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小萌艦體
蒙大拿級戰(zhàn)列艦[1945]
設計年份:1945年
舷號:USS—BB—72
艦長:336.15米
水線長:325.8米(滿載)
艦寬:43.9米
水線寬:42.5米(滿載)
艦體高度:64米,水上高度:51.4米(滿載)
上層建筑甲板上高度:前:15米,后:10米上層建筑寬:13.9米
吃水深度:11.1米(標準),12.6米(滿載)
排水量:104600噸 (標準),118600噸(滿載)
動力:12座Babcock &? Wilcox高溫高壓重油鍋爐,相比衣阿華級體積更小,出力更穩(wěn)定
6座EX-Westinghouse改良型蒸汽渦輪機
穩(wěn)定輸出功率:318000匹馬力(穩(wěn)定)
最大輸出功率:381600匹馬力(增壓)
傳動:6軸、6槳(機械齒輪傳動,對稱分布)
舵機:3舵(半平衡舵,前1后2,對稱分布)
滿載時航速:31節(jié)(穩(wěn)定),33節(jié)(極速)
滿載排水量時艦用重油裝滿舯部兩側(cè)儲油倉
滿載載油量:13000噸艦用重油(滿載)
最大載油量:20000噸艦用重油(最大)
滿載航程:20000海里/15節(jié)(滿載)
最大航程:30000海里/15節(jié)(最大)
滿載時側(cè)舷高度:7米
滿載時艦首高度:11.5米,艦尾高度:8米
艦體結(jié)構(gòu)運用無縫焊接技術,焊接率:100%
裝甲板采用焊接/鉚接結(jié)合方式安裝
艦體涂裝:B-65-A型標準海軍藍迷彩
最上層鋪設60mm厚的硬化直紋純柚木板
艦體外側(cè)及艦島上部焊有標準管狀護欄
護欄高度:1.15米,管壁厚度:2.5mm厚的STS
彈射器:艦尾兩側(cè)各搭載一座高壓蒸汽彈射器
艦載機:艦尾甲板共可容納4架艦載水上飛機
(水上飛機可觀測炮彈落點的水柱或搭載聲自導魚雷進行反潛作業(yè))
全艦準乘人員共2950人,食物可儲存40天份
戰(zhàn)時準乘人員載荷達到3500人以上,食物可儲存30天左右的份額,戰(zhàn)艦的自持力為30天
上層建筑搭載6座MK37-A型高平兩用指揮儀
(前后各一座,第一、第二煙囪兩側(cè)各一座)
艦橋后部的主祪桿與第二煙囪后部祪桿連接
裝甲區(qū)長度:205米,長度占比:61%(全長)
艦體防護裝甲重量占比:40%(標準排水量)
艦體垂直防護裝甲:485mm—335mm
板高:5.5米,傾角:19度,材質(zhì)為Class-A
側(cè)舷裝甲背板為32mm厚的STS
防崩落側(cè)板為25mm厚的STS
艦中炸彈甲板:57mm+19mm厚的STS
艏艉炸彈甲板:57mm+19mm厚的STS
裝甲甲板上方第二甲板:16mm厚的STS
艏艉防護裝甲為38mm厚的STS
上層建筑裝甲為76mm—19mm厚的STS
艦主水平裝甲:內(nèi)231mm,外241mm
材質(zhì)為Class-B,背板為32mm厚的STS
防崩落層:內(nèi)19mm,外25mm厚的STS
側(cè)裝甲以上剝被帽:57mm厚的STS
橫向圍板剝被帽:38mm厚的STS
排氣煙囪:蜂窩狀頂:406mm
材質(zhì)為Class-B,孔直徑:180mm
煙囪排氣孔開口部占比60%
煙囪垂直外壁被51mm厚的STS裝甲覆蓋
防雷隔艙側(cè)頂板:32mm厚的STS
儲油艙內(nèi)部防護板為22mm-18mm厚的DTS
防雷鼓包外部裝甲為厚達25mm的DTS
艦體中部防雷隔艙單側(cè)縱深:7.45米
艦體重心:橫軸:穩(wěn)定,縱軸:穩(wěn)定
輪機艙壁:側(cè):324mm-127mm
傾角:15度,材質(zhì)為Class-A
底部裝甲為厚達32mm的STS
側(cè)裝甲背板為32mm厚的STS
頂板為32mm厚的STS
側(cè)板為25mm厚的STS
內(nèi)部側(cè)底板為16mm—9mm厚的STS
彈藥庫壁:側(cè):356mm-152mm
傾角:15度—20度,材質(zhì)為Class-A
底部裝甲為厚達32mm的STS
側(cè)裝甲背板為32mm厚的STS
頂板為32mm厚的STS
側(cè)板為25mm厚的STS
內(nèi)部主炮防護壁為57mm厚的STS
內(nèi)部主炮防殉爆間隔壁為76mm厚的STS
艦首裝甲橫向圍板厚:533mm-508mm
艦尾裝甲橫向圍板厚:457mm-406mm
材質(zhì)為Class-A,背板為32mm厚的STS
側(cè)板為25mm厚的STS
艦體內(nèi)部側(cè)底板為32mm—7mm厚的STS
艦首水線防護裝甲:203mm-165mm
長:35米,高:4米,傾角:19度
背板為32mm厚的STS
艦艉傳動軸防護裝甲:508mm-356mm
長:30米,高:5米,傾角:19度
背板為32mm厚的STS
舵機防護壁:側(cè):457mm厚的Class-A
頂:254mm厚的Class-B
背板為32mm厚的STS
長:45米,寬:20米—15米
高:2.5米—4米
裝甲司令塔:甲板上高度:17.5米
立面:650mm厚的Class-A
頂:356mm厚的Class-B
背板為32mm厚的STS
底部:76mm厚的STS
下部垂直通信線路側(cè)壁厚:457mm
主炮:四座三聯(lián)裝MK-A型457mm/L47艦炮
彈種:MK3-A專用型鎢合金超重穿甲彈
結(jié)構(gòu):硬質(zhì)被帽—風帽穿甲彈
正:650mm+127mm背板,傾角:45度
側(cè):406mm—324mm,背板為32mm
頂:356mm+32mm背板
后:406mm,背板為32mm
座圈:254mm—152mm,背板為32mm
炮座裝甲:650mm—457mm+32mm背板
主炮內(nèi)部防殉爆間隔板:76mm厚的STS
每座主炮后部裝載MK26-A型15米基線測距儀,安裝最先進雷達,使用二元計算火控臺
裝填速度:30秒/輪
最大射程:42KM
穿甲彈高度:206CM
穿甲彈重量:1750KG
穿甲彈裝藥:35KG
穿甲彈初速:732米/秒
垂直穿深:600mm(20KM)
水平穿深:340mm(30KM)
裝填角度:+5度處裝填
俯仰角度:—5度至+45度
炮塔旋轉(zhuǎn)速度:45秒/180度
炮管俯仰速度:12度/秒
炮管制退距離:127CM
發(fā)射藥包重量:400KG(SPD)
主炮身管壽命:300發(fā)
主炮藥室壽命:280發(fā)
副炮1:兩座三聯(lián)裝MK16-A型203mm/L55速射艦炮
正:203mm,側(cè):127mm—102mm
頂:127mm,后:76mm
炮座裝甲:165mm+25mm背板
副炮2:十座雙聯(lián)裝MK16-A型152mm/L47高平兩用炮
正:152mm,側(cè):102mm—76mm
頂:127mm,后:57mm
炮座裝甲:127mm+25mm背板
防空炮1:十九座雙聯(lián)裝MK33-A型76mm/L50高射防空炮
外部防護板為15mm厚的STS,搭載MK16-A型火控雷達及配套的MK56-A型射擊指揮儀
防空炮2:五十六座雙聯(lián)裝MK22-A型20mm/L70厄利孔防空炮
搭載MK24-A型斯塔克光學輔助瞄準器
艦體主裝的防護能力(估測)
安全區(qū):20KM-30KM
垂直防護:垂直主裝甲帶的485mm裝甲內(nèi)傾19度與超大和級垂直主裝甲帶的460mm裝甲內(nèi)傾20度的防御能力大致相當,艦體裝甲盒的等效厚度為665mm最高品質(zhì)裝甲鋼,炮盾的防護能力更高,可以防御20KM處超大和的510mm以及自身的457mm穿甲彈炮擊
水平防護:艦體裝甲盒的等效厚度為300mm最高品質(zhì)裝甲鋼,但因為存在剝被帽效應,在面對被帽穿甲彈時,水平裝甲的真實等效厚度實際約為340mm,主炮塔及指揮塔頂部的防護能力更高,可以防御30KM處超大和的510mm以及自身的457mm穿甲彈炮擊
水中彈防護:輪機艙段可以防御20KM以上距離大和級460mm口徑穿甲彈的水中彈攻擊以及25KM以上距離超大和級的510mm口徑穿甲彈的水中彈攻擊,對于530mm口徑水中彈的免疫區(qū)同樣為25KM以上的距離,彈藥庫段可以防御20KM以上距離超大和級的510mm口徑穿甲彈的水中彈攻擊,對于530mm口徑水中彈的免疫區(qū)同樣為為20KM以上的距離
綜合防護水平:戰(zhàn)艦可以完全免疫20KM—30KM距離內(nèi)超大和級的510mm口徑穿甲彈的直接炮擊,可以完全免疫25KM以上距離超大和級的510mm口徑穿甲彈的水中彈攻擊,戰(zhàn)艦可以完全免疫25KM—30KM距離內(nèi)H44的530mm口徑穿甲彈的直接炮擊,可以完全免疫25KM以上距離530mm口徑水中彈攻擊
(以上數(shù)據(jù)僅供參考,以異世界實際數(shù)據(jù)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