起哀冊,自己宣讀起來。孫沔由于反對追冊溫成皇后,被罷職,出知杭州。
在舉行過喪禮之后,還要替張貴妃立小忌,由于遭到激烈反對,才算作罷。后來還就溫成皇后的舊室立廟,并規(guī)定四時享禮的制度。又把溫成皇后所葬之處題為“溫成皇后園”。當(dāng)時劉沆也當(dāng)上了宰相,任了溫成皇后的監(jiān)護使和圓陵使,但這又遭到御史中丞孫抃的反對,并在仁宗面前公開爭論起來。類似的情形一幕又一幕地在朝廷上演:諫官范鎮(zhèn)向仁宗上奏:“太常議溫成皇后葬禮,前些日子叫溫成園,隨后又改叫園陵;宰相劉沆前為監(jiān)護使,后為園陵使。這些都出自禮官,前日是則今日非,今日是則前日非。古代法吏舞法,今天禮官舞禮。如果不加詰問,恐怕朝廷的典章逐漸敗壞而不可挽救。陛下應(yīng)查處禮官,以正中外的疑惑與爭論?!钡珎倪^度的仁宗皇帝,是不會理睬這樣的意見的。

但事情逐漸發(fā)展為彈劾禮官事件。禮院的書吏紛紛畏罪潛逃。結(jié)果使兩個比較正直的人遭到懲罰。一個是同知太常禮院吳充,一個是太常寺太祝鞠真卿,分別貶知高郵軍、淮陽軍。臺諫官們對這種貶非其罪的事情大為不滿,都出來說話。馮京當(dāng)時任太常丞,因上疏講得十分懇切,引起宰相劉沆大怒,結(jié)果,也遭到貶官。
仁宗皇帝為了一個女人而大動肝火,朝中大臣圍繞一個女人而大做文章,把朝中政治弄得烏煙瘴氣,最終這個責(zé)任還要歸到仁宗身上。這番鬧劇上演時,包拯恰在千里之外。如果堅持正義、敢于直諫的包拯還在朝中,那他會怎樣做呢?等待他的命運將是什么樣的呢?
千百年來,多少人猜測著、想象著、編造著。一個個反映人民群眾意愿的曲折而又生動的故事由此生發(fā),而最典型、最完美的編造,要數(shù)人們世代傳講的這則千古奇案——貍貓換太子。
包拯力阻張貴妃為張堯佐要官,這在歷史上,也是實有其事的。

在貍貓換太子的案件中,連皇帝也怕包拯幾分,這也是事出有因的。據(jù)史書記載,皇帝寵愛張貴妃,聽信讒言,一直想為她的伯父張堯佐封大官、加厚祿。為此包拯多次彈劾,弄得皇帝有點害怕。結(jié)果,皇帝的這一旨意未能完全實現(xiàn)。對此,朱弁所寫《曲洧舊聞》中記載道:“張堯佐除宣徽使,以廷論未諧,遂上。久之,以上溫成(按:即張貴妃)故,欲申前命。一日,將御朝,溫成送至殿門,撫背曰:‘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上曰:‘得!得!’既降旨,包拯乞?qū)Γ箨惼洳豢?,反?fù)數(shù)百言,音吐憤激,唾濺帝面,帝卒為罷之。溫成遣小黃門次第探伺,知拯犯顏切直,迎拜謝過。帝舉袖拭面曰:‘中丞向前說話,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豈不知包拯是御史中丞乎!”這完全是皇祐二年延諍的真實記載,包拯竟敢在皇帝面前乞?qū)?,“大陳其不可,反?fù)數(shù)百言,音吐憤激,唾濺帝面”,而皇帝竟然能耐著性子聽,并采納他的意見,可見仁宗皇帝對包拯確實有點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