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小辭典》6.20 樸素辯證法
【本文轉載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僅供學習參考】
20、樸素辯證法
? 是在古代社會里產生的一種自發(fā)的、原始的辯證法思想,是辯證法思想發(fā)展的初級形態(tài)。
? 樸素辯證法無論是在我國還是希臘的古代社會,都有較充分的發(fā)展。我國古代的《易經》中說:“一陰一陽之道”;《老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后相隨”;韓非說:“夫物之一存一亡,乍生乍死,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謂?!钡鹊取T诠畔ED,辯證法的奠基人之一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一切皆流,一切皆變”,“無物常住”,“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等樸素辯證法思想。
? 恩格斯指出:“如果說,在細節(jié)上形而上學比希臘人要正確些,那末,總的說來希臘人就比形而上學要正確些?!?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6">[i]古代樸素辯證法認為世界是個普遍聯系的整體;對立斗爭產生萬物;萬物都有自己的生滅過程。但是,由于歷史的局限,樸素辯證法只是自發(fā)地、直觀地描述了整個自然界的輪廓,還缺乏科學的證明,還不能對自然界作具體的解剖和分析,還沒有形成完備的理論。樸素辯證法由于自身的不完備,后來被形而上學所代替。
注:
[i]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468頁。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