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說道德經(jīng)」第十一章,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卅輻同一轂,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也。埏埴為器,當(dāng)其無,有埴器之用也。鑿戶牖,當(dāng)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strong>
卅:sà,三十。
轂:gǔ,車輪中空的部分,可以插軸。
埏埴:shān zhí,陶罐。
牖:yǒu,窗戶。
利:利益,收獲。
用:作用,用處。
意思是:三十個軸輻,插進車輪中空的地方,可以做成一個車輪;正因為車輪中間是空的,所以它在車子上發(fā)揮作用。陶罐被我們當(dāng)做器皿,正因為陶罐中間是空的,所以它才能發(fā)揮器皿的作用。在墻上鑿開一扇窗子,正是因為窗子中間是空的,所以它才能在屋子上發(fā)揮作用。由上可知,有形之物可以當(dāng)做財物收藏起來,而無形之理才是它的真正作用。
這一段道理,主要講述了:我們不要只盯著東西本身的利益,而要弄明白東西之所以存在的背后的道理。
記得小時候,和老爹割麥子。只剩下最后一小塊麥地了,老爹讓本來玩耍的我也一起割。因為要在天黑之前割完,明后兩天都是暴雨。
我回家拿鐮刀,翻了個底朝天,也沒找到。去鄰居家,都鎖著門呢。我回地里告訴老爹,挨了一頓臭罵。
“是刀就行,誰說非一定要鐮刀了?!?/p>
聽了罵,我開心了。跑回家直奔柴房,找到了劈柴用的小砍刀。老爹擔(dān)心我不好用,把鐮刀讓我用,自己用小砍刀。最后我和老爹很快就把剩下的麥子割完了。
在我那時腦海中,割麥子就是用鐮刀,其他的東西沒辦法使用。豈不知,只要是刀就行,鐮刀也主要是因為它鋒利,才能割麥子的。
很多東西,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是很容易陷入死局的。一件東西背后的道理,才是這件東西的本質(zhì)。
東西可以隨時更換,而東西背后的道理是不變的。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要知道“是什么”,更要知道“為什么”。這樣我們才能在生活中游刃有余。
只有抓住一件事物的本質(zhì),那么我們才可以穩(wěn)坐釣魚臺。需要時就有,不需要時放手。而不是像其他人那樣,緊緊握著不敢松手,生怕一旦失去,就無法再擁有了。
我們在“【魚說道德經(jīng)】第六章:其若存,用之不盡?!敝幸舱f了這個道理:想要一直擁有什么,便先為它創(chuàng)造一個屬于它的環(huán)境。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無,就是環(huán)境,是萬物開始的地方,是從無中孕育了有。像是海洋,像是大地。
而有,則是應(yīng)運而生的第一個物質(zhì),從它開始繁衍不息,變幻無窮。
有從無中生,無得有則活。
在這一章中,無就是道理,因為道理而催生了有。而又因為有,無這種道理才能長存。
當(dāng)我們了解了道理,自然也就能順應(yīng)道理,而產(chǎn)生無窮無盡的有。而不是緊緊抱著眼前的一點物質(zhì),不愿意放手。
這也就是《道德經(jīng)》第四十章所說的:“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钡牡览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