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一部爛一部的“國片垃圾制造機”,這次終于要臉了
傳說中投資30億的《封神》第一部上映了。
觀眾們在眼見為實之前相當默契,謹慎得好笑——竟沒有一個人敢相信它會是好看的。
態(tài)度多半是扭扭捏捏:想看但感覺會爛,感覺會爛但還是想看。

即便影片大力宣傳的一大群濃眉大眼腱子肉帥哥已經讓人心動不已,還是得冷靜地說一句:
帥是帥,但電影好不好看不知道啊。

不怪觀眾如此唱衰?!胺馍瘛盜P、國產魔幻大片,沾上這幾個關鍵詞,經驗告訴我們幾乎可以閉眼罵。
疊上這些debuff的國產電影,簡直沒有珠玉在前,能想起來的全是糟粕。

事前透露出來的各種預告,也顯得讓人難以信任。
紂王,由異域風情十足的混血男神費翔來演;妲己,是個俄羅斯女孩。
特效宏大號稱中國版《指環(huán)王》,但眾所周知,以前喊過這個口號的片子都讓自己淪為笑柄。
——這能是好片?

是你嗎,黃金甲
但看過之后,很多觀眾和我的體會一樣:在你不抱希望的時候,它反倒超出預期一大截。
不僅不爛,甚至可以大膽競爭一下今年國產大片前五名的位置。
而且更值得被寫一寫的是,它花了9年時間,雪了中國電影最丑陋之恥:
“花最多的錢拍最爛的魔幻大片”,這毛病怎么就讓它治好了三分?
(以下有輕微劇透,介意的讀者可以先【收藏】本文,看完電影后再來評論區(qū)討論)
01
從“向往父親”到“殺死父親”
很稀有,第一次在一個國產魔幻大片里看到的不是妖魔鬼怪亂打架,而是一個人完整的成長。
跟最近流行的“質疑、理解、成為”梗完全相反:想成為父親,不理解父親,質疑父親,殺死父親。
電影含爹量很高,但別怕,它是一個把濃度稀釋的過程。

圖左為紂王(費翔 飾)
主角姬發(fā),未來的周武王,最大的功績是討伐商紂王、建立西周。
在《封神演義》原著中,他和紂王直到牧野之戰(zhàn)才會面。但在電影作出的改編里,他自小入朝歌,成為了紂王身邊最敬仰他的精英侍衛(wèi)。

電影對原作最大也最妙的一個改動,就是增加了“質子”這個設定。
四方伯侯以及八百諸侯,為了表示拱衛(wèi)王室的不二忠心,都要向首都朝歌送去一個兒子,是為“質子”。
這些年輕人既是王室拿捏諸侯的人質,又是由王室親自訓練成的戰(zhàn)無不勝、無比忠誠的精兵營。
電影的第一場戲就因質子而起,也會讓每一個現(xiàn)代價值觀的觀眾看得一頭霧水。
冀州的蘇護反抗商朝,決定不再效忠,于是當時還是王次子的殷壽(后來的紂王)領兵討伐。
緊閉的城門下,蘇護的兒子、也是質子之一,跪在冰天雪地中苦苦哀求父親不要一錯再錯,速速投降。
鐵了心的蘇護,以萬箭齊發(fā)回應之。
此時的焦點,就變成了一個殘酷的刑罰——諸侯叛亂者,其質子當殺。

十幾歲的青年人,從小就被教育身為主帥的殷壽是他們的另一個父親——政治上的父親。
血緣上的父親背叛王朝,質子就必須死。
不得不說,殷壽對這些孩子來說是一流的PUA洗腦高手。
高大威猛戰(zhàn)力強,有著驚人的人格魅力,讓人相信效忠他就是最正確的事。
恐懼至極的蘇護之子,最終是怎么下定決心將劍插進了自己的脖子?是在殷壽對其父之背叛痛心疾首的疾呼中,那句為維護權威極具煽動性的蠱惑:
“殺了自己,你就是我真正的兒子!”

此時本現(xiàn)代人已大惑不解,接下來一幕更是毛骨悚然。
其余的質子也被同伴的慘死而點燃怒火,在殷壽的帶領下高喊:
“是誰殺了蘇全孝?”“反賊蘇護!”
王權對效忠者的成功控制令人咋舌,自身的暴虐則被摘得一干二凈。
姬發(fā)目睹了這殘暴的一切,但他一直無法搞清楚,心里一邊是同情和質疑的本能,一邊是對紂王的仰望崇拜,到底哪個才是對的。
姬發(fā)內心是良善的,在蘇護之子死后制止其他人對他的污蔑:“父是父,子是子?!?/p>
但又非常維護王的地位,忠心耿耿。
自己的親生父親姬昌被污蔑謀反送進大牢,他也信了父親真的心懷不軌,勸父親應該俯首認罪。

姬昌(李雪健 飾)
其余的質子被送到朝歌,多少知道自己是家里不受寵的那一個。
留在家里的兄弟可以安全無虞地繼承爵位,他們流離在外,只有依附于一個更強大的“父”,才是立身之本。
可姬發(fā)身上不存在這一層動機。他父慈子孝、兄弟和睦,作弊贏了哥哥來到朝歌,只是渴望做像王一樣建功立業(yè)的大英雄。
因為依附是心甘情愿的,所以他的覺醒更加難得。
在這盛大的王朝中,他不斷目睹著王權在細微之處的殘暴:
攻打冀州凱旋后,蘇護的頭顱獻給老商王,下一秒頭骨就做成了宴席上斟滿美酒的酒杯;
姜子牙一行帶著封神榜出現(xiàn)時,紂王急著要驗證是否封神榜能通過吸收死人之元氣奏效,隨手就殺了身邊的侍從。
姬發(fā)也無時不刻發(fā)現(xiàn),心中英雄的英明神武形象在崩塌。
當國師比干寧愿挖出自己的心來驗證妲己是狐妖時,隨手就能殺人的紂王卻辯護:
萬一驗完了發(fā)現(xiàn)搞錯了,豈不是濫傷無辜?

最終讓姬發(fā)和殷壽的兒子殷郊一起信仰崩塌的,是他們發(fā)現(xiàn)原來紂王并非全然被狐妖蠱惑才變成殘暴的樣子。
終于發(fā)現(xiàn),自己所崇拜的“父親”,無論是血緣上還是精神上的父親——
是自己任由欲望墮落的。他虛偽又暴虐,不擇手段利用每一個崇敬他的人去維護一個草菅人命的政權。

殷郊反抗殷壽
姬發(fā)生父對他說的那句箴言,雖然像一句土土的心靈雞湯,卻構成了一部國產魔幻大片里難得的文眼:
“你是誰的兒子不重要,你是誰才重要。”
它讓姬發(fā)對紂王的反叛與討伐,不僅是為天下蒼生的正義,還為“殺死”心中那個已經倒塌的偶像,和曾經向往的功成名就之路。
影片結尾盡管有點老套的煽情,卻因為將姬發(fā)改編成了少年而意味深長——
擺脫那無孔不入的來自權威的誘騙,真正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02
國產魔幻的“假大空”,
終于治好了幾分
很難說,等《封神》后兩部開始有更多筆墨刻畫神仙妖魔故事后,會不會還有這么集中的內核。
不過從人間開始老老實實鋪墊,一定是個正確的選擇。
縱觀和流量時代一起興起的國產魔幻爛片幾大病,我總結了幾個繞不開的頑疾:
特效宏大卻不知所云,演員都是“爛片臉”,完全懸浮在空中不講人事兒。
這三點由表及里,越爛越深。

2015年上映的《鐘馗伏魔:雪妖魔靈》,豆瓣評分4.4
曾經大家的志向都很美好,就像江南等人創(chuàng)造九州大陸世界觀時,放眼推翻世界幻想的大山,扛起“東方幻想”的大旗。
大手筆的制作也不是沒有過,但要么被嘲諷為五毛特效,要么看不出跟中國文化有半毛錢關系,有一種硬要在指環(huán)王中土大陸演西游記的荒唐。
本來我也很擔心《封神》所謂的“權游”和“指環(huán)王”風美術,是在炫技。
后來發(fā)現(xiàn),宏大鏡頭確實不少,但能很明確地感受到是為了襯托王朝的肅殺與壓迫感。

殷壽率軍大勝冀州、班師回朝時,看似盛大,也還原了“殷商尚白”的歷史知識點。
畫面的飽和度卻低于正常水平,金色的鎧甲是晦暗的,從畫面中解讀不出任何積極的情緒。
旁白里的姬發(fā)為自己8年來終于能凱旋而驕傲時,殷壽則和自己的父兄進行著一番各懷鬼胎的對話,政治的暗流和變局正在涌動。

片中有很多像這樣對得起30億成本的大場面,比如冰天雪地的冀州之戰(zhàn),比如申公豹附身石頭巨獸追逐姬發(fā),姬發(fā)被逼到黃河邊的絕望渺小等等
但我最震撼的一個場景,是朝歌奴隸大建祭天臺。
為了消除天譴,虛偽的紂王許諾造祭天臺后自焚以求神明贖罪,一座通天巨塔說起就起。

姬發(fā)和他的年輕伙伴們總是站在遙遠的高處,看不到虛假繁榮的大工程后面,是螻蟻一般的奴隸。
鏡頭拉近才會看到他們被巨石壓得身形垮塌,和祭天臺的宏偉構成殘酷對比。

視覺上的奇觀,是為世界觀和細節(jié)的可信度服務。
這是不少觀眾看完《封神》覺得雖不是盡善盡美、但至少有誠意的一大原因。
另一大原因,就是消滅了那些一眼就知道得“快跑”的爛片咖。
主演名單長到沒有盡頭,仔細一看,要么是黃渤、李雪健這種級別的中老年實力派,要么是壓根沒見過的完全陌生人。

之前曾還傳出過“讓番”的新聞,別人搶一番搶得撕破臉,這群人都紛紛讓出去,生怕顯得自己獨占鰲頭耍大牌。
在各平臺營銷時成了一大賣點、飾演質子們的肌肉男演員,基本都是沒什么名氣的95后。
實不相瞞,我也是抱著一絲齷齪的念頭進的電影院,看完發(fā)現(xiàn)——
好消息:每個人肌肉確實都很大。
壞消息:其實他們出場時間并不多。(胸肌也沒費翔的大)
說是重要角色吧,大部分質子露臉不超過2分鐘;說是龍?zhí)装桑謺r時刻刻要在劇情中發(fā)揮作用。
但不管戲份多少,這群年輕演員都經歷了8個月的魔鬼訓練。
每天早上5點起來開始跑操,臺詞沒兩句,但生生練成了精通騎馬、射術的全能演員。
很難想象忙著走紅毯、上綜藝的當紅流量們,能拿出這時間練一些可能只在電影里一閃而過的技能。

我總懷疑正是因為年輕面孔足夠陌生,才能讓觀眾的沉浸感更強。
如果是流量小生某某或爛片??湍衬衬常切幤娑菲G的臉跟費翔黃渤一起出現(xiàn)在海報上,相信更多人會頭也不回地走掉。

視覺上和硬實力上有了基本的對電影尊重,才有基礎去治好魔幻爛片最大的頑疾——
去講一件“人事兒”。
03
慶幸它一拍就是9年,
躲過娛樂圈最荒唐的年代
爛片對幻想類型最大的誤解就是,怎么虛無縹緲地懸浮都沒事,讓幻想成了瞎想。
恰恰相反,有媒體統(tǒng)計過2013年到2017年間涌現(xiàn)的魔幻大片,雖然口碑褒貶不一,但從賣座的反響來看,“不架空的題材勝算要遠遠大于架空題材”。
也就是說,一個全國人民都熟悉的IP就算被拍爛了,也很有可能比一個不著四六的純新編故事更讓人愿意買單。
哪怕是荒誕不經的神仙世界,也得和現(xiàn)實人間有個連接點。
《封神》導演烏爾善也認為“再大的史詩也要有落腳點”。他找到的連接點,就是父子君臣人倫在亂世里的不同表現(xiàn)與抉擇。
天地混沌動蕩中,觸及人心的終究是人間事。
而爛片,總是自覺地把人味兒刨除在外。
舉個不算魔幻片但勝似魔幻片的例子。
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明明借的是話劇《雷雨》的人物關系——長子和繼母私通,為什么一個是文學經典,一個卻被罵得狗血淋頭?
因為《雷雨》悲劇的緣起,是傲慢的闊少周樸園拋棄了傭人和他們親生的兒子,是赤裸裸的階層矛盾,揭露的是社會劇變中一個封建大家長對受其壓迫之人虛偽殘忍的嘴臉。
至于《滿城盡帶黃金甲》,設置在一個燈紅酒綠、火樹銀花的華美環(huán)境中,看這一家子亂搞,你只會覺得——
這些人怕不是吃飽了撐的,發(fā)瘋了。
瘋癲癲的混沌與錯位,也是之前盛產魔幻爛片的那幾年,給人的主要感受。
豆瓣評分3.0的《封神傳奇》,被網友辣評為“只是借了些封神的人名”,不知道的還以為中國科幻自商周始。
“開頭數(shù)百艘飛船前去攻打一座空中之城,結尾一整座城池升起化為大型母艦,Angelababy演的是機器人,雷震子在尋找伙伴的過程中遇到了《沙丘》中的沙蟲,申公豹率領的是宇宙艦隊。”
當時廣被詬病的“四不像風格”,是因為缺乏技術支撐,只好讓美術和特效簡單粗暴地對接好萊塢。
所以才頻頻失控,產生了不中不洋的畸形產物。
《封神》也聘請了大量外國團隊,看這一串名字也難免擔心重蹈覆轍:
《指環(huán)王》三部曲的制作顧問,《臥虎藏龍》《斷背山》的劇本顧問,《獨立日》《尋龍訣》的視效總監(jiān),等。
但,最終學習的成果是中國電影制作工業(yè)化的進步。
《流浪地球》導演郭帆——另一位商業(yè)大片專業(yè)戶,曾經盛贊《封神》劇組運轉之專業(yè)。
總共登記超過8000人、工作高峰期達2000多人的劇組,忙中有序而不亂,“像正常上下班”一樣。
《指環(huán)王》執(zhí)行制片人巴里·奧斯本給《封神》最寶貴的幫助,是順利解決了三部連拍的挑戰(zhàn)下,各工種工序安排、細化職能部門、預算比例劃分等問題。
烏爾善為《封神》的籌備和拍攝整整花費了9年,剛好跨過了娛樂圈最荒唐瘋癲的流量時代。
沒有蹭熱度胡亂改編IP的劇本,沒有“流量明星帶票房”的迷信,沒有港臺導演北上扎堆拍魔幻仙俠,沒有徒有其表的浮夸特效。
仿佛什么都沒有錯過,也什么都沒有失去。
9年后,流量時代垮臺,中國電影也是時候像《流浪地球》之于科幻片一樣,有這么一部能體現(xiàn)工業(yè)制作水準的魔幻大片出現(xiàn)了。
如今的電影市場,似乎還沒有恢復到最景氣的時候。
我身邊不少朋友都表達過類似的想法:不太想看特別沉重的題材,就想看點無腦爽一爽的刺激感官。
今年現(xiàn)實主義國產題材的電影票房也確實疲軟,只有“聰明人”陳思誠和“老實人”王寶強的兩部看得過去。
《封神》出現(xiàn)在這個節(jié)點,也許就是一個解法,統(tǒng)一償還一下這么多年國產魔幻大片帶給觀眾的傷害。
“拍一部爛一部”的黑歷史希望別再重來,有人開始要臉面,就是一個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