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守立講《論語》】第10講:千金難買少年窮!
#公眾號:天第書院
太宰問于子貢曰:“夫子圣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圣,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論語·子罕第九》
有一天,吳國有個叫太宰嚭的人,問子貢:“你師父孔子是個圣人吧?他怎么這么多才多藝?”
子貢自豪地說:“我的老師,那是天縱之圣,老天讓他生下來就是圣人,而且又多才多藝!”
你看,當孔子從子貢那里,聽說太宰嚭這樣表揚他的時候,他是什么樣的反應呢?一想起自己兒時的經(jīng)歷,他忍不住淚流滿面啊。
“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孔子對子貢說:傻小子,我哪是什么天縱之圣!我只是因為小時候貧賤,沒辦法,為了活命,才學會許多下層人的技藝。君子用得著會這么多技藝嗎?不用會這么多吧。”
孔子童年的生活,比我們今天的小孩艱苦多了。
孔子三歲時,父親就過世了,沒留下什么財產(chǎn),反而留下一大家子的負擔(孔子上面還有9個同父異母的姐姐,以及一個有腿疾的哥哥,母親顏徵在是父親叔梁龁娶的第二個妾,其在家族的位置很低),為了活下去,母親不得不帶著孔子離開了大家庭,孤兒寡母,回到了娘家曲阜城,一條叫闕里的小巷,在那里艱難謀生。
這時候,孔子要學什么?學生活自理。學一些手藝,幫助母親貼補家用。
就這樣,生活的無奈,迫使他早早地學會體察人情冷暖,也迫使他多才多藝。
回到我們今天教育孩子上來,現(xiàn)代家庭物質(zhì)條件普遍富裕,父母又大多溺愛孩子,舍不得孩子受一點委屈,吃一點苦,甚至,有父母讓孩子只要把書讀好就行了,什么家務活都不用干,很難想象,這樣長大的孩子將來對家庭會有多大的責任心,又遑論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
我曾經(jīng)聽過一句最禍國殃民的話,叫“再苦不能苦孩子”,這句話將會把一個家庭,一個家族,乃至整個民族帶入萬劫不復之地。
給孩子適當吃些苦吧,吃苦就是吃補!
一人行之成模范,眾人行之成風氣。
歡迎將此文分享轉(zhuǎn)發(fā)給更多有緣人,一起加入到“讓3億中國人讀《論語》”的行列!
《論語》是中華文化的源代碼,也是中國人的國學必修課。
讀《論語》,知中華文化,懂善惡美丑。
讀《論語》,涵養(yǎng)智慧、心胸、氣質(zhì)、修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