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育韜著《硬核運營》導讀:VI-品牌的身份象征|第一章
購買過《硬核運營:新媒體技術流養(yǎng)成》的新媒體人有很多,但能對每個部分充分掌握,并隨著行業(yè)發(fā)展進階理解的讀者難尋。近期綜合廣大讀者們的意見,在圖書首版的 5 年后,計育韜老師現(xiàn)開設導讀專欄,并結合部分直播活動,帶領大家再次打開本書,結合當下新媒體發(fā)展共同閱讀。

有 VI,不代表用好了 VI
這個小章節(jié)提到,如果問“可口可樂是什么顏色的?”或“蒂芙尼是什么顏色的?”,被問的人都會給出答案。關于這一點,計育韜老師特此想展開講講。
這是兩個樸素,而高度口語化的問題,被問者不限于職業(yè),可以是任何一個普通人。這意味著,VI(Visual Identity)的效力并不是在設計學專業(yè)層面去打動已經(jīng)理解設計學 VI 概念的人——而是通過正確的設計學應用,能夠打動處于非設計學領域的一個自然消費者。
這也就是為何,一個優(yōu)秀的新媒體賬號 VI 應用,會在用戶掃過屏幕的一瞬間,得出“這一定是某某品牌賬號”的結論——VI 所帶來的品牌身份象征,是無需詮釋,更無須專業(yè)化分析的。
所以, 你的新媒體窗口 VI 應用水平如何,時至今日依然可以用這一個如此直觀的感受視角去判斷,而不必深究與產(chǎn)品 VI 手冊上的點點滴滴條例的應用合規(guī)性。
VI 之下的 Social Media Guideline
現(xiàn)在品牌的 VI 架構越來越龐大,針對各類 VI 衍生品的品類規(guī)范也層出不窮,但落實到移動端,它還有一個更流行的二次產(chǎn)物就是 Social Media Guideline。

編輯
有了它,針對企業(yè)自身具體的 Social Media 投放策略,它確實可以幫助崗位人員更好地基于 VI 開展規(guī)范的新媒體設計與運營工作。在前幾年,計育韜老師也參與過包括騰訊、愛馬仕等品牌的 Social Media Guidelines 修訂工作,積累了相關的具體應用經(jīng)驗,這里陳列一個他認為當下通行最基礎的指南手冊框架:

編輯切換為居中
但是僅僅有一份手冊就足以解決 VI 在新媒體端的呈現(xiàn)嗎?這還涉及到崗位人員的具體使用方法是否得當,具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中正確取舍的能力。
舉個例子,一家 Local 在收到 Global 的材料后,根據(jù) Social Media Guidelines 的要求對將設計內容部署到網(wǎng)站或公眾號/微博圖文上,由于手冊中客觀標注了一些對于尺寸、距離的絕對值控制問題,所以在執(zhí)行前端設計時,執(zhí)著于如 px 等單位的應用,并因為不同機型表現(xiàn)出極大差異而苦惱不已。
但實際上,正如我在《JZCreative:計育韜:為什么vw單位比px更適合新媒體設計?》提到的,對于具備浮動適配性的 CSS 新媒體內容,本身行業(yè)主流就越來越多通過百分比、vw、vh 等相對單位進行適配,Social Media Guidelines 由于存在一定的滯后性而無法覆蓋到真正專業(yè)的當下行業(yè)領域中本身也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新媒體人偏執(zhí)于此,做不到從實際出發(fā)從用戶體驗出發(fā),那么只會導致生產(chǎn)的設計內容適配性與兼容性極差。并且在會在未來終端硬件和前端開源語法迭代的進程中,這份設計將會變得越來越難以合理呈現(xiàn)。
再舉一個例子,因實際效果需要,Global 要求為一個 video 形式內容增加一個代碼性質的落版畫面淡入,需要和視頻自身落版有一定的疊加效果。這時候 Local 可能會糾結于是否可以適當增加視頻結尾的定幀,以確保淡入畫面不過分縮短視頻自身落版的長度感官。但事實上從交互設計視角看,不對視頻進行必要的修改反而是在破壞 Social Media Guidelines,只有進行視頻結尾的定幀延長,才能讓用戶在真實體驗層面感受正確的效果。
當然,這兩個例子都只是 Social Media Guidelines 應用的冰山一角,新媒體人應當以 VI 為第一原則,在兩者存在應用沖突時更遵循「用戶優(yōu)先」的原則。
因為 Identity 的本質,在于身份識別與認同,這是消費者視角的「識別」與「認同」,不是品牌方自己一廂情愿的自我歸屬。
內在規(guī)則存在的本質,是為了服務外在表達的效力,而表達只是手段,被感知才是目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