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號坑-KR】加佛·伊皮

加佛·貝伊·伊皮(Xhafer bej Ypi)
出生日期:1880.1.12
派系:阿爾巴尼亞人民黨(Partia Popullore)
自由主義的破碎
伊皮出生在地主家庭,他在君士坦丁堡接受教育。1900年從法學院畢業(yè)后,伊皮一直在奧斯曼帝國政府工作,直到1912年阿爾巴尼亞獨立運動打斷了他為土耳其人繼續(xù)服務的想法。作為親英的自由主義者,伊皮希望在戰(zhàn)后的阿爾巴尼亞建立一種仿照英法的自由主義政體,但他的希望因為德奧戰(zhàn)勝國將威廉·楚·維德重新送回國內為王而斷絕。
在1920年,經過思想斗爭的伊皮決意采取議會斗爭的形式改變阿爾巴尼亞的威權統(tǒng)治。他在當年被任命為培拉特市市長,斯坎德培二世因他所受的法學教育和在奧斯曼帝國工作的豐富經驗而又將他提拔為司法大臣。作為人民黨的領導人,伊皮于1921年建立了一個混合式的內閣,由范·諾利出任外交大臣,艾哈邁德·索古擔任內政大臣。在此期間伊皮的政黨政治受到了以沃爾拉齊和索古為代表的保守派的沉重打擊,保守派的進步黨獲得的支持遠大于他,而伊皮疏遠社會主義者的行為讓范·諾利在次年就選擇辭職。
保守派的民族主義者和斯坎德培二世代表的德奧勢力雙重壓迫下,伊皮的自由主義政治以全面失敗告終。范·諾利辭職后不久,索古逼迫伊皮辭職,人民黨在議會中的控制權被進步黨奪取,其余對伊皮失望的自由主義者投靠了魯斯特米的聯(lián)盟黨。為了表示自己對自由主義者的象征性支持,斯坎德培二世委任伊皮為攝政委員會(K?shilli i Nalt? i Regjenc?s)成員,但伊皮已經沒有任何權力。

無所適從
1924年,六月革命爆發(fā),魯斯特米和范·諾利主教暫時建立了一個進步政權。他們邀請伊皮前來參加改革,但伊皮反而畏懼了:盡管范·諾利承諾實現(xiàn)他一部分的政治綱領,伊皮對社會主義者的本能恐懼讓他嚇得逃往海外。魯斯特米關于土地改革的想法激怒了伊皮,伊皮轉而支持沃爾拉齊和索古,并且讓保守派以“法制勝利”成功地奪回了政權。此時,阿爾巴尼亞被兩派人馬撕裂,伊皮再也沒有居中的容身之所,他索性徹底投靠了保守派,擔任沃爾拉齊政府的最高法院院長和教育部長。
1929年,伊皮和保守派之間也產生了矛盾。沃爾拉齊政府的集權行為和種種踐踏資產階級民主的行為讓伊皮這樣的自由主義者意識到阿爾巴尼亞這樣缺乏議會民主傳統(tǒng)和滿地文盲的國家是不可能有自由主義土壤的。但是,伊皮又一直害怕魯斯特米和范·諾利等社會主義者損害他的利益,更不用說工團主義了。在這種煎熬下,伊皮產生了一種奇怪的想法,他認為阿爾巴尼亞是不可能依靠自己實現(xiàn)民主和自由主義的,必須依靠一個強有力的外部勢力進行輸入。
在1932年大選中,伊皮率領人民黨和聯(lián)盟黨暫時結成聯(lián)盟對抗進步黨,但選舉還是以失敗告終;1936年大選重演了類似的情況,在那之后伊皮完全喪失內部斗爭的信心,并且也不再熱衷于沃爾拉齊政府的任何事務。

IF路線:墮落和毀滅
1937年,奧匈帝國爆發(fā)內戰(zhàn),卡爾皇帝下令血腥鎮(zhèn)壓馬扎爾貴族并將匈牙利王國肢解,在維也納宣布將奧匈帝國進行全面改組。奧匈帝國的社會民主主義(SDAP)氛圍感染了伊皮,他將這個國家看作是工團主義、專制王權、國家民粹主義和軍閥撕扯下的世界中唯一的燈塔。1939年,阿爾巴尼亞在和多瑙河聯(lián)邦的戰(zhàn)爭中失敗,伊皮不僅不號召民眾抵抗,反而帶頭迎接奧地利軍隊開進阿爾巴尼亞。他向“解放”阿爾巴尼亞的奧地利人致敬稱:
阿爾巴尼亞終于從血腥而沉重的奴隸制中得到了解放和自由。
奧地利人推舉伊皮擔任臨時行政委員會主席、司法全權代表和代理國家元首,得意洋洋的伊皮在4月12日召開議會,沒想到他等來的是奧地利人又一次把斯坎德培二世扶上王位的消息。更讓他感到絕望的是,奧地利人從合作者中選出的新總理大臣居然是前共和國總統(tǒng)沃爾拉齊本人。沃爾拉齊任命伊皮擔任司法大臣,伊皮自知已經失去了所有政治勢力的信任,不久之后就選擇辭職歸鄉(xiāng)養(yǎng)老。
1940年12月17日,希臘對阿爾巴尼亞南部進行轟炸,伊皮被當場炸死。斯坎德培二世將伊皮安葬在地拉那的貝克塔什派公墓中,在議會上悼念這位和他有著漫長合作歷史的法律專家。
1947年,恩維爾·霍查要求全面清算投敵分子,下令搗毀伊皮的墳墓。伊皮家族的地產被全部沒收,全家?guī)缀醵急淮度氇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