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正面臨“兩大離別”,本事再大,也只剩歸途

01
曾國藩說過,天可補,??商?,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復(fù)追。
天地有殘缺,還可以填補,哪怕是高山,也能被移動。只要時光匆匆流逝,那一切都成為歷史了,誰也無法回到從前。
年輕的時候,不覺得時光匆匆,只覺得余生還有大把的時間。等有所經(jīng)歷,到了一定的年紀,才發(fā)現(xiàn)人已衰老,身邊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
對于生活有如此感慨的,其實是奔五的70后。一個人,只要到了五十歲,就會在一夜之間,變得清醒、通透起來,搞清楚了人生的真相,這就是“知天命”。
人,越是知天命,越會有這么一種感覺,那就是大文豪蘇軾提到的,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天地無窮無盡,個體渺小不堪,如同塵埃。

02
一位50歲中年人的心聲:人生,就是一次不斷告別的旅程。
年已50歲的劉先生,在某一天夜里,睡不著覺,就回想起過去五十年的人生經(jīng)歷。
他在朋友圈中寫道:幼年時的家庭溫暖,年少時的熱血沸騰,壯年時的東奔西跑,中年時的沉穩(wěn)冷漠,都塵封在了歷史的書頁當中。
小的時候,家庭中的祖父祖母,還有鄰家的一群小孩,都出現(xiàn)在了我們的生命當中。我們還以為,這些人會陪伴我們一直走下去。
未曾想,十幾二十年過去了,祖父祖母走了,那些約定當一輩子兄弟的同齡人,都各走各路,不再往來。什么約定和承諾,都抵不過歲月的侵蝕。
又過了十幾二十年,我們也老了,或許已經(jīng)送走了父母。這一刻,我們才恍然大悟,一代人目送一代人離開,最后也會送走自己。
在人生這一場旅途當中,我們要跟無數(shù)人告別,這當中有我們的親人、朋友、好兄弟姐妹、同窗、同事、所愛所恨的人......

03
作家劉亮程說過,我也像那些孤獨的人一樣,在人生的大門口守著,看看會有什么東西經(jīng)這去往別處。
人,為什么不可能一輩子都熱熱鬧鬧,反而越老越孤獨?就是因為走到人生的最后,其他人都離我們而去了,就只剩下我們自己了。
讀完書,畢業(yè)的那一刻,同窗和老師,都離我們而去,大家各奔前程。工作不順心,辭職的那一刻,同事和上司,也都離我們而去,就跟不認識我們一樣。
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可能會跟另一半離婚,可能會送走至親之人,可能會遠離家鄉(xiāng),在陌生的城市定居。走到今天,時光帶給我們的,就只剩下孤獨,以及堅強的自己。
這種感覺,要到50歲才能感受到。因為50歲代表了人生半百,也代表了歷經(jīng)滄桑。往后看,不見來時路。往前看,只剩下歸途。
就跟蘇軾所說的一樣: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fù)計東西。

04
奔五的70后,正面臨人生兩大離別,余生,就只剩下歸途了。
第一,跟昨日的青春、歲月、時光、成就、往事告別,一切都滄海桑田。
歌曲《消愁》中有這么一句歌詞:一杯敬明天,一杯敬過往。支撐我的身體,厚重了肩膀。雖然從不相信所謂山高水長,人生苦短何必念念不忘。
明天,屬于未知,我們無法預(yù)料明天會發(fā)生什么。過往,屬于歷史,我們知道發(fā)生了什么,或許有所遺憾,可又無法改變。
二十來歲的時候,你有可能跟所愛的人分別了,最后找了不喜歡的人結(jié)婚。三十來歲的時候,你有可能成就非凡,后來也回歸到了平凡當中。
四十歲的時候,你有可能在日復(fù)一日的煎熬中生活著,但你熬了過來。這當中的酸甜苦辣咸,構(gòu)成了這半百的人生,實際上,你我早已毫無遺憾。
有所經(jīng)歷,那就足夠了。其余的人與物,該離去,就讓他們離去吧。

05
第二,跟命中的有緣人、家人、外人、幫過我們的人、害過我們的人,一一告別。
俗話說:天下無不散之延席,人間無長久之緣分。
這一刻,可能我們會相遇相知,過了幾天,幾個月,幾年后,可能我們就要分別了,你走你的陽關(guān)道,我走我的獨木橋,老死不相往來。
跟某些人分別,就代表了一件事:我們跟他們,也許是這輩子最后一次相見了。比如說,跟同窗、老伙計們分手后,大家就分居天南海北,不再往來了。
據(jù)說,朱元璋臨死前,還想回到老家鳳陽看一看,可他早已年老體衰,支撐不了幾日。況且,那些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走的走,死的死,他早就是孤家寡人了。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孤家寡人。陪伴我們走到最后的,只剩下我們自己。
文/舒山有鹿