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類父母,更容易養(yǎng)出心理疾病的孩子
有句話說得好: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但是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愈。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可以說是方方面面的。如果父母教育得好,家庭氛圍好,那么孩子也會成長得更好,會有以父母家庭為支撐的底氣去面對未來的冒險;但如果是這幾類父母,就很可能養(yǎng)出有性格缺陷甚至心理疾病的孩子:
第一種就是“為你好”型父母。這類型的父母經(jīng)常會用“我這么做都是為了你好”“還不是為了你”這類型的話去催眠自己的孩子,所以即便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受到了委屈、甚至是內(nèi)心有憤怒,也會在這種“道德綁架”下啞口無言,成為只聽父母的話、什么都按照父母說的做的“乖孩子”。這樣的孩子很容易養(yǎng)成內(nèi)向敏感的性格,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會一直活在別人的目光和評價中,活得很累。并且因為長期壓抑自己的真實情感,情緒需求得不到滿足,他們更容易患上抑郁。
第二種就是語言暴力型,這類型父母時常無意識的用粗暴的言語去傷害自己的孩子,比如“你怎么這么笨?”、“養(yǎng)你有什么用?”、“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那么好?”等等。在父母言語暴力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從根本上上對自己是否定的,容易自卑、自責,因為他們從小就沒有得到父母的夸獎,總被指責、打擊,沒有建立起自信心,被父母雞蛋里邊挑骨頭,所以這種人長大了之后,他們真實的自我處于最底層,會把自尊放得很低,不敢輕易反駁別人,受了委屈也不敢反抗,因此也更易受到傷害。
第三種類型就是控制欲極強的父母,這類父母喜歡掌控孩子的全部,比如說該上什么學校,該讀什么專業(yè),該做什么工作,和誰結(jié)婚等等,父母都會全權(quán)安排。長期活在他人控制下的人,一方面是很容易沒有自我,得過且過,對生活和未來喪失信心和動力;另一方面很可能更加叛逆,內(nèi)心有仇恨和暴躁的情緒,時常會做出一些沖動的、不計后果的行為,以此來表示自己的反抗、擺脫父母的控制。
第四種就是身體虐待類型的父母。比如因為成績下降、惹了禍就會對孩子大打出手的父母,信奉“棍棒式”教育,認為孩子不打不成器,因此對孩子過分嚴苛。殊不知打罵并不能解決問題,用暴力的方式去控制孩子、試圖糾正孩子的錯誤、讓孩子長記性,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不被愛的,能夠記住的只有身體上的疼痛和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即便孩子長大成人了,依舊會留有童年時的陰影,會對父母的一些行為產(chǎn)生應激反應,并且與父母之間很難再建立起信任,不再期待父母的關(guān)心和愛,甚至是對其他的親密關(guān)系也保持對抗的態(tài)度。
最后一種就是不斷吵架的父母,倘若一個家庭中長期沒有圍坐在一起溫暖的飯菜,一家人外出的假期,彼此交流溝通的記憶,有的只剩無止境的爭吵、抱怨,那么在這種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也有極大可能養(yǎng)成冷漠、偏激、內(nèi)向、悲觀的性格。
其實原生家庭對一個人,尤其是對正在成長的孩子來說,影響真的很大。在精神科門診就很容易發(fā)現(xiàn)這樣一種現(xiàn)象,那些出現(xiàn)心理問題甚至精神疾病的小患者,往往都有著一個不太美好的原生家庭。這些孩子受到的原生家庭的苦各有各樣,最終卻都殊途同歸,轉(zhuǎn)化為病態(tài)的情緒攻擊孩子的健康,所以孩子出現(xiàn)焦慮、抑郁、雙相甚至精分。
那么你屬于哪一類父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