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國買買買,買不來的是規(guī)則
我大清帝國有錢,我就一直買買買,不行嗎?1864年,李鴻章致信總理衙門,說我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我們各方面都比他們強,輸就輸在火器之上,咱們多買他們的先進武器,不就完事兒了嗎?可是在這不斷的買買買過程之中,李鴻章的認識也逐漸發(fā)生了變化,他漸漸明白了一個道理,只買人家的武器是不行的,你買了人家的武器,沒有近代軍事技術,沒有近代軍事管理人才,那還是沒有用。除了軍事,李鴻章又看到了大清帝國的經(jīng)濟問題。西方列強疆土狹小,但歲入財富動輒萬萬計,我大清帝國疆域遼闊,但積弱患貧的財政經(jīng)常是捉襟見肘。這是為什么?李鴻章驚訝的發(fā)現(xiàn),原來問題啊,就出在我們重農(nóng)輕商,沒有商業(yè)怎么能夠振興經(jīng)濟呢?所以說大清帝國也必須扶持商業(yè),民富才能國強。也是從那一刻開始,李鴻章就徹底拋棄了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這個陳舊的觀念,他也中于搞明白了大清帝國的問題到底出在哪里。近代文明是一個有機的統(tǒng)一的整體,你買武器就得引進軍事技術,然后就要關聯(lián)到機器制造業(yè),你搞機器制造,勢必又要關聯(lián)到鐵路和煤礦,然后又要興辦教育,為這些行業(yè)提供人才,這是一個大型的系統(tǒng)的改造,我們需要的是規(guī)則的改造,而不是買幾艘船、買幾門炮就能解決的問題??上г诋敃r的大清帝國能清醒的認識到。這些問題的人實在太少了。1867年,郭嵩燾赴英國擔任公使,王闿運就給他寫了一封信,信里說,那英國乃是荒原海島,沒有接受過我儒家的教育和熏陶。那個國家的學者都是傲慢利己,急需我們這種有學問的人去宣傳圣道。你此去英國,就應該教育他們。那火器是不祥之物,能嚇人,但不能令人信服,碼頭更不利于人心統(tǒng)一,會帶來紛爭。鐵路日行萬里,不如關起門來在家中安坐輪船,日貨萬斤也比不上肚子吃飽就好。英國人必須拋棄商船,回歸農(nóng)桑,這才是人間正道。王闿運的這種說法,其實并不是笑話,而是一種自信,一種盲目的自信。這種自信持久綿長,成為了我們擁抱現(xiàn)代文明的最大阻力。 引用來源: 《李文忠公全集》 中國史學會編《洋務運動》 王闿運《致郭兵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