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fā)」拋棄AirPods Pro!蘋果/安卓第一條解碼耳放小尾巴如何選?

一個特別有趣兒的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我在B站發(fā)布的視頻,大家對于高端HiFi的器材關注度,遠沒有幾百來元的初燒HiFi耳機、無線耳機等入門音頻產(chǎn)品關注度高。此外來后臺私信的,也基本都是在問買了價位并不高的有線耳機后,如何來選擇前端的搭配問題,這個比例還是很高的,而在這些朋友中問該如何選小尾巴的又占了絕大多數(shù)。



我承認經(jīng)常被這些搭配問題問得啞口無言,雖然之前在各類耳機HiFi展會上聽過很多品牌推出的便攜解碼耳放,但要想讓我推薦一款三百元內、旗艦配置、外觀好看又小巧的小尾巴,并不容易,因為大家已經(jīng)過了最開始比拼價格、比拼配置的年代,經(jīng)過幾代更新后,如果不坐下來仔細聽,猛地一看都是旗艦配置、做工都非常精致,這就導致價格水漲船高,甚至經(jīng)常能在展會中見到899,999,甚至1500元開外的「驚爆價」,499似乎成為了小尾巴圈子的入門價格,這對很多手持耳機都不到千元的私信我的朋友來講,已經(jīng)超預算了。

所以我就壓根沒太推薦小尾巴,而是讓他們咬咬牙直接上個入門播放器,也可以換句話講,能夠符合我推薦標準并確實喜歡覺得不錯的小尾巴,幾乎沒有。
我的標準其實很簡單,基本上回歸初心了:首先得具有良好的驅動力,這里不是指望能把大耳推好,而是只要把耳塞推得有模有樣即可,仔細想想也能想通,小尾巴就是為外出通勤,想用手機聽歌希望音質別太差燒友準備的,我是沒見過在戶外有人用HD600、HD800這樣的耳機連個小尾巴出街的,這不叫燒友,這叫病友。
其次是操作必須簡潔,現(xiàn)在有部分大廠出的小尾巴為能「更加直觀」的操作,把操作都放在App上,我就想插上去直接聽我的HiFi耳機,至于這么麻煩?尤其是控制個音量還需要下載App的,這不叫簡潔,這叫本末倒置。更不用提還額外增加消耗手機的電量,因此把重要操作通過實體按鍵放在小尾巴機身上才更方便。最后一點是要小巧,最好和U盤一邊大。


正巧節(jié)奏坦克音頻推出了一款支持MQA編碼技術的小尾巴MHD,價格更是不可思議,358元還送價值60元的MQA激活碼。

此外,不僅符合我的標準,甚至還有超越,咱們先來簡單開個箱,包裝很簡單,咱們直接看圖。
MHD拿在手里第一感覺是非常輕,可別被鋁合金材質以及上鏡面拋光設計的機身給騙了,加上單晶銅鍍銀線也不過18.5g,機身側面保留了可以進行32級音量調節(jié)的實體按鍵,更方便操作。機身上大大的MQA logo,并不徒有其表,這里還有一個更為巧妙設計:通過藍、綠、紫來顯示不同格式不同采樣率的音頻文件,播放狀態(tài)一目了然。



MHD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來形容最貼切,除搭載ES92181 Pro高規(guī)格DAC解碼芯片,提供過強的「硬素質」外,最大優(yōu)勢是支持MQA 編碼技術。因為篇幅原因,我就不展開講,大家可以理解為把FLAC、WAV等等這樣的高清音頻格式文件進行無損折疊,這樣折疊后的大小僅有原大小的八分之一(比如760M源文件到經(jīng)過折疊到50M),之后通過支持展開的硬件設備進行「硬件譯碼」展開,這種編碼技術除了可以大幅度減小文件體積,更便于利用網(wǎng)絡或者本地流媒體進行傳播播放。

不過各家協(xié)議不一樣,以及各種受限(如下載問題),這里我還是建議去網(wǎng)絡上找MQA資源,之后通過海貝音樂App開啟MQA讀取功能(需要激活碼)到MHD,這種本地讀取方式進行(網(wǎng)絡流媒體串流支持的App太少并受限于網(wǎng)絡)來聽MQA音樂。


如果你使用的是安卓手機,還需要開啟USB獨占功能,避免SRC問題;如果你使用的是蘋果手機,我建議直接訂閱并開啟Apple Music的高解析模式,直接接上MHD來聽即可。

說了這么多,估計很多朋友會問了,折騰這一溜夠,能讓音質得到多大提升?
真屬于一耳朵提升。
節(jié)奏音頻MHD屬于百搭類小尾巴,不管是動圈也好,動鐵也罷,亦或是采用圈鐵靜結構在30歐姆左右的多單元耳機,都能推得有模有樣。雖然70MW的推力雖然與自家兄弟E44、BHD還是有差距,但高輸出功率意味著費電,因此對手機使用時長也是個考驗,尤其是對我這種只要逛耳機展就播放器、手機+小尾巴隨身帶的用戶,播放器經(jīng)常半天就沒電了,之后小尾巴和手機就擔負起逛展重任,所以犧牲一些小尾巴的輸出功耗,換取手機更長時間續(xù)航,才是硬道理。
用DDHiFi的E2020B搭配小尾巴聽MQA格式的海頓弦樂四重奏作品76號《HAYDN - String Quartets Op.76》,在演奏過程中,開篇就能感受到輕松活躍之感,不過在小提琴部分還是感覺有些毛刺懶得追查到底是耳機問題還是小尾巴問題,索性一起再連續(xù)煲機2天,總計100小時后,這套搭配的音色要順滑不少。因整體驅動力比較充沛,讓弓、弦相摩擦后的弦樂聲,急促而有力,瞬態(tài)響應表現(xiàn)較強,不過E2020B本身高頻音色就屬于華麗型,所以這套搭配起來在高頻方面,還是有一定「侵略性」,對部分喜歡濃厚妖艷風格的燒友來講,可能略顯直白。

不過用這套來聽《鼓詩》就非常爽了,低頻素質相比只接一個轉接頭來講,如從「敲鐵皮」到「打大鼓」的提升。開頭的小鼓輕盈而急促,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中間部分隨著鼓聲敲擊力度不斷增大,彈性、下潛也有可聞增強,凝聚力不再松垮而是變得非常結實,整體動態(tài)變化強烈,大力敲擊下去后鼓面立即擴散,之后立馬收住,給人以酣暢淋漓感。

中頻方面提升最明顯的部分在密度和結像,為了進行AB,我特意選擇了在人聲表現(xiàn)變化最明顯的HIFIMAN RE2000,這耳機只要前端不行,人聲就會薄冷纖細,需要合適的驅動力和控制力才能發(fā)揮出耳機本身的旗艦素質。接駁MHD后,在聽《I Want Tomorrow》時,剛開始的「there is blue in the sky」結尾部分音色非常飽滿自然,口型清晰且綿密,結像準確。恩雅這句一出來就有一種站在凱爾特城堡頂端看著遠處妖嬈的晚霞,微風吹拂在臉上帶來的的歡愉感,輕微的音染也讓中頻人聲線條仿佛鍍上了一層鉑金,有光澤感,接下來娓娓道來的人聲就聽得如癡如醉。
以上就是搭配手邊兩款在我看來并不容易「控制」的動圈耳機聽感,最后總結下這款小尾巴的風格:控制力不錯,整體風格偏向流行、現(xiàn)場,高頻表現(xiàn)華麗,低頻速度快,量感表現(xiàn)一般,很適合搭配濃厚聲音風格的動圈耳機,以及絕大多數(shù)純動鐵和圈鐵靜耳機,但對于那些追求解析和速度感的動鐵耳機來講,可能聽感上就比較亮,這就因人而異,各取所需了。
如果能夠增加一些輸出功率并提供帶有3.5、4.4平衡口雙口的Pro版本,哪怕再貴一點,相信大家也不會嫌貴,畢竟這樣一條能自動識別通話和HiFi模式、集成MQA編碼技術、采用旗艦ESS DAC硬件配置、做工精良且能作為初燒用戶的第一條小尾巴,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