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從哪些方面入手?需要注意什么?
正直陽光青年的大學生是身心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即將學業(yè)有成,步入社會,在這段美好的校園歲月中,得到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很關鍵的。本文分享一些觀點,介紹一下從哪些方面可以幫助大學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希望對你有所啟發(fā)。
1,睡眠作息方面:
良好的睡眠是人們精力旺盛和健康的基礎之一,然而現(xiàn)代人很多酷愛熬夜,刷視頻、追劇或看小說,打亂了作息正常規(guī)律,不僅影響學習工作,對身體也是慢性的損傷。大學生活面臨著許多學習的壓力和成長的煩惱,這也會讓情緒和體能處于不夠穩(wěn)定的狀態(tài)。合理安排作息、保障睡眠質量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首要條件。
2,壓力情緒方面:
大學生活并不是想象中那樣輕松,作為成人的獨立階段,很多事情會讓你產生壓力或情緒,因為缺少社會經歷和經驗,所以總會莫名奇妙的感到浮躁。比如各類考試、就業(yè)選擇、戀愛等等。建立正確科學的價值觀,提升解決問題的水平是很重要的。大學生在經歷各種情緒波動、焦慮或抑郁時,要針對具體情況及時的調整心態(tài),正向思考是心理健康的體現(xiàn)。
3,社交能力方面:
很多剛進入校園的大學生,由于性格內向,在較為陌生的環(huán)境中會有不適應感,作為青年需要建立良好的社會人際關系,不斷去培養(yǎng)自己為人處事、接人待物的能力。良好的人際是社會生存發(fā)展的潤滑劑,通過溝通和協(xié)作能力的訓練,能提高大學生的社交技巧與自信心。
為了老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達到最佳效果,除了在業(yè)余要不斷研修心理健康的知識和技能,還需注意以下幾點:
1,從大學生實際情況出發(fā)。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背景和處境,也有不同的性格和行為方式。心理健康教育要考慮共性的發(fā)展同時也要關注特殊個體的心理問題,在校園文化科普、學生社交活動中,有針對性的設計主題鮮明的課程或內容。
2,多采用互動交流的教育方式。大學生的身心特點喜愛交流分享,為滿足不同的接受能力和表達方式,老師可采用多種形式的互動方式來加深學生的教育效果。比如設置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的小品、互動游戲等,這樣寓教于樂的同時,提升學生們的認知水平。
3,積極推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通過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和形式,普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比如手抄報、校內媒體、墻體宣傳欄、校園公眾號定期發(fā)布相關內容知識,并保持心理疏導的綠色通道。
綜上所述,只是粗略的總結了一些方法方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從多個維度去建設和培育,良好的家校文化、教職工全員的心理建設都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謝謝閱讀!
如果你對心理健康指導師學習感興趣,可關注公眾號小馬職考,共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