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哲學》第四章:唯物辯證法的諸法則|(三)追論雷峰塔的倒塌
——質量互變律——
雷峰塔已倒了八年了,到西湖去的人,再也找不到它古老的形影。但市面上出賣的風景畫片中,仍然少不了一幅“雷峰夕照”,一般人對它的印象也不見得就完全消滅。我們現(xiàn)在來追論它倒塌的往事,似乎還不能算很生疏罷。
塔為什么會倒塌呢?自然,年代久遠,遭受了很厲害的風雨的剝蝕,這是使它倒塌的原因之一,但據(jù)一般的傳說,還有一個原因是愚民的偷拆:因為它是古塔,迷信的愚民都以為里面一定有什么神靈,把它的磚塊偷回家里,希望可以消災降福,于是不知從什么時候起,雷峰塔的磚便一塊一塊的被人搬走,而它的基礎也一天比一天不穩(wěn)固了。最后自然到了不能支持的一天,而終于倒塌下來。
誰都可以想象得到:從雷峰塔的磚塊最初被人偷拆,一直到它倒塌,中間要經(jīng)過相當長的時期。偷拆者每次只能從塔上取去一塊或兩塊。失去了一塊或兩塊的磚,對于雷峰塔是不至于有什么影響的。照這樣拆去一次兩次,甚至于幾十次,塔上的磚雖然漸漸少了,塔還是塔,它仍然可以穩(wěn)固地立在那兒,不會改變了它根本的形狀和性質。但是偷拆的人決不會只有幾十起,因此,偷拆的次數(shù)也不會到幾十次就完結,而塔的容量是有限的,能夠支持幾十次,卻不一定能夠支持幾千萬次,被偷的磚漸漸多了,終有一天要超過它所能支持的最大限度,一超過這最大的限度,塔就不能再維持它原來的性質形狀,于是就要“變”,就要倒塌,——這就是八年前雷峰塔的遭遇。
雷峰塔,就是這樣由塔變成了廢墟。這個變化的內容,并不怎樣復雜,不過是一個矗立高聳的東西倒塌下來而已。但我們如果細心一點,把它分析一下,就可以發(fā)現(xiàn),這樣簡單的變化里,也包含著兩種過程,第一是在未倒以前,人們把磚一塊一塊地偷走的時候,塔上磚的數(shù)目雖然漸漸減少,塔身的支持力雖然漸漸薄弱,但塔始終是塔,性質形狀不變。性質不變,單是支持力的變動,這叫做量變的過程,也稱為漸變的過程。第二,磚的數(shù)目減少得太多了,塔已經(jīng)完全不能支持它的原狀,于是嘩啦一聲,倒了下來,這一下子,卻并不僅只是支持力量上的變化,而是性質形狀的變化了。性質變化的這一下子,就叫做質變的過程,也稱為突變的過程。
數(shù)量的變(漸變)和質的變(突變),這是最普遍的兩種變化過程,不單只包含在雷峰塔的倒塌中,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變化,都離不了這兩種過程的。??
不論什么東西,都有一定的質。雞蛋是橢圓形,能夠孵化成小雞,這是雞蛋的質,雞有毛羽,頭腳,會自動,會生活,這是雞的質。雷峰塔是一個圓錐形的建筑物,矗立在西湖旁邊,這是雷峰塔的質,雷峰塔的廢墟是一堆散亂的磚瓦,不能成什么形體,這是廢墟的質。有了質,一件事物和另外一件事物才有分別。我們說某物和某物不同,主要的就是指這兩種東西的性質不同。為什么知道蛋和雞不同呢?為什么知道塔和廢墟不同呢?也不外因為它們中間有質的差別??傊?,質這東西,是事物的一種規(guī)定性。所謂規(guī)定性就是能使一件事物有一定的規(guī)定,使它表現(xiàn)出一定的特征,使它能夠和別一件事物有分別。??
不論什么東西都有一定的量,雷峰塔是由許多磚筑成的,這些磚瓦必須有一定的支持力量,才能夠維持塔的性質,磚被偷了一塊,它的支特力的量也就減少一點。一個雞蛋,我們始終以為它是圓圓的一個,但它的內部的孵化的程度,也是有一定的,或者已經(jīng)差不多孵成小雞了,或者還全然是黃和白,這一定的孵化程度,也就是雞蛋的一定的量。水,我們可以知道它的溫度有幾度,人,我們可以計算他有幾歲,這也是量??傊?,無論什么東西,不但有一定的質,同時也有一定的量,質和量在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是統(tǒng)一在一起的,這種統(tǒng)一,叫做“質量”。無論什么東西,都是一種的質量。??
由雷峰塔倒塌的事件里,我們知道,各種東西的質雖然不同,但并不是完全不能相通的。質會變化,由一種質可以變成另一種質,塔變成廢墟,蛋變成雞,人和禽獸,表面上看來好象是很難相通的,但進化論已經(jīng)證明人也是由禽獸進化而成。就人類社會來說,封建社會會變成資本主義社會,不合理的社會可以變成更合理的社會,這一切的變化,就是前面說的質的變化。
由雷峰塔倒塌的事件里,我們又知道,性質的變化并不是一點規(guī)則也沒有的亂跳。沒有規(guī)則的亂跳似的變化,只在神怪小說里才會存在。好象《西游記》上的孫悟空,要變蒼蠅就變蒼蠅,要變石頭馬上就變石頭,這種毫無根據(jù)的變化,只好在空想的小說中描寫描寫,世界上實際決不會有這樣的事。世界上真正的變化,象雷峰塔的變成廢墟那樣,并不是憑空而來,不是由什么神怪的力量突然叫它倒下來。在它倒塌之先,還經(jīng)過一翻量變的過程,在這期間,它的磚一塊塊地被人拆去,支持力漸漸減少,但是性質卻始終不變。一直要減少到最大的限度,才發(fā)生質的突變。??
世界上一切的變化,都是質和量的兩種變化交織成的,在一個時候,我們看見質的方面沒有什么變化,然而量卻在那里變化著。在另一個時候,我們又看見質的突變,一種性質突然轉化成另一種質,這也叫做“飛躍”,也叫做“連續(xù)性的中斷”:因為經(jīng)過這樣一突變,舊有的性質就連續(xù)不下去了。這兩種變化,在世界上萬事萬物中交織著,并且很密切地互相關聯(lián)著。在量變的過程中,我們因為看不見質的變化,每每以為量的變化和質沒有關系,然而如果再細心一觀察,就知道,量的變化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引起質的變化,支持力減少到一定的程度,雷峰塔就要倒塌,蛋孵化到一定的程度,就要破殼。所以,量的變化是能直接轉變成質的變化的?;蛘叻催^來說,質的變化是從量的變化過程轉移所成的。再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從量變轉到質變。
經(jīng)過了質變以后又怎樣呢?質一變,自然就發(fā)生新的質,而舊的質消滅了。在這新的質中,不是仍然可以有量的變化了嗎?倒了的廢墟上,不是仍然有人去取磚嗎?孵化成了的雞,不是仍然繼續(xù)生長發(fā)育嗎?但是,這一次的量變,是有新的質做基礎,所以和舊的性質上的量變也不同了。是的,塔變成廢墟,仍然有人來取磚塊,但這一次的取,所影響到的卻不是支持力了,已經(jīng)成了一堆廢墟,根本無所謂支持力,這時的量變,也就不再是支持力的變化。取了一塊磚,就是少了一塊,這就是說,現(xiàn)在的量的變化,只是單純的數(shù)目的減少,和那還是塔的時候不同了。并且就是磚塊的數(shù)目的變化,也和以前不同,以前是一塊塊的偷走,現(xiàn)在卻可以一堆一堆的拖。在這種情形下的量變,比在塔的舊狀時激烈得多了。所以量變雖然仍是量變,但因為有了新的質,所以也就是一種新的量變。這種新量的變,是在質變之后發(fā)生的,或者也可以說是由質變轉移而成的。簡單一點,就稱為從質變到量變。??
從量變會轉移成質變,從質變又會轉移成新的量變,這兩種變化的互相關系,在動的邏輯里是把它當做了第二條根本法則,簡單地稱做量和質的互變法則。
這第二條法則,和第一條法則有什么關系呢?第一條法則就是前次講過的矛盾統(tǒng)一律,它的內容也在前次說得很明白了,這里用不著多講,不過,恐怕有人不知道兩種法則互相間的密切的關系,而把它們看做完全平行完全獨立的東西,所以在這里不能不再補充一點。第一條法則是更根本的法則,要有了它,才能夠說明第二條法則的。為什么量變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轉移成質變呢?為什么質變又能轉移成新的量變呢?這理由,我們在前面還沒有說明,現(xiàn)在要說明,就得要應用第一條法則了。
前次講話里已說過:任何一件事物都是包含著矛盾的,它的內部時時刻刻有一種和它本身的性質相反的傾向。矛盾的傾向是永久的,沒有一時一刻會消滅,因此也沒有一時一刻不和它本身性質在沖突,甚至于到了一定的時候會否定了本身的性質而轉變成相反的性質。譬如現(xiàn)在所論的雷峰塔,它是由磚塊堆砌起來的一個直立的建筑物,它內部的每一塊磚,時時刻刻都有塌落下來的傾向,同時因為許多的磚互相支持著,又不至于真的落下。這種矛盾的傾向,是沒有一個時候會消滅,因此雷峰塔的全體也沒有一個時候不是向著倒塌的方向走去。每天的風雨剝蝕,使塔的支待力量減弱下去,每次失去磚瓦,使塔本身倒塌的傾向更增大起來。在風雨剝蝕和磚瓦減少的時間,我們雖說看不見塔的倒塌,但是塔的內部的矛盾都在一天比一天發(fā)展。在表面上只是數(shù)量的變化,在實質上卻是矛盾的加強,數(shù)量的變化為什么終于會轉移成質的變化呢?就因為數(shù)量的變化達到一定的程度時,矛盾的尖銳也到了不能再繼續(xù)的程度了,于是就否定了舊的性質,而變成新的性質。
因此,我們問為什么雷峰塔的磚減少到一定的時候就要倒塌?為什么量變到一定的時候就轉移成質變?答案就是根據(jù)第一條法則來的:因為在量變的過程中,矛盾也在不斷的發(fā)展,這矛盾發(fā)展到最后,就使原來的東西變成和它自己相反的東西,這就不得不是質變,這在蛋變雞的例子也是一樣的,蛋的內部孵化成熟了,就不得不破殼。
經(jīng)過了質變的過程,舊的質消滅,新的質成立起來,在新的質的內部,又包含著新的矛盾。這矛盾和舊的矛盾自然不同,蛋的矛盾是要破殼,而破殼變雞以后,雞的矛盾是發(fā)育,生蛋和死亡。塔變成廢墟后,它的矛盾不再是要倒塌,而是一堆一堆地要被人運去作筑墻砌壁的用途。這新的矛盾的繼續(xù)發(fā)展,就成為新的量變,所以又由質變轉移成了量變。
量和質的互變律已說清楚了,這次的講話到此結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