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文明的差異及其超越 1-5

(編輯自2013年臺灣大學王世宗教授「東西文明的差異及其超越」課程內容,完整原文請見《東方的意義——中國文明的世界性精神》」。)??
東西文明—第一講 文明與文化的差別
5.文化累積未必能造成文明提升
在人文的問題上,「量變造成質變」不是不可能、但並不是必然的,這不是定義問題。三十年前有一個大學老師跟學生講一個他大學時候的例子,那應該已經(jīng)是五六十年前的事情了,他說,班上有一個男生在追另外一個女生,然後那個女孩子不相信這個男生的誠意,就對他說:你這個是假裝、你這是不真實的、是虛偽的。那個男生回答那個女生說,那要是我這樣一輩子裝,也可能變成真的啊。這個例子講完了,一輩子這樣子裝,這個就是量變造成質變嘛,你做到這種地步了,你的本質沒有改變,可是你居然這樣做一輩子,你居然這樣虛偽一輩子,那對別人而言,這就是你蓋棺論定的真實性啊。所以就算那不是終極的真,好像它具有的真實性也是不低的啊?;氐揭婚_始說的,「量變造成質變」不是不可能、但不是必然的,不要以為這樣子做,就一定能造成那個結果。量變造成質變,這件事情不是自然發(fā)生的,它必須有人的意志、或者天意在其中作用,不能以為這是一個定律啦。
這個意思是說,文化的累積不必然造就文明的提升,經(jīng)驗的增加不必然導致知識的突破。就是你擁有的訊息非常多,但是你沒有貫通它,你的知識層次其實沒有提升。但是如果你能夠掌握知識的精神要義,你就可以舉一反三,所以你資訊可能不太多,你卻能夠用僅有的訊息讓你知道道理,簡單說,這不就是偵探片的基本觀點嗎?一點訊息可以推論一個道理。文明的進展當然是以「只是文化是不夠的」這樣的一種態(tài)度在進行的,文化的累積如果能夠造成文明的提升——也就是量變造成質變——這實在說是一種意外,雖然我們也有所期望,但不能以為累積文化就必然造成文明提升的結果。
所以,想一想歷史上的人對歷史的態(tài)度有一種奇怪之處是在於,他們會重視史料的保存,好比「趙盾弒其君」,這麼說的人死了吧,就算不是被殺的,他早就已經(jīng)死了嘛,這還用說。你敢繼續(xù)寫趙盾弒其君,你就繼續(xù)遭殃,你能不能想一想,為什麼這麼堅持要寫趙盾弒其君呢?明明就不是他殺的,你偏要說他殺的,何苦呢?這是一種歷史解釋嘛,就是說,你該負責而沒有負責,那個人因為你不負責而死,那就直接說你殺了他,這是一種高層次的價值判斷,但是這個不符合事實啊,就是說,趙盾的君主不是趙盾殺的嘛。所以實在說,以保存史料來講,這樣寫是錯的啦,對不對?但是以歷史解釋的觀點來講,我們必須這樣寫說,你該負責沒有負責,造成這個後果,我要歸咎你,所以我這樣寫,這個精神就變成?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就是說「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樣的觀念被提出來,跟寫「趙盾弒其君」,想一想,其實這兩者的觀點是一致的,但是以事實而言的話,那趙盾弒其君的說法是不符合事實的啊,你為了那個價值觀點犧牲了事實,這是不好的。那你說「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是一個道德承擔是說,我是應該被歸咎的,你知道這種精神並沒有違背事實,對不對?所以事實要符合真理,這個事實就應當加以重視。如果你為了講一個道理,不顧那個事實,這個就變得有點教條化、喊口號。
這是要說,傳統(tǒng)的學者對於保存史料有一種怪癖,就是認為就算不受人們重視,一定要把它紀錄下來,很奇怪。為什麼呢?用後見之明來看就是說,其實人的良知知道,凡是發(fā)生過的事一定有一種意義,到底是什麼也許我們現(xiàn)在不能知道,可是不要因為不知道那個意義,就不想理會那件事,我們就盡量保存它,看看後人會出現(xiàn)什麼樣的想法解釋這件事。所以歷史資料的保存,在全世界的文明,其實都沒有一個理論基礎,「為什麼要保存資料?」,其實追根究柢,是人們知道發(fā)生過的事,就是一個established fact,是一個既成的事實,是誰都不能湮滅的;至於它有什麼意義,我們的觀點或許還沒出現(xiàn)或不一致,可是那個事實的存在必須保存,這就是史料會被重視的緣故。但是同時我們也發(fā)現(xiàn),一般人對於發(fā)生的事到底有什麼意義不了解、或是有一種忽視,導致他們對於事實是什麼變得太過重視,所以會為了保存史料付出非常多的心力,而對於那件事的意義卻不太去解釋。如果我們能掌握那個事的意義,其實這些事情就算不見了就不見了嘛,那麼在乎幹嘛?所以,會有那麼多學者作考據(jù),卻不想要去了解那個意義,我們如果往好的那一面去看就是說,人們有良知知道發(fā)生過的事情都有一種神聖性,往不好的方向去想就是說,這些人的神聖感終究不夠,所以只是保存了史料,卻不知道怎麼詮釋那件事,於是我們的史料太多了,有太多那種不太有價值的東西也存在那裡,然後到今天就造成了研究歷史的人都有很多機會,因為史料非常多,你高興看什麼就看什麼。
這就是說,我們知道,發(fā)生過的事一定有重要不重要之別,不要因為有史料就覺得那是歷史學家應該研究的東西,如果沒有價值觀去做選擇、做解釋,歷史學者是全世界最無能的專家,因為他所處理的事物是最多的,那一定要有輕重緩急才能夠使歷史研究出現(xiàn)價值嘛!所以,研究歷史的人經(jīng)常被質疑「你讀歷史要幹嘛?」不然就是「那你跟我講點歷史故事吧」,難道念歷史就是在知道一些訊息、然後跟人家說而產生一點樂趣嗎?又加上那種歷史劇如果流行了,就會有一大堆無聊的人問你說「欸那個雍正真的那樣死的嗎?」就是這種非常無知的歷史觀點。所以這就是說,讀歷史如果沒有解釋、沒有輕重、沒有價值判斷,歷史根本不能教育。你可以想像,臺灣人研究臺灣史,那斯里蘭卡人就讀斯里蘭卡史,這樣子全世界的史學家聚在一起要幹嘛?只是在表達自己研究的艱辛,跟受到漠視的那種痛苦。如果你研究物理,你遇到全世界任何一個物理學家,你都可以跟他談你的專業(yè),而他如果聽不懂,他應該感到自卑。但如果你參加一個國際學術會議,你講臺灣史,然後臺灣人也沒聽懂,你就感到驕傲,因為你覺得你那個東西真的很專業(yè)??傊兀绻澜绲娜硕贾魂P心自己關心的事的話,歷史就是一個最沒有永恆性價值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