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岳飛必死
古代帝王對付能臣的辦法有很多,好一點的高官厚祿,聯(lián)姻拉攏,差一點的削藩奪爵,逼反再誅,但都是建立一個前提,四方已定,國家安穩(wěn)
其中有一個異類,就是南宋開國皇帝殺了岳飛
比較認同的說法是趙構(gòu)怕他被擄走的父兄回來跟他搶皇位,而事實上根本不可能,一朝天子一朝臣,南宋的朝廷班底是新立的,跟趙構(gòu)是利益共同體,一定會是安于現(xiàn)狀,即使有人心系前朝也不會主動去做天怒人怨的事
問題在于皇位的正統(tǒng)性上,趙構(gòu)登皇位,有替代品的意味,提出迎回二圣的口號只是標榜自己懂事,不忘本,以抗金的名義歸攏天下民心,所以真的就是一句口號
而且這跟以往金人放話要扶持欽宗在北方重新登基不沖突,即使金人真這樣做,南宋仍可打出抗金救圣的旗號北伐,而如果二圣一直活著,金國一旦被滅,就只剩這個國家誰更正統(tǒng)的問題
所以當岳飛真的劍指黃龍把口號變?yōu)楝F(xiàn)實的時候,秦檜怕了,趙構(gòu)更怕,站在皇帝的角度,他不怕徽欽二宗回來,圈養(yǎng)深宮就是,他怕的是岳飛,怕岳飛不回來,萬一滅了金國,擁立徽欽或其繼承人,另立朝綱,形成南北之勢,屆時有徽欽的正統(tǒng)和岳飛的威望,會有多少日夜盼著王師北定中原的臣民趨之若鶩,恐怕連他這個皇帝都要渡河而附
現(xiàn)在岳飛正讓這件事無限接近發(fā)生,即使岳飛曾經(jīng)如何表忠心,趙構(gòu)也不會承擔這個風險
同樣,秦檜的處境更甚,岳飛事成他下場更慘,甚至難留全尸,所以君臣同心,一起在史書上留下了最后的結(jié)果
這就是一個落后的制度必須被取代的原因,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不能凌駕于國家和人民之上
我唯一的問題,岳飛有沒有想到這一步
如果沒有想到,為什么要一遍遍向趙構(gòu)表忠心
如果想到了,真的沒有別的辦法了嗎
怒發(fā)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再讀滿江紅,滿滿的不甘和遺憾,竟如臨終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