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而彌堅的53重機

53式重機槍是新中國成立后仿制的第一種蘇式重機槍,該槍和其原型參與過建國后的所有大戰(zhàn),抗美援朝、對印自衛(wèi)反擊戰(zhàn)、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都有它的身影。

53重機仿制自前蘇聯著名機械設計師郭留諾夫主持設計的SG43重機槍,采用導氣式工作原理,氣冷式槍管,閉鎖機構為槍機偏轉式,機框上的靴形擊鐵與槍機上的靴形槽相互作用,使槍機偏轉,進行閉鎖。瞄準裝置由圓柱形準星和立框式表尺組成,照門為方形缺口式,上有橫表尺,可進行風偏修正。表尺框左邊刻度為發(fā)射重彈用的分劃,右邊刻度為發(fā)射輕彈用的分劃。


全槍長1700毫米,槍管720毫米;戰(zhàn)斗全重40.4千克,槍身重13.8千克,槍架重26.6千克;槍口初速865米/秒,理論射速600-700發(fā)/分,戰(zhàn)斗射速300-350發(fā)/分,有效射程1000米,發(fā)射M1908式7.62×54毫米凸緣式槍彈,250發(fā)彈鏈供彈;配備輪式車架和鋼質防盾。

SG-43的誕生具有偶然性,在二戰(zhàn)爆發(fā)前蘇軍已經開始裝備捷格加廖夫DS-39氣冷式重機槍以取代原有的1910式水冷馬克沁,但由于戰(zhàn)爭突然爆發(fā),早期的DS-39故障率過高,蘇軍不得不尋求新的機槍,而郭留諾夫也不負眾望設計出了結構簡單、動作可靠、威力強大、精準度高的SG43。


SG43在蘇軍中服役至50年代,其改進型SGM則到60年代才被PKM通用機槍取代,換裝后的這些槍械被大量出售給了第三世界國家。


新中國成立后,SG43同其它蘇系武器一起在中蘇蜜月期內來到了中國并被大量仿制,在朝鮮戰(zhàn)爭上暴打美帝立下了汗馬功勞。

1962年對印自衛(wèi)反擊戰(zhàn),已經國產化的53式重機槍狠狠的教訓了一下三哥。
1979年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由于年代特殊新的67式重機槍質量不過關,已服役二十多年的53重機重新披掛上陣,讓新的“世界第三”知道這個稱呼不是隨便就能叫的。


直到80年代,53重機才被徹底改進后的67-2取代。
7.62×54毫米R步槍彈又稱7.62 Russian,研發(fā)于1891年,當時主要用于莫辛-納甘步槍。SG43使用的主要為專門研發(fā)的57-D-423型重機槍彈(1930年式D型重尖彈,尖頭船尾形,鉛芯,覆銅鋼彈殼),也可使用57-N-321系列步槍彈(1908年式L型輕尖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