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代對心律不齊有一定認識,如《素問》平人氣象論、三部九候論、大奇論等篇提出過
中醫(yī)古代對心律不齊有一定認識,如《素問》平人氣象論、三部九候論、大奇論等篇提出過多種不整脈的形象?!秱摗穭t提出了促、結、代三種不整脈,并有具體的治法,相與聯系。(《金匱要略》亦有不整脈的記載)如脈促、胸悶之用桂枝去芍藥湯(伴有惡寒者加附子);脈促而手足厥逆者用灸法;脈沉結之因于瘀血者用抵當湯以及本條脈結代之用炙甘草湯。這些古代經典關于不整脈的內容應該繼承并用之于臨床。但是,仍限于古代的水平是十分不夠的,今天,有條件應用現代醫(yī)學檢查心臟的儀器,如EKG(心電圖)、HOLTER(24,48,72小時動態(tài)心電圖系統)、心臟彩超等,可進一步明確心律不齊的性質,選擇針對性更強的方藥治療。就筆者個人的經驗而論:如EKG提示為心房纖維顫動,中醫(yī)脈診屬于不整脈,不僅有促、結、代脈,而且出現“三五不調”、“乍疏乍數”等現象??煞旨毙?、慢性兩種。急性者可用西藥或電擊,使之恢復正常心律,中藥達不到迅速恢復的效果。慢性者,心房內已產生大量瘀血成塊,此時不宜復律;復律有可能導致梗塞。中醫(yī)用藥也不宜著眼于復律,而宜用益氣溫陽、健脾利水,以改善心臟功能,控制心力衰竭??梢赃m當應用活血藥,其目的不在于化掉心房中之瘀血塊,而在于改善心臟功能。余曾治多例風濕性心臟病所致的心力衰竭、心房纖顫,根據這一指導思想,用真武湯、五苓散合參附龍牡,均取得滿意療效,能恢復輕工作和操持家務。如現代醫(yī)學診斷為病毒性心肌炎后遺癥所出現的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即使出現二聯律、三聯律或成串,即使24h早搏出現次數多達20,000以上,用大劑量炙甘草湯,適當加減變化,大多能取效。如EKG發(fā)現房室阻滯,則炙甘草湯效果不佳,應另外用藥(將另文分析)。如屬偶爾出現的早搏,中醫(yī)古代(張景岳《景岳全書》)便認為屬于正常,可不必用藥。心理上對此緊張者可用小量補心丹或安神丸??傊?,不可一見脈結代都用炙甘草湯,可借助現代診斷技術加以進一步分析,分別論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