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6 3歲兒童車庫內(nèi)被撞身亡 盤點父母的糊涂性格(一)
近日,廣西一名3歲男童,被越野車撞倒,因搶救無效,次日死亡。判決顯示:駕駛員應承擔事故主要責任,被撞男孩應承擔次要責任。孩子家長陳女士不服判決,她堅稱:“孩子是沒有過錯的?!?/strong>
是的,3歲孩子能有什么錯?非要說錯,也只能怪他自己投錯了胎。今天,筆者斗膽盤點兩種糊涂父母。
(事發(fā)車庫)
第一種:安逸型父母
安逸型父母沉迷于及時行樂,對孩子的要求讓步快,嬌縱孩子。他們不愛操心,待人隨和,帶娃過于粗糙,將決定都留給孩子去做。
上文提到的陳女士是典型。
昏暗的車庫內(nèi),媽媽遠遠地走在前面。有這樣帶幼童的嗎?三歲娃娃,身高不足1米,本就易被司機忽視,再遇到拐彎不減速的,孩子可不九死一生么?
這類父母還有如下表現(xiàn):問孩子晚上要不要做作業(yè)、允許孩子爬陽臺、邊玩手機邊帶娃、把低齡孩子獨自留在電梯或家里、放任孩子獨自游泳、孩子高燒不去醫(yī)院、逗吃飯的孩子咯咯笑、允許孩子看一整天電視……
(兒子在檢查視力)
再比如重慶姐弟墜樓案中,父親張波嫌棄子女是拖油瓶,妨礙他和女友雙宿雙飛。這個人渣,居然把在窗臺玩耍的兩個孩子雙腿抱住,從飄窗扔下,令人不寒而栗。
安逸型父母,讓孩子看到隨和的好處,教孩子享受生活,但也促使孩子索要無度,用“發(fā)脾氣、哼唧”等方式對付父母。另外,讓孩子過早地做大人該做的決定,孩子只會感到焦慮。
這類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建立日常慣例,設(shè)立目標;定期開家庭會議,解決問題;教給孩子生活技能;允許孩子體驗自然后果。
(重慶姐弟墜樓小區(qū))
第二種:控制型父母
控制型父母習慣于告訴孩子:“做什么、怎么做以及何時做”,并且絕不允許孩子頂嘴。而父母本身認真地認為,負責任的父母就該這么做。
控制型父母的育兒缺陷是僵化、控制。
一方面,過度控制引起孩子的反叛和抗拒。孩子的脾氣如爆竹一樣,一點就著。只要能蒙混過關(guān),孩子就會盡量少干事,而且總是試探父母設(shè)定的原則,直到遭到懲罰為止。
另一方面,它也會讓孩子變成“討好者”。孩子會努力達到媽媽的要求,以獲得媽媽的贊同。然而,他是一個“空心人”,體會不到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悅,永遠生活在“自己無法使他人開心”的恐懼中。
(兒子在觀景臺玩耍)
轟動一時的吳謝宇弒母案,引來各路心理學大佬的分析。幾乎所有人都認定吳母是極端控制者。而吳謝宇則由“討好者”逐漸轉(zhuǎn)變?yōu)?strong>“反抗專制的毀滅者”。
先鋒派作家馬原亦是如此。他用他的“詩意”,害死了他13歲的孩子。兒子馬格患了可以治愈的心臟病,馬原還堅持住在高原上的城堡中,并拒絕給孩子看病。
馬原未將孩子看成具有獨立意識的個體。他卑劣地用小說家的意識,書寫一個被動承受的理想角色。他以“都是為了你好”的名義綁架孩子,拒絕他和外界接觸,讓13歲的少年早早隕落。
控制型父母可以教給孩子組織能力、領(lǐng)導力以及時間管理能力,但也會引起孩子的反叛和報復,更可能培養(yǎng)出“討好型”孩子。
控制型父母需學會放手,給孩子提供選擇;多問啟發(fā)式問題,和孩子一起做決定;定期召開家庭會議。
(兒子在室內(nèi)玩耍)
寫到這里,我猛然發(fā)現(xiàn)我的性格雜糅著安逸和控制。育兒先育己,育兒之路修遠兮。
明天我會繼續(xù)和大家盤點父母的糊涂性格——取悅型和力爭優(yōu)秀型父母。不見不散?。ㄈ?250字,感謝閱讀。)
往期回顧:
No.23 母親節(jié)將至 ?7歲兒子竟然說不給我養(yǎng)老
No.22 你別總夸我了 ?用鼓勵替代贊揚
No.20 從史航性騷擾事件 聊兒童性教育底線
No.16 ?你打!你打吧!長大我就能打你了!
No.15 ?管好你的情緒 ?療愈自我 ?快樂育兒
No.14 ?捫心自問 你有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嗎?
No.13 一眼識別孩子性格 ?對癥下藥
No.11 張家界跳崖隱情 ?那脆弱的親子關(guān)系
No.6 拒絕討好 從女星私密視頻談討好型人格
No.3 常想一二 ?育兒之論復雜性
作者簡介:憨媽琪琪公號主理人,南京師范大學新聞學專業(yè)研究生,曾任現(xiàn)代快報記者,曾先后于蘇寧云商、衛(wèi)崗乳業(yè)擔任小部門主管。現(xiàn)居家兼職中,努力在日常中讀懂孩子,快樂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