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靜心,有內(nèi)外,有層次;突破圍城,不壓抑自我

莊子給惠子的回答是:不以好惡內(nèi)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簡單的來說就是能夠把煩惱焦慮當(dāng)做一次生命體驗,靜下心來體驗?zāi)欠N煩惱焦慮情緒帶來的感受和變化,就可以了。
只要你認(rèn)為這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情緒就無法影響到你,就無法干擾到你。
并且莊子提出了一個概念“出怒不怒”,對待焦慮和情緒并不是一味地壓抑自我。
而是要在體驗中突破自我,去尋找一個出口,所以說逍遙自在絕不是忍耐。
從徐無鬼對魏武侯的一番言論,我們可以看出,靜是有層次的,是有內(nèi)外之分的。由觀察情緒、接受情緒、體驗情緒到突破自我、升華自我,然后才能夠找到那個本我,找到那個真我。
莊子總結(jié)“動以不得已之謂德,動無非我之謂治,名相反而實相順也。”,這兩個方向一個是對外的一個是對內(nèi)的,看上去是相反的,實則是一致的。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