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漫無止境的八月》開始的一些碎碎念(2)
上一回,對于動畫如何優(yōu)秀地講好故事這一話題提供了個人主觀的觀察角度。這次本人斗膽探討一下《漫無止境的八月》之故事背景——學生時代的暑假在動畫中的范式。
暑假暑假,含有“暑”和“假”兩個元素。如何在平面世界使人們身臨其境地感受炎炎夏日?較為直球的展示可以是連綿不絕的蟬鳴,可以是毒辣陽光直射的畫面,可以是房間內各個細節(jié)處的飾品,也可以是戶外活動時角色臉上的汗滴與身上外露的服裝(大噓)。而間接的展示可以是室內與室外的視覺對比,可以是具有季節(jié)特征的冷飲、冰可樂,可以是調高色彩鮮艷度的景觀植物,也可以將角色們活動的時間由白天轉移至夜晚。而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種種要素雖是體現(xiàn)了夏日的季節(jié)特征,但未必含有體現(xiàn)角色感覺到炎熱、積極、情色、熱血等等方面的意圖。不如說,角色本身的感受與背景環(huán)境的特征若是能夠區(qū)別開來呈現(xiàn),那才得以體現(xiàn)故事的層次感,增添觀賞時的趣味。《天氣之子》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在精妙的腳本構思下,背景里夏日的“冷”與“熱”之矛盾對于角色的戲劇性有著很強的補足作用。與夏日“綁定”的并不只是嬉戲打鬧、泳裝福利、熱血作戰(zhàn)或是情感推進的良好時機。夏日的陰翳才更能夠體現(xiàn)角色與背景差別刻畫下的韻味。
但背景終究是背景板,而“假日”這一元素一定會被使用于劇情的展現(xiàn)中。針對發(fā)生在夏日的假期,作為重要故事推進點的“事件”往往千篇一律。劇中角色們或是在海/河/泳池邊相聚一堂,展開俗套的“泳裝福利回”;或是在熙熙攘攘的夏日祭中你儂我儂,以收尾的煙花大會為契機推動情感的交鋒;或是于陰森的夏夜里舉辦試膽大會,在驚心動魄的吊橋效應中心潮澎湃;亦或是與大自然來一次親密接觸,在郁郁蔥蔥中若有所思;又或是各類賽事/戰(zhàn)斗/謎團的關鍵時期,主角團眾志成城齊心協(xié)力。類似的劇情已經品鑒過無數(shù)次了,那么對于這樣的設置又有什么講究呢?
針對“泳裝福利”,自然而然地就能浮現(xiàn)出很多引人遐想的畫面。然而公式化的,完全以展現(xiàn)角色本身魅力為重心的單元劇設置顯得有些刻意而做作(雖然觀眾挺喜歡看的)。上個版本的“學院派”后宮動畫很喜歡這種劇情,而且這也是適當?shù)?,畢竟后宮動畫的主要賣點就在于誘人人設下美少女的角色性價值。在這樣的基調下全片的故事性較弱,而為了更露骨地彰顯這份魅力,通常在泳裝福利回里輔以大膽的性暗示,并與后宮王的男人進行沒羞沒臊的互動。由此,泳裝回自然而然地與情色聯(lián)系在了一起。但是,跳脫開上述的定式,從角色本身的思考回路考慮,或許泳裝回并不全是制作人員與觀眾之間心照不宣的默契。暑假中的學生在水邊發(fā)生肌膚之親,難道沒有劇中角色本身的意志在嗎?不是原作者,導演或腳本家這種故事外的上帝所指派的任務,而是劇中人物仿佛活生生地選擇在水邊度過一個難忘的假日,后者才更觸動心弦而令人印象深刻。對于《涼宮春日》而言女主角的性格唯我獨尊、目中無人、一旦想到什么就立即付諸實施,而觀眾心中已經留存了女主角“會來事”的預期,因此泳裝回的這一事件本身就比較匹配故事整體的脈絡:一個高中時期的孩子王于暑假牽線引頭的泳池半日游在設定和邏輯上都還算說得過去。如果說《涼宮春日》獨特的設定架構決定了上述論調的特殊性,那其實從其他作品中也可以得出較為普遍的合理性論證。京都自家的作品中以上低音號為例,而若提到其他公司的作品,我認為電光機王也同樣可圈可點。


而在泳裝回中套路化的模板想必大伙都品鑒的夠多了,就不再特地節(jié)選、批判一番了。
對于夏日祭,盡管大部分的觀眾并未親身實地經歷過,但受惠于長時間在二次元中的浸淫,夏日祭中的活動自然能夠如數(shù)家珍。有關夏日祭的鑒賞可以參考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3444715永不缺席的夏日祭(偶爾遲到也沒關系)——《小林家的龍女仆S》第12集演出小記。此處我想聊一聊夏日祭中的兩個標志。
1.戲臺。首先,什么是戲臺?


戲臺,顧名思義,是演出戲劇的舞臺,通常位于整場祭典的中心處。一般而言,在慶典的場合下會更傾向于選擇角色們步行于攤位之間閑聊,享受歡快閑散的氣氛;或者是如同上述專欄中上低音號與龍女仆中那種人流的擁簇下對角色感情線的雕琢。而對于漫無止盡的八月,戲臺在既視感的回溯中成為了一個錨點,引出后續(xù)活動的朦朧錯位感。這種視覺引導作用暗示了戲臺本身自帶萬眾矚目的潛在性質,故以其為主體的演出往往別具一格。其張揚和外露的特性與慶典時的歡欣相得益彰,無論是《春宵苦短》中戲謔的表演,還是《言語如蘇打般涌現(xiàn)》中壓軸的情感迸發(fā),這一“舞臺”的選擇為戲劇性的演出增添了迫力。而由此更進一步,祭典中不同地點的安排目的則頗具探討價值。對于焼きそば、りんご飴等小吃攤位的安排往往意味著一段“插曲”的出現(xiàn):或是角色團變?yōu)榉诸^行動;或是熟人相遇、意外發(fā)生等轉折。而釣魚,打槍這類的定番中角色的擅長與否則會時常用于補足故事設定、彰顯人物魅力。若是主角一行出現(xiàn)在了人流較小的祭典外圍,那么觀眾就會自然而然地期待心理情感層面的下一場交鋒會如何展開。背景的提示作用不容小覷,決定著觀眾是興致盎然還是哈欠連連。
2.煙火。五顏六色、劈里啪啦的火焰想必已經成為了祭典收尾的標志。值得一提的是,阿虛騎著自行車放飛煙火的畫面似乎neta了這樣一個趣聞。

單考慮煙火的展現(xiàn)形式,主要分為了以下兩種:一種是花火大會類型的,劇中的角色作為觀眾欣賞遠處綻放的煙花;另一種是角色自身使用相對小型的煙火來“自娛自樂”。對于前者,大春物中迪士尼的那場煙火下一色的落寞令人印象深刻;更衣人偶中優(yōu)秀的3DCG更是讓人夢穿另一世界觀的哈撒韋與琪琪。對于后者,夏日幽靈中獨特的情節(jié)設計與悠哉日常大王中的恬淡閑適也讓人充滿遐想。閃爍的火光就像是一個載體,通過凝滯空間中唯一的動感寄托了難以言說的情愫,而其大小之分也因此暗藏玄機。對于最常見的戀情,天上的轟轟烈烈與底下的扭扭捏捏完備地刻畫了角色的心境;而人與人之間的小世界則如細水長流一般平淡卻又安心。這種煙火的“小大之辯”,實際上也正體現(xiàn)了編劇的巧思。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