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古典的理性高峰——宋明理學十六講
宋明理學是中國理性化的高峰。宋代從北宋五子到南宋集大成的朱熹,即十一至十三世紀期間,是思想充滿活力的鼎盛時期。同一時期,西歐也進入經院哲學的高峰,出現了安瑟爾謨、阿伯拉爾等著名神學哲學家,其學術精神的宗旨在于“由懷疑我們走向追問,由追問我們走向懷疑”,與此同時,伊斯蘭學者阿維森納等,猶太哲學家邁蒙尼德等,都在思想舞臺上競相爭榮。到十三世紀,出現了被譽為“神學之王”的托馬斯·阿奎那。

我更關心的是蘊育思想并使思想長續(xù)發(fā)展的土壤。西歐近代化的思想動力,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一系列運動的結果,尤其是3R運動(羅馬法復興、宗教改革、文藝復興),整個理性文化氛圍的形成,以后思想的長足創(chuàng)新就順理成章。雖然中國的王陽明心學比起德國古典哲學早三百年左右,卻沒能形成集體的思想氣候,像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那樣代代接續(xù)、發(fā)揚光大,蔚為大觀。個中原因,實在令人唏噓。
我們必須對中國宋明理學的思想成就表示崇高敬意。他們對于宇宙、人心、體驗、實踐有了一套相當系統(tǒng)的理論化思考和細致入微的辨析。有關道體、性體、心體、有無、動靜、知行、理欲等的討論,形成了規(guī)范的經典解釋傳統(tǒng)和普遍的知性范疇體系,把先秦儒學所倡導的道德價值發(fā)展為一種本體論的表述的道德形而上學,確認世界存在一個客觀的秩序,構建了民族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世界。
我們的講述按照傳統(tǒng)分類的濂(周)、洛(程)、關(張)、閩(朱)的流派主體,涉及一系列重要思想家的哲學精髓,展現他們視野的廣闊、思考的深度以及思想的魅力,進而促進自身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眼光和能力。
課程目錄
1.導論: 宋明理學的定位
2.宋明理學的前驅:韓愈、李翱、宋初三先生
3.周敦頤: 從太極到人極
4.邵雍的性理與命數觀
5.張載(上): 太虛無形,氣之本體
6.張載(下) : 太和之道、變化氣質與民胞物與
7.程題: 自立吾理,動靜皆定
8.程頤: 涵養(yǎng)須用敬,進學在致知
9.朱熹(上) : 只是此一個理,萬物又各具理
10.朱熹 (下) : 心的問題從未發(fā)已發(fā)到道心人心
11.陸九淵:吾心即是宇畝
12.王陽明(上): 心外無理,心外無物
13.王陽明 (下) : 知行合一、致良知、四句教
14.劉宗周: 誠意之體與慎獨之功
15.王夫之(上)實有之誠: 道器、理氣關系論
16.王夫之 (下) :盡其性而與天合
參考教材:陳來著:《宋明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