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評鑒-溫嶠 字太真

溫嶠 字太真

溫嶠(288-329),字泰真,一作太真,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人。溫嶠是溫憺之子,伯父溫羨為西晉末司徒,父叔六人以“六龍”并稱于世。溫嶠的姨丈是劉琨。
溫嶠十七歲出仕,擔(dān)任司隸校尉屬下的都官從事,監(jiān)察百官。他舉奏庾敳搜刮民財,由此知名,庾敳反而更加器重他,稱贊他是棟梁之材。
西晉末年,劉琨出鎮(zhèn)并州,令溫嶠擔(dān)任自己的參軍。建武元年(317年),劉琨擁戴在江南的司馬睿稱帝,派遣溫嶠奉表勸進。六月,溫嶠等攜表到達建康,慷慨陳辭,深得司馬睿器重。王導(dǎo)、周顗、謝鯤、庾亮、桓彝等名士都欣賞溫嶠的才學(xué)與能力,爭相與之交往。溫嶠侍從司馬紹左右,和侍講東宮的庾亮同為司馬紹的布衣之交。他多次諫言太子遠離奢侈、節(jié)制娛樂,都被采納,深得司馬紹信任。
永昌元年(322年)正月,王敦以誅殺劉隗、刁協(xié)的名義起兵。攻下建康后,他打算廢掉太子司馬紹,但由于溫嶠的阻止,終于未能得逞。十一月,司馬睿在憂憤中去世。太子司馬紹即位,親自任命溫嶠為中書令。王敦不滿,請朝廷派遣他做自己的左司馬。溫嶠假裝勤勉恭敬,為王敦出謀劃策,又與其心腹錢鳳交好,漸漸取得王敦的信任。太寧二年(324年)六月,守備京師的要職丹陽尹出缺,經(jīng)過周旋,王敦決定命溫嶠赴任。返回建康后,溫嶠將王敦的謀劃盡數(shù)稟告給司馬紹,與庾亮等計劃討伐王敦,王敦聽說后大怒,寫信給王導(dǎo)宣稱要親自拔掉溫嶠的舌頭。不久后,王含被臺軍擊敗,王敦在失望中病亡。戰(zhàn)后,溫嶠封建寧縣開國公,賞絹五千四百匹,進號前將軍。
太寧三年(325年)閏月,司馬紹病逝。溫嶠與太宰西陽王司馬羕、司徒王導(dǎo)、尚書令卞壸、車騎將軍郗鑒、護軍將軍庾亮、領(lǐng)軍將軍陸曄共七人受詔輔國。之后庾亮壓制宗室,猜忌蘇峻、陶侃等外藩。咸和元年(326年)八月,庾亮以溫嶠出鎮(zhèn)江州刺史,駐節(jié)武昌,用以防范陶侃。次年,蘇峻起兵攻向建康,溫嶠打算入援,庾亮寫信給溫嶠道:“我擔(dān)憂西邊(的陶侃)勝過歷陽(的蘇峻),請您不要越過雷池一步。”然而,蘇峻軍很快地攻陷建康,庾亮出逃投奔溫嶠。不久后,溫嶠推薦陶侃為盟主,共同討伐蘇峻。
咸和三年(328年),蘇峻、祖約敗亡,朝廷論功行賞,拜溫嶠為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封始安郡公,邑三千戶。咸和四年(329年)四月乙未,溫嶠去世,安葬在豫章。司馬衍下詔贈侍中、大將軍,賜錢百萬,布千匹,謚曰忠武。
統(tǒng)帥 C+
(溫嶠初在中原,將兵討石勒,屢有戰(zhàn)功。后持節(jié)江左,敗王含,拒蘇峻,唱率群后,五州響應(yīng)。雖未達王猛之倫,亦為謝玄之流亞也。)
武力 D
(記載未詳。)
軍謀 B-
(西晉末,并土荒殘,寇盜群起,石勒、劉聰跨帶疆埸,嶠為之謀主,琨所憑恃焉。會蘇峻之亂,時陶侃雖為盟主,而處分規(guī)略一出于嶠也。)
智略 A+
(溫嶠性聰敏,有識量,博學(xué)能屬文。明帝即位,機密大謀皆所參綜。)
內(nèi)政 A-
(溫嶠時在東宮,數(shù)陳規(guī)諷,又獻《侍臣箴》,甚有弘益。后拜侍中,詔命文翰亦悉豫焉。又嘗奏軍國要務(wù)七條,多采納之。)
魅力 S-
(溫嶠風(fēng)儀秀整,美于談?wù)摚僖孕┓Q于邦族,見者皆愛悅之。及渡江,舉朝屬目,王導(dǎo)、周顗、謝鯤、庾亮、桓彝等并與親善。蘇峻之亂,溫嶠移告四方,構(gòu)盟陶、庾,戎卒六萬,鉦鼓之聲震于百里。祖約謂曰:“吾本知溫嶠能得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